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山村的女孩(1)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9-24 发布于江西

主编按语:游子报创刊十周年重点作品展示推出的第三部作品是谢菊秋女士撰写的长篇回忆录《走出山村的女孩》(作品刊载于《721矿游子》第68至164期)。这部回忆录是国营721矿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因为谢菊秋女士是1960年(可以说是建矿之初)就进入721矿的,直到1988年才离开,在721矿度过了近三十年的岁月。又因为她的伯父是721矿上层人士(副总工程师),因而她认识和接触了很多矿领导,知晓了很多721矿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她堪称是721矿辉煌年代的活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721矿开始走下坡路)。读她的回忆录,矿友们会有一种重温旧梦的感觉。

●长篇回忆录
走出山村的女孩
■作者:谢菊秋
1.走出山村
  这是改变我命运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奶奶将带我远离家乡,离开这个我出世后生活了近八年的小山村——湘中新邵县金竹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到一个我和奶奶都陌生的地方去,那是我伯父工作的地方。这是1960年7月上旬的一天。
  这一天,妈妈和奶奶还有我都起得特别早,妈妈和奶奶是为了准备行装和早饭,其实行装很简单,就是两条棉絮,一顶蚊帐,两条农村自织的深蓝印花被套,还有奶奶她们自己用麻搓成的纳袜底和鞋底的细麻线和粗麻线,以及我和奶奶的衣裤。其它东西伯父说不用带,那边都可以买到。
  早饭也很简单,头一天晚上妈妈就到公共食堂去领好了今天的定量,那时因大家都在公社食堂吃饭,一般是家里不准开伙的,有特殊情况要到生产队干部那去申请,经同意后才可以到食堂将生食领回家自己烧,不然是会受到处罚的,那时家里基本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住在村北头的一位婶子的儿子从外边回来了,婶子想自己动手给儿子烧顿饭吃,找了队长申请。队长同意后,她跑到食堂领出了一点食物,用前襟兜着往家走。路上被一个社员看见了,硬说她违反规定搞东西回家烧,不听她解释,把她拽到了村支书那里。结果婶子受到批评,举报人受到表扬,婶子想给儿子亲手做顿饭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不少乡邻知道后在背后议论那个举报人,同时也为那位婶子感到不平。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弟弟及几个小孩身上的事,也是让我至今难忘的。那是1959年夏天里的一天,我们村的食堂刚开过晚饭,我们村送到大队幼儿园的几个孩子,趁阿姨没注意一起跑回村来了。那时上幼儿园的小孩是住在幼儿园的,只有星期天可以回来,平时吃住都在幼儿园,而因为条件限制,粮食已显现出紧张状态,孩子们在那吃不饱,想家。那天他们几个四五岁的孩子相约一起跑回来了,他们估计是食堂开饭时间,所以直奔食堂而来,
  但他们来晚了一步,家里的人都刚把饭吃完,正准备离开食堂回家,有几家的父母看到孩子从幼儿园跑回来了,气不知从哪来的,冲着孩子就是一顿打骂。有一个村干部还在边上讲起了孩子们的父母,“看你们怎么搞的?把小孩都惯成了这个样”。有两个孩子家长听了更感到火上加油,责骂声更盛,孩子们委屈的眼泪直流,但还不敢哭出声来。
  我弟弟当时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母亲和奶奶都没责骂他,只是叫他赶快回幼儿园,不然幼儿园的饭也吃不到了。那时我也知道,弟弟他们是因为在那吃不饱才跑回来的。在弟弟他们上幼儿园没多久,有一个在幼儿园工作的大婶到我们家来串门时,就跟奶奶和妈妈说过,说弟弟他们在幼儿园吃不饱,好多小孩常悄悄地到红薯地里去揪些红薯叶子拿到火上去烤烤软吃。但妈妈她们也没办法,上幼儿园也是队里规定的,刚办幼儿园时,还说我也要去,妈妈还叫我把一天到晚光着的脚丫洗干净穿上鞋,当时我还真高兴呢。妈妈跟我讲后,立马自己端个脚盆打来水,坐在家门口洗起脚来,洗好脚穿上妈妈做的布鞋后,就等着上幼儿园了,结果没一会别人来告诉妈妈说:菊仔太大了,幼儿园不收,只有强宝可以去。菊仔就等下半年上学吧。
  当弟弟他们跑回来挨了骂时,我也庆幸自己没进幼儿园。我看到弟弟他们那委屈可怜的样子,心里很不好受,他们饿着肚子往幼儿园走时,我一直跟着,送到村前铁路边的涵洞口那边,并像个大人那样,叮嘱弟弟下回不可以自己偷跑回来了。
  那天大人们都没去送他们,只是站在村口吆喝着叫他们赶快回去。幼儿园就在相邻的王家村,离我们村约有两三里路,两个村之间隔着一座小山,小山靠着铁路的一小半在修铁路时被挖掉了,刚被挖掉时,挖掉的断面上露着不少坟坑,因过去这座小山埋过不少死人。
  涵洞过去不远就是那座小山,我怀着怜悯的心情,目送着弟弟他们向山那边走去,泪花在眼圈中打转。事情过去几十年了,但每当我回忆起来,弟弟当时那种可怜和无奈的眼神就清楚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今天我起得早是因为兴奋,要到伯父那去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不清楚,妈妈和奶奶都说那里比家里好,一天三顿都吃得饱,还有肉吃。那也一定好玩,这是我的想法。
  吃过早饭后姑妈来了,她是来送我们到汽车站去的。姑妈家在梽木,离我们家大概有三四里路,前几天奶奶就让我去姑妈家报过信,那天到姑妈家后姑妈还给我吃了一碗稗子面做的面糊,我吃了感觉很好吃(稗子是稻田里的杂草,长出的种子过去是没人吃的,但那时是困难时期,一些人就想到收稗子回家磨面,姑妈家也收了一点)。多少年后回到家乡见到姑妈时,我讲起那次在姑妈家吃的稗子面糊感觉很好吃,姑妈则不好意思地说:你还记得那事啊?那真是没办法,没有吃的东西,那天你来,我们正好中午吃的那东西还留了一小碗,就给你吃了,那里边就放了一点盐,连油都没得放呢。想想那时的生活真叫苦。
  我们离开家乡时,我们村前的铁路路基已经铺上了碎石道渣,枕木也铺了部分,但铁轨还没铺上,火车就更是还没见到过,有时偶尔有个骑自行车的人在路基上骑过,我们那时把自行车叫“线车”,还是孩子的我见到线车已是像见到稀奇物一样了,碰到都会一直目送着车子离开视线。我们村前的这条铁路叫湘黔线,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这条铁路的修建也是历时长久的,从1937年12月起从湖南的田心站开始施工,到1939年4月,修通了田心到湘潭东站、湘潭站到涟源站(原名叫蓝田站)两段,因湘江大桥未建成,这两段没能接通。后来因日本帝国主义西侵将钢轨拆除。抗日战争胜利后,田心到湘潭东恢复通车。1953年6月重新修建,1954年1月湘江大桥建成后,田心至湘潭站通车。1961年12月铺轨至金竹山站,我们村就在金竹山脚下,离金竹山车站大约4公里左右,我离开家乡时,门口的铁路还没能见到火车。
  1963年我和奶奶、伯父、伯母回到家乡时已通车了,那次我们是乘到金竹山站下车的。到金竹山这段是1962年4月办临时运营,1966年正式运营的。其余各段于1962年停工。1970年9月从金竹山车站往西恢复施工,1972年5月铺轨至大龙站;1973年6月正式运营。1974年11月自大龙站铺轨至贵定站与黔桂线接轨。至此,从株洲站至贵阳站全长905公里全线通车,并于1975年1月正式运营。建国后,于1958年至1960年曾两次复建又两度停工,前后经历了37年的时间。湘黔线的通车,使西南地区多了一条通道,也大大缩短了西南地区与湖南省以至华东地区的距离。
  我们离家时因火车还没通,我们要到离家十多里的张家冲去乘汽车,奶奶说我爸爸会在那里的车站等我们,爸爸当时是在那边的一所小学校任教。学生们已经放假了,但老师们不放假还有好多事要干,也请不出什么假来,爸爸只能把我们送到新邵县城,然后由小叔送我们到伯父那里去。
  姑妈和妈妈拿着行李送我们上路了,弟弟仍在幼儿园没回来,只有礼拜天他才能回来。我今天穿上了新衣服和新裤子,还有新的红花布鞋,新衣裤是临走前妈妈扯了两块淡雅的大花布做的,做了两套,都是夏天穿的短袖衬衣和短裤。为了让我能多穿些年,短裤做得特别大。奶奶对妈妈说:“做那么大,你都可以穿得下了。”我却不管大小穿得很高兴,以前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的,夏天的衣裤都是用大人的旧衣服改的,而我今天却穿上了全新的衣裤怎么能不高兴呢?
       为了给我打扮得漂亮些,妈妈还特地叫给我做衣服的裁缝把给我做衣服剩余的边角料拿来,从中挑了两块长宽合适的花布当头绳,今天妈妈亲自给我梳头扎上了花布条蝴蝶结,平常都是我自己瞎糊弄的。妈妈亲手给我做的花布鞋我倒不感兴趣,因为夏天我一贯是光着个脚丫到处跑的,现在让我穿着双鞋在脚上很不习惯。
  我们到达张家冲汽车站没一会,我父亲就急匆匆地赶来了,买好车票后父亲告诉我们,车大概要到下午一点才会来,让我们到路边的茶馆坐一会儿。就在这时,一辆大卡车鸣着喇叭朝我们这边开过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汽车,当我听到汽车喇叭声,又看见一个庞然大物快速向我们跟前冲过来时,吓得哇哇大哭着往大人们身后边跑。姑妈见我这滑稽的样子哈哈地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傻瓜呀,这是汽车,你等一下也要坐汽车的,怕什么?没见过是吗?不要怕。”
  父亲和妈妈都过来抚慰我说“莫怕,不用怕的,你站在路边上它碰不到你的。”“车来了不要在路上乱跑就没关系的”。
  奶奶则带着疼爱的口气责备说:“你这个没出息的啊!”
  父亲一边领我们往路边的茶馆走,一边又开导了我一会,我才慢慢平静下来。
  快到乘车时间之前,妈妈乘姑妈陪奶奶上厕所去了,父亲也不在跟前时,带着一种自私的母爱叮嘱我说:“到了那里要听伯父的话,嘴巴要甜一点,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有好吃的多吃一点,有肉时要拣大块的挟,记住了。”妈妈说这话时让我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我生怕被奶奶她们听到不好,赶紧急急地回答妈妈说:“记住了。”
  终于等到汽车来了,父亲拿着行李,奶奶牵着我的手上了车,妈妈和姑妈站在路边向我们招手做最后的道别。车开远了,车后扬起的沙尘遮住了妈妈和姑妈的身影,我耳边好像还在响着妈妈含泪的声音:“菊仔:好生地!”(这是我们家乡话,“当心点”的意思)
不知车开了多少路,我开始感到头晕和想呕吐,父亲把我抱到车窗边,我吐掉了胃里翻上来的东西后,感到轻松了一些,但头却仍然晕得厉害。车上人没坐满,后排是空的,父亲让我躺在后座上闭上眼睛睡上一觉,说这样会好些的,我躺了下来,父亲坐在我的身边,不久我就在颠簸中睡着了。
  等父亲和奶奶把我叫醒时,我们的车已到达新邵县城,我第一次离开了山村进入城市。然后我将由小叔带着跟随奶奶到更远的地方去,那是伯父工作的地方。(未完待续)@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68期

作者简介:谢菊秋,女,笔名小嘎子。1960年到721矿上小学一年级,1972年1月在古城中学高中毕业,然后到公溪农场劳动,后招工进入721矿供销处工作,1988年初调离721矿到南京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