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徵四失论 第七十八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4 发布于上海

征四失论是什么意思呢?征,征集;四失,医生常犯的四种过失。这是继前一篇疏五过论篇的继续。继续探讨医生常犯的五种错误。)(78.素问·徵四失论 新解析1/1---1/2---

徵四失论 第七十八——1-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黄帝在明堂里,雷公侍坐一旁。黄帝说道:先生所通晓的医书和从事医疗工作已经相当多了,试谈谈你对治病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对违反诊疗方法规范的实际举例。)(雷公回答说:依据医经上的记载和老师们的传授,都说可以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但是在临证时仍不免有过失出现,请问这究竟如何解释呢?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黄帝内经中认为治病不能十全的原因

【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1)众多矣。试言得失(2)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3),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4)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5),故时疑殆。

【注释】

(1)通书受事:通晓医疗书籍,接受医疗工作。

(2)得失:诊治的成功与失败。

(3)循经受业:遵循医学经典学习医学。

(4)言以杂合:杂合各家之学说而缺乏独自分析判断的能力。

(5)外内相失:谓不能将疾病外在表现与内在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白话详解】

黄帝坐在明堂里,雷公侍坐于旁。黄帝说:先生所通晓的医书和所从事的医疗工作,已经是很多的了,你试谈谈对医疗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会失败。雷公说:我遵循医经学习医术,书上都说可以得到十全的效果,但在医疗中有时还是有过失的,请问这应该怎样解释呢?黄帝说:这是由于年岁轻智力不足,考虑不及呢?还是对众人的学说缺乏分析呢?经脉有12,络脉有365,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也是医生所遵循应用的。治病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不够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证与内在的病情综合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和危殆。

【按语】

本段主要论述了治病不能十全的原因: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即不注意深入钻研医学理论,不认真学习与熟练掌握医疗技术,临床时精神不集中,粗枝大叶,草率从事,从而导致诊治失误。因此,作为一个医生要十分注意对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做认真深入的学习研究,要讲究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掌握好医学基本理论,培养扎实的医疗基本功和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医风,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应用举例】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周礼天官》)《周礼》设司医之官,岁终则稽其医事,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四为下。上世之见于史传者,惟仓公、扁鹊、淳于意、华佗,数人而已;魏晋及前明见于方术传者,屈指亦不过百余人耳。可见为名医有著述传世,亦云难矣!……古来如狄梁公之针难产,海陵王纂之疗邪鬼,皆为一代名臣,非专专于是业者,而其技仰何神耶!吾愿天下之人,有学而志淡功名,有业而不谋衣食。任聪明年壮之时,博览古圣前贤之说,更访明理造诣之家,沟求精蕴,志存拯济,为一代善良。可得也耶!可得也耶!(《友渔斋医话》)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黄帝说道:你是因为年轻智力不足,考虑问题不周到呢?还是由于杂合各家学说,缺乏分析综合能力呢?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这是人人都明白了解的,也是医工们所经常遵循应用的,之所以不能得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思想不集中,不加以分析研究,不明确外在症状和内在病变之间的关系,因此时常产生问题和疑难。凡临床诊治,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原文】黄帝在明堂1,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2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译文】黄帝坐在明堂,雷公侍坐于旁。黄帝说:先生所通晓的医书和所从事的医疗工作,已经是很多的了,你试谈谈对医疗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会失败。

雷公说:我遵循医经学习医术,书上都说可以得到十全的效果,但在医疗中有时还是有过失的,请问这应该怎样解释呢?

黄帝说:这是由于年岁轻智力不足,考虑不及呢?还是对众人的学说缺乏分析呢?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也是医生所遵循应用的。治病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不够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证与内在的病情综合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和危殆。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学医诊治之道要谨守神志的问题,持诊之道,谨守神志,始得其情,无有过失,方为十全。——1.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

【注释】1.明堂:古代建筑是明堂格式,进门后,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过去的大厅就叫明堂,深入明堂便是内室,再后面就是后院。这里所指的明堂,是指国君朝会、庆赏、选士、办公的地方。亦有可能是准备天子东巡狩朝见诸侯用的。《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2.循:(xún寻)《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管子·形势解》:“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后遗身咎,咎,错误,罪过。指前面这些不当之举给自己造成的错误。—— 从师学习尚未毕业,学术未精,就盲目地用各种疗法,以荒谬之说为真理,巧立名目来夸耀自己,乱用砭石,结果给自己造成了错误和过失,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1——读《黄帝内经》素问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1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对应素问·示从容论》说“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一个道理,即解读九针要考虑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要死守教条,比如东南西北各个地域,风情、习俗、思想、地位、劳作等等因素,所导致的病因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因素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所以看古书不能尽身临其境,必须要知进退。以东南西北中各地为例,现在这只是代表一个方位了,每个地方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如果你单纯说居住在南方的人就是南方人,那就错了。比如古时候说“南船北马”,意思是说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看看现在有几个南方人善于驾船,又有几个北方人善于骑马的呢?现在南方也生活着很多在北方从小长大的人,这些外地人是近年从事各种生意或工作而迁徙过去的,你能以南方本地人的体质和生活习俗来思考他们的病患么?)(不别人之勇怯,别,辨别——不区分贫富贵贱的各种生活,不了解居住环境的好坏,不注意形体的寒温,不考虑饮食的宜忌,不区别性情的勇怯,不懂得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做,足以使自己头脑混乱,而无法有清楚明白的认识。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诊断疾病,不问病起于何时,是否有精神方面的刺激和饮食方面的不节制,生活起居方面的越出常规,还是由于中毒,不先问清楚这些情况,就草率地执持、切脉,怎么能明确诊断、切中病情呢?只是信口胡言,杜撰病名。这种由于粗枝大叶造成的恶果,使自己陷入了困境,这是治疗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窈窈冥冥:窈窈,微妙精深貌;--冥冥,渺茫恍忽之貌。---受以明为晦,晦,不明白——所以,社会上有某些医生,说起话来,可以夸大到千里之外,却根本不明白尺寸的理论,诊治疾病时不考虑人事,医生诊病时要有从容分析的态度。仅仅知道诊察寸口的办法,五脏之脉不能确诊,更不知道百病的起因。碰到了医疗上的困难,方始自怨所学不精,继而便归罪于老师传授得不好。所以,治病者不能依据理论作为指导,虽然开业行医,而毫无技术,妄为治疗,偶或得愈,便又自鸣得意。唉!医学理论是十分奥妙精深的,有谁能彻底了解其中的真浦呢?!因为医学的理论,犹如天地之远大,犹四海之广深,因此必须反复研究。若不明白这些道理,即使老师讲得十分清楚,也还是不能彻底明白的。)(黄帝坐在明堂,雷公侍坐于旁。

  黄帝说:先生通晓的书本知识和从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践工作,都已经是很多了。现在,请你试着论述一下有哪些得失体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雷公回答说:我遵循大道经典学习医术,理论知识都已经十全十美。然而,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差错和失误。请你给我讲讲这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黄帝解释说:这是因为你还很年轻,心智还不成熟,对各种经典理论学说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人体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常识,也是医务工作者都能够遵循的实用知识。实际工作中不能体现出十全十的功效,则是因为精神不够专一,思维条理不够清晰,对内外表里关系缺乏系统分析和综合权衡,所以就会经常出现疑惑误判和医疗事故。

  医务工作者不懂阴阳逆从的大道常理,这是产生诊治失误的第一个原因。

  拜师学习问道修道还不及格,就开始妄自卖弄各种实用法术,错把医术当成医道,自鸣得意地进行法术创新和理论创新。而且胆大妄为草率运用砭石,以至于产生副作用,给患者造成终身后遗症。这是产生诊治失误的第二个原因。

    不考虑患者贫富贵贱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的优劣、资产积蓄的多少。也不考虑患者形体的寒温旧疾,不考虑患者膳食五味的调养搭配,不区别患者心理勇怯的个性差异。这样缺乏融会贯通取象比类的系统分析能力,就只能使自己的思想杂乱无序,而不可能有自知者明。这是产生诊治失误的第三个原因。

  在临床诊病时,不问患者发病的过程,不掌握患者的精神状况和内心忧患,不审察患者饮食五味营养是否失调,不了解患者生活起居节律是否正常,不问患者是否遭受过有毒药物的副作用伤害。如果事先不问清楚这些情况,就直接诊察患者寸口脉象,这怎能准确诊断病情?又岂能不是妄言病名贻害无穷?这是产生诊治失误的第四个原因。

  因此,现在满世界研讨卫生健康问题的专家学者,他们一天能够游走千里之外,却不懂得尺寸脉象变化的道理。他们给人诊治疾病,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更谈不上中知人事。脉象变化常数的医道法宝,就在《从容》或《诊经》里面,关键是要把握住寸口脉。临床诊病时,如果切不中五脏经脉,找不到百病的起因,就开始怨怪自己医术不精,又归咎于老师传道受业有保留。

    如果治病不能遵循天道四时地理五行常理,妄自行走江湖卖弄医术,最终必然会被人民群众唾弃。误打误撞,偶然也会治愈疾病。如果暗自窃喜,又开始自鸣得意,这就是不可救药的悲哀了!宇宙浩淼幽邃,试问谁知天道?大道无形,可以比拟为天地相配于四海。如果不能感悟大道真谛,即便是已经很通俗很明白地传授给你了,你照样会感觉晦涩难懂!

黄帝内经中认为医者在诊治过程中的四种过失

【原文】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1),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2),妄用砭石,后遗身咎(3),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4),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注释】

(1)受师不卒:指跟随老师学习没有完成学业。

(2)更名自功:指巧立名目以夸耀自己。

(3)后遗身咎:给自身遗留下过错。

(4)坐之薄厚:指居处环境的优劣。

【白话详解】

诊病时不知道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随师学习没有毕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治病不能适宜于病人的贫富贵贱生活特点,居处环境的好坏,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作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诊病时不问病人开始发病的情况,及是否曾有过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规律,或者是否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中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略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按语】

本段主要论述了医者在诊治过程中的四种过失,一是在诊治中不能弄清疾病的阴阳属性和病势之逆顺。二是不能认真学习与全面继承先师的学术,盲目施行不正确的医术,从而造成治疗失误。三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辨清病人的生活、社会、精神、形体等状况,比类权衡,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四是不善于运用问诊以了解病人各方面情况,而胡乱诊断。由于这四种过失,往往造成治疗失败,贻误病人。

对文中提出的“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现象尤其要引起警惕,发生这样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某些技术低劣粗枝大叶的医生,诊断不清,辨证不明,治疗技术粗疏,造成治疗的失败,但这些人不是很好地总结自己学业不精的教训,而是将失败归咎于老师传授不够,有些人甚至由此而怀疑学术的科学性。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妄作杂术,四处招摇撞骗,故意夸大其词,骗取患者的信任,从而造成治疗失败。所以,临床治疗中的四种过失都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加以避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也是《内经》所提倡的为医之道。

【应用举例】

当世之名于医者,有三种大病:一种藉世医之名,绝志圣学,株守家传,矜言削伐,不顾本元,斯皆未闻大道之故;一种弃儒业医,徒务博览,不卒师传,专于温补,极诋苦寒,斯皆不达权变之故;一种气之交通,高车炫术,曲为趋时,日杀无辜,以充食客之肠,竭厥心力,以博妻孥之笑,斯皆地狱种子,沉沦业识之故。此三种病,非药可除。

(《诊宗三昧宗旨》)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诊家正眼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原文】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1),治数之道,从容之葆(2),坐(3)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4)。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5),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6),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注释】

(1)人事:指病人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等情况。

(2)葆:同“宝”,宝贵的意思。

(3)坐:徒然的意思。

(4)遗师其咎:归罪于老师传授不好。

(5)弃术于市:言其医术被市集众人所弃。

(6)窈窈冥冥:指医术的玄远、幽深。

【白话详解】

所以社会上的一些医生,虽学道于千里之外,但却不明白尺寸的道理,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做到比类从容为最宝贵的道理,只知诊察寸口。这种作法,既诊不中五脏之脉,更不知疾病的起因,开始埋怨自己的学术不精,继而归罪于老师传授不明。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必为大众所不信任,而偶然治愈疾病,却不知是侥幸成功,反自鸣得意。啊!医道之精微深奥,有谁能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医道之大,可以比拟于天地,匹配于四海,你若不能通晓医道的奥妙,则所接受的知识,也反会暗晦不明。

【按语】

本段主要告诫医者应该踏踏实实,刻苦钻研,不要骄傲自大,自鸣得意。作为医生一定要做到精神专一,对技术精益求精,并善于条理比类,内外结合,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并施以切合病情的治疗,从而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应用举例】

世之习医者,不过诵一家之成说,守一定之方,以幸病之偶中,不复深为探索,上求圣贤之意,以明夫阴阳造化之会归,又不能博极群书,采择众议,以资论治之权变。甚者至于尽弃古方,附会臆见,辗转以相迷,而其为患不少矣!是岂圣贤慈惠生民之盛意哉?(《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本神篇第八)(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2——读《黄帝内经》素问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2

【总结】

  正如开篇所说,不管是五过论,还是四失论,都是讲的医生诊断时所常犯的错误。但在当今天的医疗环境下,没有哪个医生愿意和病人长时间沟通的,因为,现在医院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检查和药物来获利,而非通过医生的医术获利,有鉴于此,医生们更愿意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病人打发掉,只要开出足够多的药物和检查费用就行,这就往往造成治疗上的失误,甚至是医疗事故,这不仅是医生个人的问题,主要是医疗体制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