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元末三大首领之一的刘福通?与韩林儿、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如何评价元末红巾军三大首领之一的刘福通?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国祚不足百年。元朝的垮掉最直接的原因是元末农民起义。在燃遍全国的起义烽火中,朱元璋后来居上,成为最大赢家。如果用创业的眼光来看当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每一支起义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创业团队。他们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但绝大部分被吹得七零八落。而细究其中的原因,总能发现那些必败的因素。

抓住时机

有人说刘福通和他的红巾军是明朝真正的奠基人,这话并不算夸张。因为如果没有刘福通在前期牵制并扫灭了绝大部分元军,朱元璋没那么容易成功。

刘福通,安徽颍州(今安徽界首市)人,颍州距离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只有两百多公里。不过刘福通的家庭境况跟朱元璋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别。刘福通出生在一个巨富之家,自幼性情豪爽,聪明过人。生活优渥的他为什么起兵反元呢?首先,他是白莲教教徒,这个半僧半俗的宗教团体一直是民间非常重要的反元力量。其二,当时黄河泛滥,民生艰难,很多官员仍借着治河之名涂炭百姓。据说钦差贾鲁也曾借机敲诈刘家,没有得逞,一怒之下改河道将刘家淹没,这激起了刘福通的反元决心。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351年,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刘福通和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等人决定抓住这一时机。他们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埋在即将挖掘的河道上。果然,开河后不久,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不胫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动。一个月后,刘福通、韩山童等人聚众3000人于颍州,准备起义。韩山童自称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用“复宋”来号召大家加入。

出师不利

然而就在众人杀马祭天,图谋起兵的时候,消息走漏,元兵立刻进行围剿。韩山童被杀,其子韩林儿逃至武安,刘福通冲出包围后,迅速组织部众,一举占领了颍州,又攻下朱皋。刘福通在朱皋开仓赈济贫民,“从者数十万”。之后又相继占领罗山、真阳、确山等地。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红巾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当时徐寿辉等在蕲、黄起兵,布王三、孟海马等在湘、汉起兵,芝麻李在丰、沛起兵,而郭子兴也占据濠州响应。因为刘福通的影响力,当时人们把这些起义军都称为“红巾军”。

刘福通一面带领红巾军四处作战,一面积极寻找韩林儿的下落。1355年,终于在砀山夹河找到了韩林儿,并将他迎至亳州。在这里,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称帝,改元龙凤,国号大宋,史称“小明王”。这一举措迅速将中原各地的红巾军都纳入到大宋的领导之下,而刘福通也依靠大宋这面旗帜开始筹划北伐,向元朝发动总攻。

三路北伐

1357年,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分兵三路北伐,兵锋直指大都。

东路军由毛贵统领,起初进展相当顺利,他一路击溃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元军,直抵柳林、枣庄,离大都不过百余里,元顺帝甚至开始商议迁都以避敌锋。但可惜的是因为东路军孤军深入,遭到元军的猛烈反击,最后只好撤回济南。毛贵是当时龙凤政权中难得的军政双优人才,通过他的苦心经营,山东成为红巾军稳固的根据地。

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攻绛州,入保定路,夺取大同、兴和等塞外诸郡,直到攻陷上都,毁其宫殿。元顺帝因为上都宫阙完全被毁,从此不再北巡。中路军在上都待了七天,转向东进,攻破全宁路,焚毁元鲁王府。史书载“潘军日治战马,一无退意,也先忽都畏之,缩迹不前,竟溃而归”。曾经所向无敌的元军竟然不战而逃。但是中路军统领无方,每到一处只知道烧杀劫掠,攻陷上都、辽阳之后,竟然脑回路清奇,转身去攻打高丽,结果遭遇大败,红巾军所剩无几。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率领,攻陷商州,然后攻克武关以图关中。后来又派李喜喜、白不信等增援,攻占了甘肃、宁夏等地。但是西路军遇到了元军猛将察罕帖木儿,此人完全是西路军的克星,每次和他交战西路军都损失惨重,所有辛苦打下来的地盘只好拱手让出。最后,西路军在凤翔城下中了察罕帖木儿内外夹攻之计,被斩首数万级,伏尸百余里。

三路进军的同时,刘福通也攻占汴梁,并以汴梁为都。但是随着三路北伐军的失败,汴梁也开始危急。1359年,元将察罕帖木儿围困汴梁,韩林儿、刘福通撤兵败走安丰。1363年2月,张士诚派兵攻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救援,但大军还没赶至,刘福通已经战死,时年42岁。不过关于他的死,有人认为并非死于安丰之战,而是和韩林儿一同死在朱元璋的手下。

失败原因

刘福通和他的红巾军原本是反元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在战争的初期,他们的战果也最为辉煌。然而这个团队走向失败也是必然。

首先,对抗初期,他们虽然势如破竹,但是元朝军队的精锐还在。尤其是像察罕帖木儿这样的猛将,所向披靡,因此当元朝的政策、军队、物资调整好了之后,红巾军的后期博弈就相当吃力。

第二,北伐的三路大军在事前并无精密的布置,军令既不统一,彼此间也缺乏联系,这才导致毛贵领导的东部军功亏一篑。

第三,红巾军绝大部分将领胸无大志,而且不守约束,每到一处总是焚火打劫,甚至烹食老弱,导致很多支持他们的民众转而开始支持元军。

第四,红巾军内部矛盾重重,互相仇杀。驻守山东的毛贵就被部属赵均用所杀,赵均用又被别人杀掉,原本最牢固的山东被元军占领。山东一失,安丰的屏藩就被撤除了。这也导致了刘福通后来的安丰兵败。

刘福通和他的团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反元斗争中,前后十三年,大小数百战,已经在根本上摧毁了蒙元王朝的统治。而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统一江南,为最终消灭蒙元奠定了基础。

刘福通和他的团队抓住了最好的时机,拥有最强的兵力,投入了最多的资本,消耗了对手最多的资源。但是无法走到最后的结局注定了这些付出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明朝的陈胜吴广—刘福通

前面我们提到刘福通作为初代红巾军的二当家,在韩山童被官府捕杀后,他重新组织义军并使红巾军势力得到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徐寿辉借背刻佛字之名在徐州称帝,郭子兴在濠州高举反元大旗,他们二人也均以红巾军自居,因此可以算成元末红巾军初期的三大首领。

我们先聊聊如何评价刘福通?《元史》中记载:至正十一年,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明朝官方评价里将其定义为妖人,为正统所弃。按道理说在开始的反元起义军中朱元璋和刘福通属于同一阵营,名义上共同拥护的是韩山童之子“小明王”韩林儿代表的韩宋政权。

若《元史》中将刘福通视为妖、看做贼,那朱元璋将自己置于何处?这不是等于背叛了革命吗,毕竟当时朱元璋名义上算韩林儿的下属,具体的原因我猜测可能是朱元璋对元朝旧吏大儒的一种妥协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吧,其他原因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而关于对刘福通的评价,我将其视为明朝的陈胜吴广,算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人物。主要理由如下:

1、 率先举起抗元大旗,拥护故主之子为皇帝。在各路义军中,刘福通应该算是吸引住了元朝的主要精力,为兄弟义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2、 收复宋室故都开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起义军的士气;

3、 未参与到各路起义军中的内斗之中,如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等之间的争斗之中。

4、 从始至终坚持抗元,在南方三雄内斗的时候,刘福通坚持三路大军北伐,在西南方向打到巴蜀,在东北方向两次杀进高丽。

因此,在刘福通的指挥下韩宋政权一度达到了最巅峰,占据大梁、三路北伐,打残了元朝、打废了高丽,攻进了上都、占据过平壤,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全摧毁了元朝。

关于刘福通的结局,在元朝天降猛男察罕帖木儿后,刘福通功败垂成,丢失汴梁,又被张士诚从背后捅了刀子,最后下落不明。主流的说法是死于张士诚刀下,另一种说法是被朱元璋所救,但后面被廖永忠将其和韩林儿溺亡于瓜步(今江苏境内),实际的史实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纵观刘福通在元末的诸多起义军中在对元军的消耗战中真的付出了巨大作用,基本上可以视为其挖断了元朝的根。

●韩林儿、刘福通、朱元璋三个是什么关系?

《明史·廖永忠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虽然没有明说朱元璋“谋杀”了韩林儿,但是之后廖永忠却被朱处罚。而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就更直接了:“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

那么,韩林儿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介绍一下红巾军的来历。

元末,腐朽的元朝对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十几倍。

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颍州爆发农民大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起义领袖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

其中,安徽颍州人刘福通、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两人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白莲教。

为了谋划起义,两人一边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边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偷偷地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就要被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河工们挖出独眼石人后,惊诧不已。

起义当天,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布准备推翻元朝,光复大宋!

不料,此次起义却走漏消息,元军随即围剿,韩山童战死。突围后的刘福通重新组织起义军,一举攻克颍州。但是刘福通并没有称帝,而是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接到亳州,并扶持他登基称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尊奉韩林儿的母亲为皇太后,任命盛文郁、杜遵道为丞相,自己为平章郑氏。可见刘福通与韩林儿是君臣的关系。

尽管大宋国的皇帝是韩林儿,但实权却掌握在刘福通手中。如杜遵道因为受到韩林儿的恩宠从而掌握了实权,刘福通干脆暗地里将杜遵道杀死,然后自封为丞相。

这个刘福通还是有些能耐的,他于1357年分兵三路北伐。

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兵锋直指大都。中路由关先生(即关铎)、破头潘(即潘诚)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最后甚至攻入了朝鲜半岛。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红巾军的北伐失败了。

此时,盘踞在南方的“军阀”张士诚趁机派遣大将吕珍率二十万大军从背后袭击安丰。韩林儿只好向朱元璋求援。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初朱元璋驻扎和阳时,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当时朱元璋孤军守城,而韩林儿登基后,四方响应,朱元璋不得不用其年号以号令军中。

可见,朱元璋与韩林儿还是君臣关系,而刘福通还是朱元璋的上级。

当朱元璋接到韩林儿的求救后,考虑到不能让张士诚快速扩充实力,也想借此控制韩林儿,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就想出兵驰援安丰。

可是刘基极力反对,理由是一旦陈友谅偷袭应天(南京),将造成灾难性后果。更何况救出小明王后该如何处置?

不过,朱元璋还是决定亲率大军救援安丰。

还好正值陈友谅去围攻南昌,无暇他顾,朱元璋才能顺利解除了安丰之围。

不过,安丰城在援兵来到之前已被攻破,刘福通被吕珍杀害。

至于韩林儿的死,更是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载:“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上诚、吕珍率众十万围刘福通于安丰,福通间道遣人求援。珍破安丰,杀刘福通,据其城。韩林儿走滁州”。

张廷玉《明史》、夏燮《明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以及《明太祖实录》等众多史书的记载与之大致相同。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朱元璋在滁州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用于软禁韩林儿,实施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计划。

等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消灭掉所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后,韩林儿也就没什么用处了。

朱元璋干脆偷偷地指使部将廖永忠,以迎韩林儿入应天为名,将他溺死在瓜步的长江之中。

可是,流传至今的元明史书,记载刘福通、韩林儿之死的都是很少的,且意思模棱两可,但也不排除朱元璋中篡改历史的嫌疑。

●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后,刘福通去向成谜,众说不一

小明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是元末栾城县人,可能出生于公元1310年。元朝时,栾城县属燕南河北道真定路,而真定路属于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地区。

韩山童早年传播白莲教,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这些预言符合元末穷苦百姓改变现状的愿望,韩山童发展了很多信徒。

刘福通是元末颍州人,可能与韩山童年龄相仿。元朝时,栾城县属汝宁府,而汝宁府属于河南江北道管辖。

刘福通可能是韩山童的信徒,也宣传白莲教,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人一起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元朝工部尚书贾鲁开始修河。两岸贫苦农民被强征充当修河民工,不仅劳役繁重,本就很少的伙食钱还遭到克扣,百姓怨声载道。

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趁机秘密筹备起义,不料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捕遇难;刘福通力战突围,五月初在颍州率众起义。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刘福通派人四处寻找韩林儿,在砀山夹河找到后将其迎到毫州;韩林儿在毫州登基称帝,又被称为小明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起初,韩林儿宠信杜遵道,任命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

刘福通心中不满,伺机除掉杜遵道,自己当丞相,“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明史·列传·韩林儿》);自此,刘太保大权独揽,成为龙凤政权的实际控制者。

郭子兴去世后,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不想受制于人,但为借其声势,仍然在军中使用了龙凤年号。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后,小明王封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后来又提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的江南行省左丞相左丞相。在龙湾之战大败陈友谅后,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率十万大军围攻安丰。刘福通虽然拼力抵抗,但是城内粮食断绝,安丰城岌岌可危,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担心小明王落入张士诚手里,“安丰破则士诚益强”(《明史·列传·韩林儿》),亲自率领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等最得力的将领北援安丰。

那么,救援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小明王、刘福通都被救出了吗?关于这一点,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在朱元璋率领的援军到达安丰前,刘福通已经被张士诚部将吕珍杀害。

根据明朝官方史料《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当朱元璋带兵赶到时,刘福通已经被张士诚部将吕珍杀害,“张士诚将吕珍攻刘福通等于安丰,入其城,杀福通等”。

清朝张廷玉主持编纂的《明史》采用了这一说法,朱元璋军队击退吕珍,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将其安置在滁州,“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

影视剧中的小明王

二、在朱元璋军队赶到安丰前,刘福通和小明王已经突围而出;后来朱元璋把小明王安置在滁州,而刘福通在安丰遇害。

根据元末明初权衡编撰的《庚申外史》的记载,在朱元璋赶到之前,刘福通和韩林儿已经突围而出,“先是,小明王驻兵安丰,为张士诚攻围,乘黑冒雨而出”。

那么,刘福通和小明王去了哪里呢?他们去了舒城。

朱元璋不想小明王落入别人手里,消灭了陈友谅后,马上派兵攻打舒城。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箭身亡;次年二月,他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攻打庐州,同时令朱文辉带兵攻取舒城,“令安庆翼元帅朱文辉总率毕家等寨军马收取舒城”(《弇山堂别集》之《诏令杂考二》)。当时庐州和舒城都是左君弼的地盘。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五月,朱元璋又令廖永忠率部分军马去与徐达会合,“为应援安阳、攻取庐州城池事,今委自中书省右丞廖永忠统领各卫军马前去总兵官中书左相国徐达处参随征进,听受节制”(《弇山堂别集》之《诏令杂考二》)。

为什么应援安阳呢?

安阳翼兵马是刘福通指挥的,“小明王在城中号泣,安阳奕刘太保等饥饿无措,遣人求救,太祖亲率大兵援之,大败张氏。”(俞本《纪事录》,见《国初群雄事略》)

七月,朱元璋军队攻克庐州,左君弼战败而逃,许荣以舒城投降。朱元璋仍令许荣驻守舒城,同时让安阳等五翼兵马去应天府,“左君弼部将许荣以舒城来降,上令荣还守舒城,俾发安阳等五翼士马赴建康”(《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将小明王迎至滁州,为其建造宫殿,对他十分厚待,却把他身边服侍的人全部换掉。“太祖设銮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待之甚厚。”(俞本《纪事录》,见《国初群雄事略》)

影视剧中的小明王

这种说法认为,刘福通此时已经重返安丰,攻下庐州后,朱元璋令廖永忠进兵安丰,刘福通可能在这次战役中遇害,“攻庐州,左君弼败走,复援安丰”(《国朝献征录》)。

根据明朝宋濂主修的《元史》记载,安丰后来成为了张士诚的地盘,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一月,“大明兵取泰州,时泰州、通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安丰诸郡,皆张士诚所据”。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徐达攻克安丰(《明史·本纪·太祖》)。

三、朱元璋把刘福通、小明王一起救出。

李文忠驻守严州时,刘辰被聘为谋士。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刘辰作为朱元璋的使者到庆元方国珍处,表达招降之意。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刘辰参加编修《明太祖实录》。

根据刘辰撰写的《国初事迹》,朱元璋率军北援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并一起安置在滁州,“太祖亲赴援之,先遣常遇春引兵至安丰,士诚遂解围。福通奉韩林儿弃安丰,退于滁州居之。”

综上所述,从刘福通以往的经历看,如果和小明王一起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他必然会想方设法,有所动作,不会心甘情愿接受朱元璋的安排。所以,刘福通很可能没和小明王一起去滁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