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大难题之一“我是谁”?这是我见过的,最理性的回答了|脑神经|细胞|神经元|中脑|脑干_网易订阅

 12345csdms 2022-09-24 发布于湖南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聊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我是谁?”,更准确地说是:我怎么知道我是谁的?

在《自我的本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并且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构建自我,感觉自己是真实存在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大脑是如何创造出“自我”的认知的。我们大脑存储了很多东西,你小时候的记忆,你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你和家人的美好时光,但是脑科学家发现,在大脑里面,并没有一个地方存在“自我”这个东西,那我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呢?

人类的大脑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物体,它大约只有1.5千克,一般只占2%的人体重量,但是消耗了20%的人体能量。我们的大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几百上上万个突触,它们和其他神经元建立连接,并交互信息,我们的神经元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负责对神经系统输入的外部信息作出回应;运动神经元控制着人类的运动行为;而占大多数的是中间的神经元,这些细胞负责将大脑的输入和输出连接起来,组成一张负责的神经网络,并且存储信息,并进行一些高级的思维活动。

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纤维发放电化学信号实现相互联系,当你拥有足够数量的神经元连接时,这些连接的集合就会产生惊人的复杂信息交互网络,这个网络负责到什么程度?假设你只有500个相互连接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可以处于开或关的状态,那么不同连接模式的总量就是2的500次方个,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在可观察领域发现的所有原子数量的总和。而这仅仅是500个神经元的连接网络,所以,你就可以想象,有几百亿个神经元的大脑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或确切地说是未知的、最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只有1.5千克重,此刻你正在使用它。

大脑的结构有点像像洋葱,大概分为4层。

洋葱的核心是脑干,调节维持我们生存的基本身体功能,比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脑干的上部是中脑区域,它控制着如清醒程度和食欲一类的活动的水平。同时,中脑也负责基础的运动控制和感觉加工。

中脑之外是边缘系统,它是控制着类似攻击和性行为这类的情绪和冲动的网络系统。这个结构曾经被称为“爬行动物脑”,因为它控制的功能是人类与蜥蜴和蛇共有的。当你看到敌人或者是潜在的配偶时,边缘系统的功能就会被激活,就像膝跳反射一样。在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深处,我们也曾以这种自动化的方式来行动,但我们最终进化出了能够使我们控制这些爬行动物冲动的更高级的大脑结构。

大脑皮层居于所有结构的最外层,大约有3-4毫米,是大脑外部神经元组成的一层很薄的表皮,它支持着对世界进行解释、形成概念以及计划行为、逻辑思维等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虽然这部分是最高级的部分,但是它并不是神经元最密集的地方,只占大约1/5的神经元。神经元最密集的地方是大脑背侧底部的一个特别区域,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小脑”的地方,它负责控制运动。

一个人聪明程度或者智力水平,主要是由最外层的大脑皮层决定的。相对于神经元的数量,神经元的连接数对处理能力影响更大,这就好比你在生活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关键在于你如何利用它们以及你认识什么多少人。

小孩的大脑是成年的1/4,但是,他们的大脑神经元几乎和成年人一样多,但是他们的连接并没有多少,所以小孩的认知能力比成年人更差一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会越来越复杂,有研究发现,老鼠幼崽的大脑以每秒生成25万个新连接的速度发展,也就是每分钟生成1500万个连接。我们不知道人类大脑中连接的发展速度,如果有区别的话,应该是更快。

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也并非固定不变的,也满足用进废退的原则,一个连接建立之后,如果长时间没有用,那么就会自然断开,以节约大脑的能量消耗,而且大脑具有高度的韧性和冗余机制,如果有部分脑区受损,那么其他脑区的神经元就会接管它们的“工作”,并不会妨碍正常的运行。

我们为什么需要如此复杂的大脑,答案当时是为了生存,但是其实为了生存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大脑,人类大脑的大小,是同样体重其他生物的5-7倍,有如此复杂的大脑,是为了应付复杂的社会活动。有研究发现,群居动物的大脑要明显大于非群居动物,大约25万年前,人类第一批智人走出非洲大草原,开始长途迁徙,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类的大脑越来越发达。

人类是擅长模仿的物种,而实际上,绝大部分动物都是依靠模仿来获得生存技能的,但与它们不同,人类是唯一一个能传承知识的物种,因为我们有文字和语言。所以,我们绝大部分知识和技能,还是来自于经验,或者别人总结的经验。而且经验会逐步调整我们的认知,有研究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识别人脸和猴子的脸,但是大约9个月时候,婴儿就会失去区分不同猴子面孔的能力,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或者说,大脑都是被经验塑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向经验靠拢。换句话说,我们的认知越来越靠外部给我们的反馈,而不是天然的本能和直觉。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子自我”的概念,来表示我们是经过周围人的反映的观点来塑造自己的,就像我们每次与人交往时,他们都拿着镜子一样,我们在他们的镜子中看到了自己,也不自觉地塑造着自我。

所以,作者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简而言之,是环境塑造了我们自我的认知。

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记起自己2岁之前的片段,比如你是如何学会爬行,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研究者发现,我们在两岁之前,很难在镜子中意识到自己,我们没有“自我”这个意识,缺乏自我意识,记忆就没有意义,就一些没有意义的拼图碎片一样。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没有整合自己的经历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故事的能力,因为这个故事缺少了一个主角“我”。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关于自己是谁的概念。

我们没有原始的自我意识来整合经历,那需要世俗经历,特别是从花时间陪伴我们的人身上学习。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与家长产生关于过去事件的对话。在2~4岁之间,如果孩子的父母花很长时间与他们说话并讨论过去的事情,当他们12、13岁时,就会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家长通过搭建孩子的早年经历,可以使孩子将他们的经历整合成有意义的故事。这是因为我们更容易记住我们作为主角的、与我们相关的故事。成年人可以运动经历与情景将事件整合,使它们对孩子有意义,并在他们的头脑中被更好地编码和存储。我们从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中知道的一件事是,意义和情境能够提高记忆。

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发明了一种测试动物自我意识的方法。在动物们睡觉时,在它们的前额上轻拍一些没有气味的口红,然后观察当它们醒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的反应。如果动物意识到它自己的外表有点儿奇怪,盖洛普则会认为它具有自我概念,即对于自己是谁的概念。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不会因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而感到烦恼,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有“自我”的存在。到两岁的时候,小孩才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和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在我们拥有自我意识之前,一定要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你需要对自己是谁有一个概念,这样才能将这个自我和他人对你的预期进行比较。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