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军事扩张之路的俄罗斯(下)7.短命的"特辖军团"伊凡四世在同大贵族斗争中推行了特辖区制度。在特辖区内,他拥有一支特别警察部队——"特辖军团"。这支军团悉数由中小贵族组成,最初1000人,后扩大到6000人。这支直接隶属沙皇的军队,成为伊凡四世同大贵族斗争和镇压国内人民的鹰犬部队。"特辖军团"的军人采用恐怖、严刑、杀人等手段对付大贵族,以极其野蛮和血腥的方式对付沙皇的政敌。这些特辖军人不仅可处死辖区内的反对者,而且还使许多无辜者遭殃。许多大贵族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中。他们摧毁大贵族世袭领地时,连同他们的仆人和村民全都杀光。但特辖军团只能采取血腥和恐怖的手段对内镇压,并无多少对外作战的军事经验。1571年,鞑靼士兵发生哗变,打败了前来镇压的特辖军团,血洗莫斯科,几乎将莫斯科烧光。这一事例说明,特辖军团并无太强的战斗力,也无多少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加之特辖军人侵吞大贵族的大片土地,致使农民破产,土地荒芜等,伊凡四世不得不于1572年改组了特辖区,"特辖军团"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8.伊凡四世的军事扩张行动伊凡四世在完成了包括军事制度改革在内的各项政治改革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军事扩张。 (1)攻克喀山——炮兵和工兵建功16世纪40—50年代,伊凡四世主要对喀山汗国用兵。用兵前,俄罗斯作了大量准备,建立斯维雅日斯克城作为军事基地。1552年6月,伊凡四世亲率大军15万、火炮150门对喀山发动进攻。喀山是喀山汗国在伏尔加河流域最大的城市。1552年8月,俄罗斯军队开始围攻喀山。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占有明显优势,战斗中广泛使用了炮兵和工兵。俄罗斯著名的工程师伊凡.维罗德科夫指挥修筑了复杂的攻城工事,在距城墙100—150米之处设置火炮,向城内轰击。攻城前,俄军用火炮和地雷进行破坏性轰击,还在城墙下挖洞埋炸药,进行爆破。俄罗斯的炮兵和工兵炸毁一段城墙,很快攻克了喀山城,喀山汗国遂并入了俄罗斯版图。 吞并喀山汗国后,俄罗斯又吞并了阿斯特拉罕汗国,伏尔加河从此成为俄罗斯的内河。 (2)1/4世纪的立沃尼亚战争伊凡四世除了对四邻进行蚕食和鲸吞式的侵略扩张外,还试图争夺出海口。为达此目的,伊凡四世进行了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 俄罗斯要想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就必须夺取立沃尼亚。立沃尼亚是日耳曼骑士团(亦称宝剑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的辖地,16世纪走向衰落。 1558年1月,伊凡四世派兵越过立沃尼亚边界,攻陷芬兰湾南岸的爱沙尼亚港口那尔瓦等地,几乎占领了立沃尼亚整个东部地区。至年底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1560年2月,俄军第二次挑起战争,占领了马林堡城,8月,消灭了立沃尼亚骑士团。波兰、立陶宛、瑞典、丹麦等国乘机瓜分了立沃尼亚其余的领土。沙俄的胜利直接威胁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安全,而上述国家瓜分立沃尼亚领土时,必然要与沙俄发生武装冲突。此时的立沃尼亚战争成为波兰、立陶宛、瑞典、丹麦等与俄罗斯的战争。这些欧洲国家结成反俄联盟,立沃尼亚封建主以献出全部领土为代价,换取波兰——立陶宛的保护。1564年,俄罗斯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局势对沙皇十分不利。 1568年,瑞典和波兰结成军事联盟。1579年之后,伊凡四世夺取的领土不断被波兰、瑞典等国夺回,外国军队进入了俄境。俄罗斯被迫于1582、1583年同波兰、瑞典签订停战条约。俄罗斯非但没有得到立沃尼亚,反而失去芬兰湾沿岸的大片领土。 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最后以俄罗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3)进兵西伯利亚伊凡四世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后,一面进行立沃尼亚战争,一面向东扩张,将势力渗透到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最初以蚕食的方式进行侵略扩张。1574年,伊凡四世授意出兵,侵入西伯利亚腹地。1581年9月,叶尔马克带领一支840人的军队(其中哥萨克540人)侵入西伯利亚。1583年、1584年,伊凡四世两次派兵增援叶尔马克。1584年,叶尔马克主力被歼,他本人也淹死在额尔齐斯河中。此后,俄罗斯改变了侵略方式,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进兵西伯利亚,并在西伯利亚建立了一批军事基地,逐步吞并了西伯利亚。 (4)染指高加索和中亚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通过阿斯特拉罕到达黑海岸,染指高加索。1557年,沙俄在北高加索中心战略地带设立了哥萨克军屯。 1560年,伊凡四世派兵进驻北高加索的卡巴达尔,从此开始了俄罗斯对高加索长达300年的扩张史。 伊凡四世亦没有放松对中亚地区的争夺,他曾诱请中亚哈萨克汗协助他进兵西伯利亚,遭到拒绝。1595年,伊凡四世死后11年,俄罗斯派使团大搞强迫性的"自愿归属"活动。从此,围绕所谓"归属问题",俄罗斯在中亚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9.反对外族入侵的斗争1609年秋天,波兰国王西吉孟特三世借瑞典军队长驱进逼莫斯科之机,亲自带领军队进攻俄国,包围斯摩棱斯克,同时派一支军队夺取莫斯科。1610年6月,沙皇派其弟瓦西里.叔伊斯基率领一支俄军和外国雇佣军阻击向莫斯科挺进的波军。会战中,俄军被打败,波军打开了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同年10月,波军进入莫斯科。波军在莫斯科周围为所欲为,西吉盂特指挥的波军仍在围困斯摩棱斯克。俄国首都陷落,失去中央政府,丧失了统一的军队,情况十分严重。 这时,在下诺夫哥罗德集结了一支新的武装力量——民团。民团是在农民游击队基础上建立的。民团扩大兵员,训练军队,制造武器,准备集中力量打击入侵者。1612年8月,民团总数达到2万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在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路上,各地农民游击队消灭了一些波军后,向莫斯科进军。波兰国王下令派1.2万人增援莫斯科。民团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切断克里姆林宫与外界的联系,消灭援军。战斗中,民团打退了两面夹击的波军后,俄军骑兵主动出击,民团主力也发动反攻,将波军打败。第二天,波军卷土重来,再次企图与克里姆林宫内被围波军会合。俄军骑兵从背后袭击波军,波军腹背受敌,大多数被歼灭。克里姆林宫内波军孤立无援,被迫投降,民团收复了首都。 1617—1618年,波兰军队与俄国境内的哥萨克联合进攻莫斯科,莫斯科二度告急。最后,俄罗斯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才保全了首都未被攻破。在双方均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10.建立"新制团"17世纪初,俄罗斯军队仍以骑兵、射击军(步兵)为主,另有哥萨克和部分雇佣军。贵族骑兵和射击军仍属于领地制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许多弱点,一些贵族甚至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战场上临阵脱逃屡见不鲜。有的贵族因服军役是自备兵器,想的是省钱,所以军队装备很差。对付波兰人入侵的战争中,民团解救了莫斯科,战事终结,民团也自行解散。为了新的战争,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新的军队。此外,火器普遍使用,要求军队有系统性的正规训练。以往俄罗斯虽有常备军,但并不能称得上是正规军,训练也不及时。俄罗斯曾在战争中招募过外国雇佣军,并仿照西欧模式改造自己的军队,逐步确立了取代从前领地制军队的"新制团"。 新制团是一种半正规军,分为步兵团和骑兵团。新制团由国家供养,其成员无论出身如何,一律终身服役。过去只有贵族是终身服役,普通百姓终身服役尚属首次。平时,团里的士兵可住在家中,遇到战事,必须立刻到团里报到。新制团下属10个连,步兵分为火枪兵、长矛兵,骑兵则分为骠骑兵、龙骑兵。 新制团与以往俄罗斯军队的重大不同点之一,在于对士兵进行正规训练。俄国没有像样的军官,只得从国外聘请。但所聘请的军官中有人不懂俄语,指挥训练时困难重重。沙皇政府被迫用本国军官取而代之。但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新制团是伊凡四世军事改革后,俄罗斯又一次较大的军事改革。新制团的出现,使往日的领地贵族骑兵基本上被淘汰,原有射击军的地位降低,俄罗斯军队向正规军迈出了一大步。 11.新战术和军事著述因为大量装备火器,俄罗斯军队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俄军战斗队形逐渐缩小,而作战队形的正面逐渐扩大,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的优势。17世纪初叶,俄罗斯形成了后来被人称之为"线式战术"的作战方法。 1605年,在多布雷尼契战役中,俄军采用这一战术,1万多支火枪齐射,挫败了敌军。 这一时期俄罗斯军事著述的突出代表是两部军事条令。1517年,著名军官米.伊.沃罗膝斯基领导编写了俄国第一部军事条令《守备警戒勤务高等法典》。不久,俄罗斯著名军事理论家奥.米哈伊洛夫编写了《战争.炮兵及其他军事科学条令》。该著作总结了当时先进的作战经验,反映了俄罗斯战争艺术的特点。这两部著作在当时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反映了军事科学研究的专门化,在人类的军事文明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