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雅课堂•苏轼专题】幽人孤鸿,天涯芳草——《卜算子》《蝶恋花•春景》

 行人呓语 2022-09-24 发布于重庆

【原文】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行人呓语】

一、前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有“苏海”之誉。名满天下,粉丝众多,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说:“我是深谷之小草,苏轼,你就是高崖之青松!”风流潇洒的词人秦观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只要能见上苏轼一面,百万富翁我都不当了!更为离奇的是,当时“苏粉”里有一位学者,名叫章元弼。章元弼娶得娇妻后,仍整夜整夜不睡觉地品读苏轼诗文。娇妻不堪与一个隐身于诗文里的天才男人争宠,请求离婚。章元弼竟然果真休掉妻子,继续沉醉于苏轼诗文。苏诗甚于娇妻,精神的享受远胜过俗世的欢娱,苏轼的魅力实在无可抵挡。苏轼是我国唯一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苏轼的两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与《蝶恋花·春景》。

二、鉴赏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贬谪此地,居无定室,于是寄居到定惠院。定惠院在今天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的弟弟苏辙承认,兄弟俩诗文水平本来相差无几,但苏轼自从贬谪黄州之后,文风大变,哥哥的文学成就远远超过了弟弟。黄州是苏轼文学水平发展的第一个高地。
词的上片写更深人静,苏轼徘徊于禅院中所见到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漏断”点明时间。“缺月”指弯弯的月亮。“漏”,指古人计算时间时用的漏壶。“漏断”意思是到夜深时壶水渐少,滴漏的声音已经很难听到了,所以说“漏断”,指夜深。“疏桐”意思与“疏柳”差不多,指梧桐树叶落光了,只剩下萧疏的树枝,因此叫做“疏桐”。诗词里但凡见到“疏桐”“疏柳”之类的词语,多半有意兴索然,情绪低沉的味道。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弯弯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萧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早就滴光了。这两句诗一经写出,只叫人拍案叫绝,它不着声色地将苏轼的内心情绪袒露无遗。“缺月”“疏桐”“漏断”三个意象凄恻无比,月亮是缺月,梧桐是疏桐,漏壶连声音都断了。别人都酣然入梦,诗人呢?显然是辗转难眠。为何别人都安安静静睡觉,苏轼却睡不着,跑到禅院中看“缺月”“疏桐”,听漏声呢?答案不言而喻。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里,我们已经知道,苏轼被贬谪黄州。这个大宋王朝最帅最有才华的探花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寒流。“乌台诗案”下狱被囚,如今贬居这荒僻之地,不仅前途渺茫,而且穷困潦倒。居无定室,食无粒米,怎一个“惨”字了得?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人”,幽居的人,指作者自己。苏轼用反问的语气道:有谁见过独自往来的幽居之人呢?他的身影缥缈,仿佛像那天边的孤鸿。两句诗,前一句见“独”,后一句有“孤”,合起来岂不是孤独?苏轼的词,人们评价他的特点是“以诗写词”,大意是说,苏轼在词里的每个字,都在尽最大可能地承载更多的意思,从而传递出词人的情感。我们读到这两句,是否感到苏轼将每个字都浸泡在“孤独”的血泪中。“谁见”,没人看见,既没人看见,自然是孤独的,写尽苏轼被贬黄州之初的孤立无援,无人陪伴,这是孤独状态。“幽人”是孤独的,一个人“独往来”,这是孤独的日常。“缥缈”,若隐若现,似有非有,这是孤独的形貌。“孤鸿”,这是孤独的取譬。“影”字呢,更见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是孤独的本质。
词的上片写“缺月”“疏桐”“漏断”,给我们营造出凄清孤独的氛围,“幽人”与“孤鸿”互为衬托,写出孤独的现状。写幽人,见孤鸿。见孤鸿,是幽人。

词的下片,将孤鸿与幽人同写,孤鸿即幽人,幽人是孤鸿。道尽苏轼被贬之后的全部复杂心绪。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省”,理解,明白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我”突然受到惊吓,猛一回头,往事历历在目,内心充满无限的憾恨,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理解与明白我的真正内心。苏轼将自己的全部遭遇融入诗词,“乌台诗案”,罗织罪名,被捕下狱,对苏轼来说,可谓晴天霹雳。自己回头反复审读那些被冠之以“反动”的诗作,无一不是赤诚无私,忠君爱民的见证。于此,苏轼表明自己所受到的政治“惊吓”不可谓不重,内心的“憾恨”不可谓不深。但这一切的一切,“无人省”。苏轼再次强调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孤鸿拣遍了所有冬日的枝条,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上忍受寂寞与冷清。写孤鸿的选择,实际上是写苏轼本人,不愿随波逐流,孤高自守。
整首词,词人塑造出一个“幽人”形象,又以“孤鸿”互为衬托。幽人亦孤鸿,孤鸿是幽人。显然,苏轼是借孤鸿传递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表达贬谪后的孤独与寂寞。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首词《蝶恋花·春景》。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词,里面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众人皆知,并且喜欢用这句话来安慰全天下所有失恋的人。那么,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这样么?我们不妨来仔细品读一下。
《蝶恋花·春景》的写作年代不详,后世存在争议。《冷斋夜话》记载,当初苏轼贬谪惠州,随行的爱人王朝云,特别喜欢这首词,每天都要吟咏“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于是有人据此断定,这首词作写于苏轼贬谪惠州时期。但也有人根据词中所提到的“杏”考证:自古以来,岭南地区不栽种杏树。检索苏轼诗词,有八首提及“杏”,略去两首创作年代不详外,其他六首都不是作于岭海时期。通过对《蝶恋花·春景》的情感主旨分析,大家反倒认为,这首词极有可能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那么,这首词的情感主旨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词的上片写暮春之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三句取“残红”“青杏”“燕子”“绿水”为意象,给我们描述出一片暮春之景。红色的花瓣枯萎脱落,小小的青杏长了出来。燕子飞来飞去,清澈的溪水绕着村庄人家,潺湲而流。这里一个“绕”字,特别有意思。既可以理解为燕子绕飞绿水人家,也可以理解为绿水绕流人家。甚至还包涵着下句里墙外行人的绕舍而行。这三句话,既含有词人爱春惜春的惆怅之情,又体现出词人生机盎然、伶俐活泼的生活情趣。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一直为人所称道。意思是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而去,愈来愈少,既然已至暮春,天涯何处又不是芳草萋萋呢?读前面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使人顿生伤感,毕竟柳絮飘飞,春色将尽。但词人心头马上一转念,这暮春过后,未尝不是遍地芳草,一片青绿。联系到苏轼的人生,多像那飘风的柳絮,四处流转迁徙,但是苏轼却能随遇而安,天涯处处是芳草。词人以反诘的语气道出,更加彰显苏轼情怀的旷达疏阔。
词的下片写暮春之行。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三句里,反复出现“墙里”“墙外”两个词,读来却一点不感觉啰嗦。为什么呢?“墙”在这里作为特殊的存在,意蕴丰富。“墙”将“秋千”与“道”相隔,“墙”把“佳人”和“行人”相离,“墙里”“墙外”,迥然不同的景观:墙里佳人游戏秋千,尽情欢笑;墙外行人,行色匆匆,绕屋舍而走。考虑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历来有把君臣关系比附为男女爱情。我们不妨把“佳人”理解为君王,“行人”暗喻臣子,“墙”譬如朝堂。朝堂里面,封建党派纷争,君王临朝,譬如荡秋千,玩的是各方之间权利的平衡。至于被贬出朝堂之外,自然只能作迁徙僻远的墙外行人!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的“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内佳人。墙里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或许是行人渐行渐远,又或许是佳人玩罢秋千,回转房间。总之,周围的一切都恢复了宁静,但词人内心却掀起涟漪,烦恼丛生。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有一句诗:“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将情多至情薄,转而不多情之情变痛苦揭示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苏轼这个词句的进一步发挥。一个“恼”字,涵义丰富。恼谁?恼的内容是什么?从上下行文内容来看,应当是行人恼佳人,恼这一“墙”之隔,墙里墙外,别有天地,心意难以沟通。
整首词营造出的意境,在内涵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既可以理解为暮春惜春,行人远行的词作,也可以理解为苏轼仕途失意,怀才抑郁的作品。

三、思考

前一首《卜算子》抒写贬谪抑郁,孤独寂寞,展现苏轼的清高自许;后一首《蝶恋花》表现伤春惜春,惆怅伤感,寄寓苏轼的旷达自适。前一首,苏轼明确写道是自己寄居黄州定惠院时所写。后一首呢,写作年代不详,但为什么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作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呢?
从上面的品读中,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所在。如果一首词作,它所描写的环境,叙述的事件,不具备某种独特性,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多重理解。这种多重理解,一方面造成歧义纷争,众说纷纭;另一方面也营造出朦胧的意境,使人人读了,都感觉在写自己的人生,在说自己的心情,从而引发读者的巨大共鸣。
最初写词,其实只有词牌名,并没有标题。从苏轼开始,喜欢加上标题,甚至在标题下面写一段小序,使人读了,明白其创作的理由及过程。但偏偏这首《蝶恋花·春景》,苏轼没有道明,以致后人猜测揣摩,你更倾向如何理解这首词呢?

四、写法

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辨体》里谈到“为情而造文,故其体委婉而情深”,意思是说因为作者情感饱满而真实,因此写出的诗文具有含蓄深厚的美感。此话拿来评价苏轼的《卜算子》《蝶恋花》两首词作,十分贴切。
这两首词作表达情感,均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卜算子》,作者以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孤鸿与幽人,物我同一,互为映衬,描写孤独的形象,叙述孤独的情态,宣泄孤独的苦楚,道出孤独的本质。简笔勾勒月夜禅院,月下沙洲场景,营造孤独的氛围,表现寂寞的心境。诗里运用反诘手法,“谁见幽人独往来”,加强语气。两处使用否定词,“无人省”“不肯栖”,宣誓词人的不同流俗。整首词,色彩单调黯淡,情绪低沉抑郁。
《蝶恋花·春景》则以“墙”为喻,通过反复出现“墙里”“墙外”,一墙之隔,风景各不相同,人物心境完全迥异。在佳人与行人的对比中,得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感叹!这首词上片写暮春之景,“残红”“青杏”“绿水”“柳绵”,色彩斑斓。“燕子飞”,“柳绵吹”,动静结合。下片写暮春之行,“笑渐不闻声渐悄”,既暗含佳人的飘然而去,又借指行人的渐行渐远。这首词里同样也运用了反诘手法,“天涯何处无芳草”,自我排遣,自我宽慰。三处使用否定词,“无芳草”“笑渐不闻”“无情恼”,表达词人的旷达超脱。整首词里,词人情绪跌宕起伏,婉转深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