分享

一名学生关于语文教学的建议

 新用户9793ddzn 2022-09-23 发布于福建

新学年伊始,又是新的班级,又是新的学生,彼此并不熟悉,需要磨合。

新教材第一单元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设定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建设豪情”。本单元共选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别了,“不列颠尼亚”》等文章,其中,最“年轻”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也已经35岁了。

学生们大多出生于2006年,对他们而言,这些文章都是长辈级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于是,授课时,经常要补充一些背景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故而教学进度较慢。

大约过了一周,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时,读到一名学生写给笔者的建议:我很能理解老师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课文的背景和情感,特意放慢教学进度详细讲解。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很可能导致半期考前为了赶进度,匆匆忙忙地上完最后几篇在考试中更为重要的文言文和古诗。这样(应该指特意放慢教学进度详细讲解的做法)有利于语文素养提高,却可能不利于半期考成绩。我建议,分配更多的课时给文言文和古诗,而现代课文可以上得简略一些。(注:括号内文字为编者添加)

学生的建议大致传递了以下信息:其一,理解老师放慢教学进度的原因及目的;其二,就应试而言,现代课文没有文言文和古诗重要;其三,老师的做法不大妥当,虽然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但会影响考试成绩;其四,语文素养的提高与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其五,提高语文素养没有提高考试成绩重要;其六,老师对现代课文要简略处理,对古代诗文要多花时间。

再细读,不难发现学生的建议还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很能理解”“特意放慢”“匆匆忙忙”“我建议”“分配更多的课时”“可以上得简略一些”等文字传达了诸多的情绪,其中最突出的或许是成绩至上考试焦虑

笔者教书多年,对于语文教学,历届学生提过不少建议,笔者并不拒绝学生们的建议,也从不担心学生们的建议,相反,笔者常常鼓励学生们提建议,也从学生们的建议中收获良多。然而这一次,笔者却有些担心了,这样的建议背后,反映出不少的认知误区。而这样的认知误区,肯定不属于个别人,甚至不属于少数人,还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但对此,已不想多说。

笔者还是感谢这名学生,毕竟,提建议是建立在信任并抱有希望的基础上,况且,学生很真诚,并且充满善意,于是,笔者在学生的建议后回复:放心,老师心中有数!



首先,大到单元教学,小到单篇教学,备课组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都有相对统一的安排,并不由授课老师随意决定。

其次,笔者坚信,只要持之以恒,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会带来语文成绩的提高;而语文成绩的提高,却不一定代表语文素养的提高。

再次,语文课堂上那些看似对考试无用的知识,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好比,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常常在复杂的数学研究之余,诵读诗词美文。丘先生说,诵读诗词对他的数学研究工作帮助很大。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讲究“慢”的艺术。林语堂先生上课时请学生吃花生,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米就越有味道……花生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各位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

语文学习,要有耐性!不少学生期望通过快速的“功利”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比如不刷考题就不会学语文,总觉得老师不讲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认识确实危险。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刷再多的题,也可能只是单调的重复劳动,不一定能起到多大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