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恪,字公肃,明代官员,曾官至右副都御史(又称都堂),家乡人称其为徐都堂。著名清官海瑞在为徐恪题写的家谱像赞中称:“官都御史,纠察分明;方伯布政,四海驰声;冰心铁面,肝胆稜稜;卓哉殿柱,朝野肃清;我欲效之,诚恐未能;读君遗策,敢以不文”。短短48字,道出了徐恪赤胆忠心、清廉刚正的一生。 徐恪出身于诗书世家,其曾祖父徐恢祖、祖父徐德贤、父亲徐讷均治家有方,德馨乡里。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父辈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徐恪的人生底色。 明成化年间,徐恪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担任工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员。工部掌管工程、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每每发现偷工减料、中饱私囊、渎职舞弊等问题,坚持原则的徐恪总会上奏阻止、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他们企图罗织罪名陷害徐恪,却苦于找不到徐恪的把柄,只得作罢。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起,徐恪先后担任河南左、右布政使。河南是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黄河经常改道,并渐渐逼近王族聚居之地开封。很多官员担心黄河一旦泛滥,开封亦难幸免,于是纷纷向徐恪提议将王府迁往远离黄河的许州。徐恪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搬迁须动用众多民工和车辆,耗费大量财力、加重百姓负担,于是,果断否决了搬迁王府的提议。他带领部下加固堤防,储备粮草,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后来,改道的黄河没有危及开封,一切安然无恙。徐恪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胆识和心系民生、以民为本的情怀一时被传为佳话。 不久,徐恪被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因严格执法,有“冰心铁面”之称。按照惯例,王府里的皇亲国戚去世后,朝廷要派宦官到王府拜祭,但宦官沿途扰民,百姓苦不堪言。徐恪经过调查,建议朝廷革除这一陋习。奏议被采纳之后,引起亲王不满。当时平乐王和义宁王上疏弹劾诬告他,徐恪被迫调离河南,巡抚湖广。 动身离开河南之时,开封地方士绅和老百姓纷纷罢市,含泪相送,一直送到数十里之外还不愿离去。他的一位部属知道徐恪在河南这几年两袖清风,便募集了三千两银子送给他,被徐恪正色拒绝,他还自咎说:“我竟然如此不被人相信!” 到湖广上任之初,正值岐王朱枚派人押运几百条满载私盐的船,准备贩运到湖广及其下游省份,抬高价格转卖给地方百姓,从中牟取暴利。食盐历来是朝廷严格统管的物资,绝不允许私下交易,明朝开国之初就明确规定:“凡私煎货卖者,绞。”可是,因皇亲贵族插手私盐交易,这一法规逐渐成为一纸空文。徐恪下令把这几百条私盐船全部拦截下来,听候处理,因此得罪了岐王等权贵。一年后,朝廷传旨提拔徐恪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尽管他心里明白,这是明升暗降,但在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期间,始终不改初衷。 弘治十一年(1498年),徐恪因病辞官,返回故乡定居。乡居期间,他布衣蔬食,生活节俭,手不释卷,抱病整理奏疏和著述。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主一斋”,自称为“主一翁”,表明自己一生按照古代圣贤的教诲为人处世,始终如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