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学(三)——农村记忆100系列

 简心素文 2022-09-24 发布于江苏

考学(三

——农村记忆100系列

1977年11初,被终止了几年的大中专考试招生恢复文化课考试,这是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恢复高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国改革开放的前奏和号角,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尤其是回击“读书无用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几年没有考试招生,很多优秀青年被埋没在民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三届”“小三届”,再加上多届毕业生,形成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恢复高校招生文化考试,成千上万的青年走进考场,认真答卷,接受祖国的挑选。

我有幸赶上了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参加了1977年的中专考试,被平度师范录取,成为七七级文史班一名学生。

我们从接到恢复高考信息,到正式参加考试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白天在生产队劳动,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看看书做做题,也算是复习了。

我和李世森晚上在一起复习,相互讨论有关知识,当时的一套初中课本复习了一遍尽管心中没有底,也收拾行装准备参加考试。

考点设在华侨中学,我们商议骑自行车去。母亲本来想烙几张白面饼给我拿着,正好我三姐生了一个外甥,送来一些小喜饽饽,上面还印着红点,母亲就用包袱起来让我拿着。我用自行车带着一床褥子被,把喜饽饽放在自行车兜里,拿上几本书和政治资料,和李世森一起,直奔华侨中学而去。

我们是吃了中午饭后开始走的,路上有很多考生,大部分都骑着自行车,说说笑笑,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好像不是去考学,而是去举行什么集会似的,在通往侨中的道路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路边干活的农民,投给我们这些“举子”们羡慕和赞赏的目光。

到了华侨中学,负责管理的老师,根据各公社考生,以村为单位安排宿舍。我和李世森在同一宿舍,都在上铺,放下行李后就到前面去看考场。我们俩不在一个考场,但在同一排房子,李世森在西面教室,我在东面教室。考场就在学校的教室里,放着25张双人桌,每桌两名考生,每个考场有50个考生。

看完考场就回到宿舍,大部分都躺在床上看书,傍黑天的时候,我们就在宿舍内吃晚饭。学校给考生熥饭,我们下午刚到也没去熥,就在宿舍里吃冷的,吃完后继续复习。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吃了早饭,就把带的干粮收起来送到伙房,然后来到考场前等着。

考试前,两位监考师来到考场,一位拿着钥匙开门,一位叫着考号排队,组织考生入场。我的考号比较靠前,坐在南面一排第四张桌上,靠着一个大窗,南面是邻村的一青年,我在桌子北面。

预备铃响起后,两位老师给我们分发3张16K的白纸,其中,两张用来答题,一张作为草纸,并要求我们填写上考号、姓名。

第一场考语文,考试铃响后,监考老师撕开牛皮纸袋子,拿出试题分发给我们。我接到试题一看 ,是一张32K小纸,一共四道题,前三道是基础知识,解释词语、填写关联词语、造句,第四题是作文,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当时我在想,这就是招生考试?也太简单了吧!就拿起笔先把基础知识做完,然后集中精力写作文。

看着作文题目,我分析中心词是劳动,限制词是一次和有意义,关键是有意义。我想起村里团支部组织团员在后埠义务劳动建设“青年林”的情景,为此我还写过一篇通讯稿在公社广播站播送。我也没打草稿,交代明白时间、地点、时间后,集中写了植树的热烈场面,一口气写了1500多字。写完后,我又认真检查核对了一遍,就把试卷整理好,放在桌子上。

这时我才看到同桌急得抓耳挠腮不时唉声叹气,他的试卷没写几个字,基本上是空白。

我四周看了看,作文写满一张纸的不多,而我写了两张多,增强了我考试的自信心,为考好后面几科打下一定的基础。待续)

作者:李振喜

李振喜:考学(二)——农村记忆100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