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学书法的目的临帖是狭隘的,但尚不影响你成为书法家

 cxwjl 2022-09-24 发布于广西

不临古帖,依仗铅笔钢笔能够记写汉字,就拿起毛笔开始按着自己对于线条美感去写,而行草也没有传统的所谓约定成俗而形成的法度,只是随自己方便的随意连写,俗话说的“连笔字”,这一类一般被人们戏称为“江湖体”或“老干部体”。其实真说这类人一点没临过帖不太可能,大概只是用功过少,既不得法度功夫,更甭提“神似”。换句话说与传统书法的形与神不沾边。

这也在当前有不同观点的,大概两种,一是必须认真临帖,而且通过“熔铸百家”形成突破,产生自己的风格,可以说这是传统的书法学习路子,其“弊端”也是有的,就是那种感觉“一辈子也学不完”,更甭提趁年轻出人头地,成名成家了。第二种强调只读不临,也就是通过大量的欣赏鉴赏,提升书法审美感觉品位,然后确定自己的形式上手书写,这一点理论上挺不错,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毕竟那一笔一划、轻轻重重、提按转折在心里想的未必手就能听你指挥。而且您读出的那些动作,到底对错未经实际动笔检验那都只是推测,何况不同的笔纸也会打乱你的假想。这是很真切的,就看王羲之纸笔都相同呢,转过天想重新写一遍《兰亭序》都达不到酒后所书的感觉。所以说这个也有点不切实际。

在这两种之上当然也有第三第四等各种讲法,不过基本不出对于此两点的修正、调整或者说调和。比如说临帖是必须的,但强调对于字帖的感悟理解,所以须更多着眼于读帖,重意不重形,如此参以己意,会是较快形成个人风格的法子。当然前提也是个人已具备相当高的审美素养以及人生阅历,有明确的、个性的审美理念(都是读书行路的人生历练)。

那些主张苦修般一辈子临帖的,如果真的是逐帖都临过去,很难想象能否真的获得书家之精神气质。一般说能真正弄明白一个人都不容易,从古至今那么多经典名帖的作者,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审美理念、价值观、人格品性,都需要从字里行间、一笔一画的书写痕迹去追寻,那是太不容易了。何况每个学习者,即便是个小朋友,也都有他的好恶,一眼就竟让他感觉不舒服了,还要他硬着头皮去摹写,如此等等,大概能做到的是,记住并且能写出很多种风格的样式而已。而书法到底是要表现书者情感、审美趣味等那些称为神的东西,而只得到一副皮囊是失败的,或者说是无意义的,用复印机、电脑去复制就可以了。

其实刚所说的,就是强调学书法最终的目的,就是找到一种最符合自己价值理念表达表现的恰当形式,所谓艺术语言。那么这个在人生中各阶段时可以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如颜真卿这类大师从年轻到老年有不同风格的原因。但要说明这些是属于传统的书法目的,与现当代只是创造一种视觉形式表达甚至与自己无关的、完全是为了吸引、刺激观者的,换句话说它至少跟自己人生品格的追求无关,说好一些他只想告诉人们他认为什么样的线条、结构、章法是他认为美的,然后希望人们接受,有的甚至要求无条件的接受,你如不接受,他就笑你无知愚蠢之类,决然不想自己存在什么问题。

所谓的江湖体包括乱书吼书一类,当然真的只能说算是“现代书法”,如果简单说就是,他所写的跟做人无关,也没人关心正字正了。当然你还是能从他的字迹感觉他的性格情绪一类,但完全可以与自己真实的自己无关。因为利用相应的形式要素,到到相应的心理感觉是现实的。但也得说实话,这也只能到现代,理论家学者美学家等通过对历史上大量的形式与形式所达到的心理反应的总结概括,可以让人们更准确理性的选择形式要素,以完成预想的心里效果。

形有形的心理,色彩有色彩的心理,通过学习基本掌握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对于形色的心理,你就可以拿捏观者了,你让他高兴就用喜兴的颜色、想让他哭就来个黑暗的调子等等。那这些在挺早的古代,人们还只是摸索的阶段,就像颜真卿想表现他想要的开阔恢宏,也得试着来,最后发现外拓笔势有利于这个表现,于是就定下来了。那这个外拓笔势,现代人一学他的字的时候,老师就告诉你了,省了很多的曲折探索时间。

发现不同点线形态及集聚方式能带来的视觉到心理的感受,应用于汉字构成之上,其实从古就是如此,但古人终究还原于汉字本身,说俗点就是字就得有字的样子,比如说观察枯藤而获得写一竖画的心得,那也只是“如万岁枯藤”,是对于感觉的把握。而现在少数人鼓吹纯艺术,主张书法退出实用领域,简单说就是不以识认品读内容为主,而是完全从视觉上感受(这可以那位乱书的作品为例)。那当然世间太多线条形式,包括没有视觉经验的狂乱心绪的涂抹也可以带给人感觉。

其实古人于天地俯仰之间,是涵养内心的精神气概“横如千里阵云”“夏云多奇峰”,从中也体会何以体现其势。“担夫争道”“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看“高山落石”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以寻到自己最符合自己之内心的基础上。不过可以从这些传下来事迹来说,还没出现观察羊拉屎、鸡撒尿一类的体验记录,虽然那撒到地面的斑斑点点也会造成相应的感觉。到底选取什么作为观察对象是有内心标准的,放个屁有山蹦地裂的气势,也终究不如虎啸龙吟让人更觉喜悦。

说了这么半天绕来绕去,就是你临古帖,学他字形只是初步,而深入的是这字型背后、书家的人性品格,如果再直接些是他意识理念所促使他所形成的习惯性书写动作。结论就是你学的不是他的书法形式或风格,而是他的人性品格。就说一个,天性豪爽大气的,你让他把字写得小小的是一种折磨,喜欢俊朗秀美的,看着颜真卿的字,就想给他修改一下,让它秀气点,你这还怎么学他的字呢。当然从正反两面去看就有两种结果,一是被视作学人家不到位,二是因为带入了自己的诉求而形成一种新样貌、新感觉,当然好坏就得交给观者去评说了。但是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没法让一个现代人完全和古人一样的审美需求,甚至也没必要,再有一点,相同的作品也不是可以以一种感觉给完整全面表述的,这才是艺术的魅力。就比如说颜真卿的勤礼碑,他除了一种壮阔肃穆之气(基本从章法而来),也并没有给人笨拙沉闷之感,它是灵动的、神采焕发的。或者不算恰当,就像看阅兵的方队,它是威严的、震撼的,但它是年轻士兵的方队,英气勃发。这就比一说就是庙堂之气,就是山东大汉更多了一层审美意味的体验。

寻找、贴近书家的真切气质人格是好的,但也别忘了凡艺术的语言多是如老子所说的道“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之间,那是没法讲的清楚的,至少它是丰富的,不会单纯的一种感觉而已。这就是一种启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感受,从中获得感觉,或者说抓住作品的某一方面优长为己所用。看刘炳森先生的“颜体”效果,确实少了颜书的大气,但自有一种俊美。再放眼看去,很多习颜而成就自己风格的,但都与颜书有一定距离。三个原因,一是仅取颜书某一方面的审美感觉,二是得颜书之势不求其形,也就是重神不重形,这个拿黄庭坚例说就挺合适,第三就是所谓的参以己意。

由上说来,学书大致一家打定基础,从书风到为人尽得其要,然后多所博涉、提升见解品位,素养即高参杂其中,形成自己风格也非难事,也不必一生苦修临帖不缀了。

越说越多,离题也越远,说到底现代人学书法,大多是想当书法家的,所以必要五体皆备,众体兼善,一句话,要会好多花样。古时不得志的文人,或于书画之艺更多倾心,明清以降更其如此。像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他们怕是不会抛开正儿八经的路子去当个职业书法家的,原因倒也未必是有多高尚,只是人们钟爱有艺术才华的士绅,而不会喜欢写字也很好的工匠,比如写魏碑的那些人,只能还得靠干活活着,后世也没人记得他是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