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确定找到了真爱,而不是多巴胺在作怪?

 安喜的空间 2022-09-23 发布于上海
主讲人 一博
江苏交通广播网《全城热恋》主持人
图片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十大优秀员工、内容创制杰出员工、十大青年才俊,江苏广播优秀主持人,参与主创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本书导听
为什么曾经热烈的感情变淡了?为什么杰出人士也会做出糟糕透顶的决定?为什么人们常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讲述多巴胺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习惯,以及如何塑造人类的未来
本书荣获《环球科学》杂志2021年度最美科学阅读上榜作品。
你将收获
■ 准确的说,多巴胺不是什么快乐分子,而是一种欲望分子;
■ 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同时让我们欲望无止境,不知道满足。
■ 了解多巴胺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更好。
作者介绍
丹尼尔·利伯曼
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和行为学部临床事务副主任
美国精神病学会荣誉会员。曾获得卡伦基金会研究奖,发表过50多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报告。
迈克尔
·E·
演讲写手
曾为国会议员、州长、企业家、总统竞选人撰写过演讲稿。创作了多部影视剧剧本,曾入围斯兰丹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音频文字稿
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测试,请大家想想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直很想要的东西,一旦真地拥有了,就没那么兴奋了;恋爱初期很甜蜜,看对方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新鲜感一旦褪去,争吵就越来越多;原先给自己设定了某个目标,达到目标之后很开心,但没过多久又想追求更高的目标...
我想,绝大多数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这些都很正常,这是因为一种非常神奇的化学物质在影响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多更好,这就是多巴胺。这种物质非常简单,只包括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但是它又非常神奇,它让我们追求梦想,让我们痴迷上瘾,让我们选择牺牲当下以求未来的回报,也让我们头脑发热、追求短暂刺激。
提起多巴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这是一种能让我们快乐的分子,但我今天分享的这本书《贪婪的多巴胺》却告诉我们,多巴胺根本不是什么快乐分子,而是一种欲望分子,它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但它的影响力又比单纯的快乐大得多。
了解多巴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欲望和动力到底从何而来,也让我们更明白如何处理当下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了解多巴胺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贪婪的多巴胺》真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美国行为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和美国作家迈克尔·朗。利伯曼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和行为学部临床事务副主任、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荣誉会员,发表过50多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报告;迈克尔·朗则是一名专业演讲写手,曾为美国国会议员、州长、总统候选人等撰写过演讲稿。行为学家和作家的合作,既有专业性又通俗易懂。
这本书其实从两个部分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多巴胺。第一部分,是从生理层面入手,聊聊多巴胺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为。第二部分,拓展到宏观层面,说说多巴胺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多巴胺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为。
1957年,英国科学家蒙塔古首先在大脑中发现了多巴胺。第二年,瑞典科学家卡尔森发现多巴胺能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虽然人脑中只有百分之五的脑细胞能产生多巴胺,但它们的影响力丝毫不容忽视。最初科学家给多巴胺取名“快乐分子”,因为他们发现随着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增多,人们会产生快乐的感觉。
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一项针对老鼠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如果给笼子里的老鼠随机投放食物,老鼠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会迅速上升,同时很兴奋地把食物吃掉。但如果每天定时给老鼠投放食物,老鼠虽然还会兴奋地吃掉食物,但它们的体内逐渐不再分泌多巴胺。这个实验就说明,多巴胺和快乐的感觉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多巴胺不是所谓的“快乐分子”。那么,它是什么分子呢?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欲望分子”。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所谓的“渣男”经常能够赢得女孩的欢心呢?因为他们利用了一种方式——叫“间接满足”。我们想象一下,“渣男”不会一直对你好,比如每天定时给你打电话,每周固定陪你几天。他们总是对你热情一会儿,然后就消失,过一段时间再出现,又对你特别热情,这样,你对“渣男”就慢慢上瘾了。这其实就和头脑中的多巴胺有关系。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佩迪格鲁发现,大脑在运行过程中,把外部世界分成“近体空间”和“远体空间”两个区域来管理。“近体空间”是指我们手臂可以触碰的地方,比如眼前的桌子、桌上的咖啡、笔记本电脑以及脚下的地板等。“远体空间”是指我们手臂无法触及的地方,像天花板、窗外的树木、建筑物和天空中的云彩等等,从一米之外到天涯海角,都属于“远体空间”。
这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近体空间”的事物可以在当下随时体验,而与“远体空间”的互动必然发生在未来——因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需要时间。我们的大脑也由两个独立区域分别管理这一近一远的思维方式。面对“近体空间”时,血清素、内啡肽、催产素等一系列影响当下感受的“当下分子”,让我们产生此时此刻的感受;而面对“远体空间”时,大脑必须预测未来,这时候,多巴胺就会出场。面对未来,我们最原始的想法肯定是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所以,多巴胺本质上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欲望分子”。
“当下分子”和多巴胺代表的“欲望分子”相互抑制。就是说,当多巴胺分泌过高时,“当下分子”的作用会被忽略。比如我们露宿街头,多巴胺会让我们想要一顶帐篷,但真地有了一顶帐篷,我们可能还想要一栋房子,有了房子之后,我们还想继续改善,拥有豪华别墅。在多巴胺的字典里,是没有满足二字的。不管现在的事物多好,多巴胺总会促使我们想要更多。但是“当下分子”分泌多时,我们就会觉得现在的房子挺好,日子过得也不错,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继续追求呢?
明白相互抑制这一点,很多现象就有了完美的解释。为什么爱情初期总是很甜蜜,一旦新鲜劲过去了,争吵就不可避免呢?作者说,在多巴胺的作用下,很多人痴迷获得爱情的这个过程,所以在恋爱初期,多巴胺会使人不顾一切地追求。而一旦爱情关系确立之后,爱情从一个摸不到“远体空间”转移到伸手可碰的“近体空间”,多巴胺就会停止工作,转而由“当下分子”影响我们的情绪。这时候我们的头脑不再发热,而会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对待情感,原本存在的很多问题就会陆续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生的一种重要课题,就是不断在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之间寻求平衡。
除了恋爱,我们可能还有另一种体验,那就是购物之后的悔恨感。比如想买一个昂贵的包包,心心念念了很久,可是当你最终买下后,兴奋一阵就过去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后悔或自责。这种感觉也和多巴胺有关,因为一旦完成了获得的过程,多巴胺就不再为我们提供兴奋感了。如果当下体验的满足感无法补偿多巴胺消散带来的损失,我们就会觉得不值,甚至后悔。
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想要”的欲望,让我们头脑发热、冲动行事。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那么多巴胺是不是释放魔鬼的罪魁祸首呢?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多巴胺不仅给我们带来冲动,也可以帮我们实现目标,让我们拥有计划和控制的能力。那么,多巴胺是怎么实现这两种功能的呢?这要从它的作用机制讲起。
按照书中的说法,大脑有一个区域叫“腹侧被盖区”,这里是多巴胺的主产区之一。在“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有两条作用路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多巴胺释放到大脑中一个叫做“伏隔核”的地方,三伏的伏,隔离的隔,核心的核,就会让我们产生做事的欲望和动力,让我们头脑发热,这个路径叫做“多巴胺欲望回路”;但如果多巴胺释放到中脑皮层的“额叶区域”,额头的额,树叶的叶,则会让我们产生计算和规划的能力,让我们头脑冷静,这个路径叫做“多巴胺控制回路”。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多巴胺的这两种功能是不是有些矛盾?在作者看来,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殊途同归。多巴胺的两个回路从一个起点——腹侧背盖区开始,但欲望回路的终点是大脑中激发兴奋和热情的伏隔核,控制回路的终点是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的额叶,虽然作用不同,但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的目的都是让我们实现目标。就像火箭的燃料,装在不同的发动机里会有不同的效果,既能推动火箭加速飞离地球,也能反向驱动火箭使其减速,最终都是为了让火箭到达目的地。
本书认为,控制多巴胺的表现是冷酷无情、精打细算、一切事情都能忍得住,让我们战胜简单感性的想法,为我们提供理性分析的能力。打个比方,欲望多巴胺就像坐在汽车后排的孩子,每次看到大街上有趣的东西,都会向爸爸妈妈喊“快看这个”“快看那个”,而控制多巴胺则像手握方向盘的父母,他们倾听孩子的每一个请求,考虑是否停下来以及停下来后该怎么做。控制多巴胺利用欲望多巴胺提供的兴奋和动力来评估选项,并制定策略去获得想要的东西。你看,如果两条路线上的多巴胺配合默契,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成就和喜悦。
如果一个人的控制多巴胺分泌过盛,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毁了我们的生活,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控制回路过强的人,内心不受良心的约束,会为了获得巨大成功而不择手段,并且心里不会感到内疚。比如美国前职业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赢,但最重要的是,我不能忍受失败的想法,因为对我来说失败意味着死亡。”他在1999年战胜晚期癌症,赢得他的第一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之后历史性地连续7次问鼎,但在2012年,这名世界冠军因使用违禁药物,被取消了所有冠军头衔。
刚才我们在生理层面探讨了多巴胺影响我们的方式。接下来,我们把视野放大到宏观层面,聊聊多巴胺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多巴胺。
作者告诉我们,多巴胺给我们产生欲望的动力,也给我们控制未来的能力,二者效应的配合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因为多巴胺促使我们获得想要的东西,这就要对未来展开想象,把各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有点像小孩子推倒一座积木建筑,搭建新的样式。所以有创造力的天才,往往体内的多巴胺是会更加活跃的。但可怕的是,多巴胺能让一个人成为天才,也能让一个人成为疯子。作者在书里说,天才的多巴胺系统都过度活跃,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能让他们经常处于亢奋状态,产生偏执和妄想。比如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是一个问题天才,他不仅很难与人相处,而且神秘多疑,甚至有些冷酷无情。他在人生后期痴迷炼金术并想获得永生,以致晚年精神错乱,这就证明了多巴胺不好的一面。有问题的可不止他一个,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比如贝多芬、梵高、达尔文等,都被诊断或怀疑患有精神疾病。
在有些情况下,多巴胺分泌旺虽然不会严重到引发精神疾病,但同样有负作用。比如,高水平的多巴胺会抑制“当下分子”,因此在一些社交活动中,聪明的人往往表现很差。比如爱因斯坦说过,“我爱人类,但我讨厌单独的人”。对爱因斯坦来说,处理社会正义这种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打交道却很难。爱因斯坦的私生活比较混乱,身边的女人都被他伤得很深,这很可能是高度活跃的多巴胺让他对自己的欲望几乎没有约束。
多巴胺和双向情感障碍症也有关系。双相情感障碍症是精神性问题,表现为情绪异常低落或者异常亢奋。
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全世界2.4%的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但在不同国家这个比例差距很大。比如美国人口多为移民或者后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全球最高,达到4.4%,而几乎没有移民的日本,发病率只有0.7%,二者之间相差6倍多。也就是说,移民国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例更高,而这和多巴胺分泌有关系,他们更愿意冒险,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探索能力也强,可以说多巴胺对我们探索未知世界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千百年来,多巴胺一直以各种方式促进人类进步,它的正面意义怎么夸赞都不过分。而今天,人类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让我们时刻都被高水平的多巴胺所驱动,结果就是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之间出现了明显失衡。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让多巴胺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作者推荐了几个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尝试精通某些事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因为多巴胺的目的是获得,而精通可以让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极致,榨尽多巴胺的最后一点热情。往小了说,比如学会弹好一首钢琴曲,虽然过程很困难,但一旦精通了这首曲子,我们就能从中获得巨大而持久的快乐。往大了说,这也很像我们现在说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无论从事什么劳动,如果我们都能以勤学长知识、苦练精技术、创新求突破来要求自己,这样获得的成就感可以让多巴胺分泌暂停,从而让“当下分子”发挥快乐的作用,这时,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之间就实现了平衡。
第二种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天生有走神的倾向,在做某件事时,很容易联想无关的事情。除去天生的原因,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广泛运用,导致大量繁冗的信息也会阻挠我们的专注力。比如当你看书学习时,手机突然弹出一条信息,一看标题,好像很有趣,这时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刻打开看,一是放下手机,专注于看书学习。如果选择第一种,欲望多巴胺会对你说:“看吧看吧,看了你会快乐,会发现惊喜,”你的内心被欲望多巴胺驱使,谁也救不了你。如果选择第二种,控制多巴胺就会在大脑内权衡得失,制定计划,让你作出最有利于未来的选择。
第三种方法是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比如画画、烹饪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爱画画,就是因为这种创造性活动既可以达到目的,给多巴胺带来满足,又能聚焦当下亲身体验,给“当下分子”带来满足。所以这些创造性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可以持续一辈子,不会过时。
总的说来,无论是多巴胺与“当下分子”之间,还是欲望多巴胺和控制多巴胺之间,其实都是一个平衡的过程。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平衡,这种平衡可以是身体的平衡、动作的平衡、内心的平衡等等,我们既需要面向未来,满足欲望,也需要专注眼前,享受当下,希望我们都能走上一条更平衡、更和谐的人生之路。
(本期编辑 高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