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经脉别论 第二十一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4 发布于上海

动静勇怯,脉亦为变

经脉别论,啥意思?可理解为:“经络+寸口脉的特别论述”。  经脉为什么要特别论述呢?因为我们找中医切脉时,每时每刻都不会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是环境,就是我们每次切脉时的环境不同,高兴、悲痛、烦躁、安静、抑郁,对我们的脉都会有影响,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们此时因生气、风寒,造成了我们某处的经络堵了,此时的脉也不同。中医是研究活人的,而西医是研究死人的,所以,每个活人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死人差异就很少,这就是经脉别论所要阐述的重点。 )(21.素问·经脉别论 新解析1/1---

经脉别论  第二十一——1---2---3----4-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其意思是说,人们的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安静以及人们性格的勇敢、怯懦都有所不同,而这些会影响人体之经脉血气也随之变化吗?)(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脉搏也随着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746--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747---748---749---750---751---(岐伯对此的回答是:通常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其经脉血气都是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各种情况具体表现为:首先,人若夜间远行劳累,则就会扰动肾气,从而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此则气喘出于肾脏,而肾之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第二,若人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则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则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第三,若人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而喘出于肺,则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另外,人若因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而肾又主骨,故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同时受到扰动,则气喘出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故不会出现什么病变;而身体怯弱的人,其气血留滞,则就会发生病变了。所以说:医者诊察疾病之时,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就能患者了解病情,并以此作出疾病的正确诊病了。)(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  :[huì],恨,怒:~恨。~怒。~望。~愤。怒~。  ②淫气病肺  淫气:中医谓妄行之气。《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王冰 注:“淫气谓气之妄行者。”  ③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当是之时:当这个时候(特指人体受到淫气侵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已,是止的意思。指正气强大之人面对淫气侵扰不惧,可使得病气侵扰停止。  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指正气不足之人,则会导致淫气滞留而发病。  总之,在疾病发生理论中,勇与怯是重要的内在依据。凡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病症充满恐惧、忧虑心理,常常能加速病情的恶化;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常常能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因而,人如果患有了疾病,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思想,要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治疗。 )——(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脉搏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妄行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出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752--753--754---755---756---(生病起于过用:人生病是因为对身体的过度使用。)——(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  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  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  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  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黄帝问道:人的起居行为会表现出躁动、安静、勇敢和恐惧等神情,脉象也会产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躁动和安静等状态下,脉象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五脏精气五行相生相克,夜间远行消耗心脏精气,火气虚弱水气过盛,肾脏精气上逆就会产生喘息。火气虚弱不能克制金气,金气过盛就会使肺脏发生病变。

    若因坠落受到恐吓,就会使肾脏精气虚弱。水生木,木克土。水气虚弱导致木气不足,肝脏精气虚弱就会产生喘息。木气虚弱不能克制土气,土气过盛就会使脾脏发生病变。

    如果受到惊吓,肾脏水气虚弱不能克制火气,火气过盛导致肺脏金气虚弱,就会产生喘息,同时又会使心脏发生病变。肾脏主骨髓,湿邪水气通肾脏。如果渡水跌撞,就会伤损肾脏精气导致气喘。这时,勇敢者壮气前行,身体不会出现病变。怯弱者就会出现血气凝滞,导致身体产生病变。

    因此,上古圣人曾经说:诊断疾病的医道规则,就要求观察患者性情勇怯、身体骨骼、肌肉及皮肤特征,才能准确掌握病情,以便采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调治方法。

    譬如,饮食过饱,胃脏精气胀满就会出汗。如果受到惊吓,就会伤损肾脏精气。水气虚弱不能克制火气,心脏火气过盛就会出汗。负重远行,损耗骨髓精气,就会使肾脏精气虚弱导致出汗。恐慌奔跑,就会损耗肾脏精气。水气虚弱导致木气不足,肝脏精气虚弱就会出汗。身体肌肉紧张辛苦劳累,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出汗。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变化有常度。人体的各种疾病,往往就产生于劳心劳力过度。)(黄帝内经中诊法的要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3)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4)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5),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注释】

(1)恚(huì)劳:愤怒和劳累。

(2)淫气:妄行逆乱之气。

(3)度水:即涉水。

(4)勇怯:体质的强弱。

(5)摇体劳苦:指过度劳累。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人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出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身体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身体强弱,肌肉皮肤的形态,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所以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必然伤坏胃腑;惊则神气浮越,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必然伤坏心脏;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必然伤坏肾脏;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必然伤坏肝脏;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必然伤坏脾脏。所以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ut

【按语】

本节以喘、汗为例,说明人脏腑经脉气血活动变化受内外环境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同时提出诊法的要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以及“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学观点。喘,文中指脉喘,经脉主气血运行,肺主气,心主血主神志,居处环境、动静劳逸、身体强弱以及精神活动等状况,都能影响心肺功能,从而使经脉气血运行发生相应变化,即表现为喘。汗为心液,化生于营血,是阳气熏蒸津液所致,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凡引起阳气腾越、津液外泄者,都能导致汗出。所以饮食、情志、劳动皆能引起汗出。综上所述,可见人脏腑经脉气血活动变化受内外环境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另外体质与发病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人体的功能状态,二是邪气的性质和强弱。其中人体正气是主要方面。概言之,体质强者,正气盛,故不易受邪,发病少;而体质弱者,正气虚,易为邪气所伤,发病易。所以诊法的要点在于观察病人的身体强弱,肌肉皮肤的形态,以此判断病人的体质来推断疾病的轻重。

文中提出了“生病起于过用”这一发病学观点。所谓“过用”,即是超越常度,违反了事物固有规律,其本意虽是指五脏过劳致病,但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因而“过用”被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内容涉及气候淫胜、七情太过、房劳色欲太过、饮食无节、劳逸过度、针药过用等致病多个方面。从精神方面来讲,要清心寡欲、情绪安定,反之就会成为致病因素。我们常说的暴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从饮食方面来讲,大饱大饥、饮食失常、过寒过热、五味偏嗜等皆为“过用”现象,会损伤人体脾胃等器官功能。从身体方面来讲,劳动和运动太过,可耗损人体之气,从而出现四肢困倦、少气乏力、懒于言语、精神疲惫、形体消瘦等。因此,劳逸结合,形神兼养,避免过用才是养生长寿的关键。并且“过用”而致病的观点对于临床治疗也有指导意义,不论用药、用针、推拿按摩,均应适度而不可过之。

【点评】此段主要说明的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情志和四季的变化,都会导致人体对淫气病邪的抵御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读《黄帝内经》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不同人经脉血气的变化

食气入胃之后:也就是人体摄入饮食五谷,到了胃部之后的去向问题。对此经文有着明确描述。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就是,食气入胃之后有两个去向:第一是五谷入胃之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被输散到肝脏,然后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第二,五谷入胃之后,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先注入于心,然后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人体血脉。)(淫气于筋:淫,在这里的用法与前文不同,这里当“渐浸,浸渍:浸~”之意用。这里指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和肝脏的分解,将精微物质渐浸到筋上。  ②浊气归心:关于此句,史上有争议,有人觉得心主神明,浊气不可能归心,因而,应是浊气归脾,而脾将精微物质分散于脉上。考《灵枢·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又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又曰∶“阴清而阳浊。”又曰∶“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夫腑为阳,脏为阴,既曰“诸阴皆清”,则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阴独受其浊”,则浊气归脾之外,更无一脏再受其浊。可知是浊气归脾。)——()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757---758---759--760---761---(这段话里有“肺朝百脉”一词,经脉血气为何从肺经开始循行,还在于这个“朝”字。在古代,朝廷的指令要贯彻下去是通过早朝,而朝廷要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也是通过早朝,由文武百官上奏。朝廷的指令要贯彻下去是通过早朝,而朝廷要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也是通过早朝,由文武百官上奏。)——(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是说胃口的气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在气口表现出来,这就是用气口来诊察胃气变化的生理基础。换句话来说,气口可以拿来判断人体基本的生理水平的高低上下。这也就是气口脉诊的理论依据。并进而能够推知五藏六府的情况。)——(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气口脉对人体诊断很重要,当脏腑阴阳平衡与否,在气口就表现出来,因此依据气口的状态可以判决人的生死。)——(而对于进入人体经脉里的精气流注情况,经文又曰:“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也就是,血气流行于人体经脉之中,先是到达于肺;然后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人体的外周皮毛。还有一个过程是,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之后,然后又还流归入于人体经脉。总之,人体脉中精微之气,是通过不断变化而周流于四脏的。)(肺朝百脉:肺在十二官中属相傅之官,主气、主治节。肺的丞相职位决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职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和体现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气,它还可以在心的授权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的血脉。  肺朝百脉的本义有二个方面,其一,肺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发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坏,通过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表现;其二,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坏,最终表现在肺。丞相、总理对国家管理得好与不好,看看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干得如何就知道,相反的,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各级官吏做得如何,看看总理、丞相的水平就行。肺朝百脉,不光是中医的一个理论论述,在临床实践中,它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权衡,即平衡。指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保持平衡协调。  气口:气口,即寸口。指手腕桡动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因其长1.9寸,故曰“气口成寸”。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762---763---764---765---766---(水道不能仅仅理解为身体上肉眼所见的那些水液,如果是那样理解的话,内经理论就跟西医理论没有区别了。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气路作为通道才能实现,也就是靠气机来完成。三焦气路是在三焦实体分布的范围内,三焦的“水道”就是气路,如果气路不通,则脾、肺、膀胱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就会失常,导致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从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这段话是中医关于津液在人体中运行的全过程,注解1)——(脾虚不运,或湿邪困脾,或热伤脾阴皆可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紊乱而发消渴。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云:“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在《素问·腹中论》中云:“夫子言热中消中,不可食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恐内伤脾”,指出药物伤脾可引起消渴。《素问·奇病论》曰:“脾瘅,比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进一步指出了“肥人”过食“膏粱”,脾为肥甘化热所滞,失其健运,不能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从而使血糖升高。在治疗上亦重视从脾论治。《素问·大奇论》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佩兰,具有芳香悦脾,化湿醒脾,除胃肠陈气,使脾运圆机活泼。此说显示了从脾论治消渴病的有效治疗途径。)(何谓肺朝百脉注解2---翻译成白话:“食气入胃后,其精的部分去肝,肝精所化之气去筋。食气入胃后,最厚浊的气归于心,而心气生的精入脉中。脉中的气流行于六经,六经的气归于肺,肺面向所有血脉,同时肺输送经气于皮毛。小的血脉将肺所输布的精集合起来,肺行气在府,府内阳气充足则表现为精足,而人体的神志则表现出聪明。精神藏于肝、心、肺、肾四藏,而气归于权衡,中焦脾胃,当中焦权衡平衡时,在寸口的部位形成寸口脉,通过寸口脉的平衡与否来决定生死。====饮入于胃,游行精气而满溢在胃中,向上输送到脾,脾气散精为气,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向下输入膀胱。水与精横向输布四个方向,水与精则向五经纵向并行,水精四布合于四时,五经并行合于五脏藏精,阴阳的揆度权衡所以才正常。”)(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精:指食物经人体各脏器分解以后形成的津液。如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  五经:指心肝脾肺肾之经。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⑦揆度以为常也  揆度:(kuí duó):揣度,估量。此句之意,要根据环境和人体的变化,来经常调节“饮入于胃”的食物。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再譬如,饮食五谷精气进入胃脏,清阳精气就会输散到肝脏,进而滋养筋脉。饮食五谷精气进入胃脏,阴浊精气就会进入心脏,进而滋养血脉。血脉精气运行进入经络,经络血气会聚于肺脏,再通过肺脏输送给全身经脉,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经脉精气汇合后,又运行输送给各个腑脏,再通过腑脏会聚精气转化神气,最后守藏于其他四脏。

    人的身心健康,取决于血气循环阴阳平衡。血气循环动态平衡,体现在寸口穴的脉象,据此就可以判断患者的生死之期。

    饮食五谷精气进入胃脏,就会游溢输送到脾脏,再通过脾脏上行输散至肺脏。肺脏精气运行疏通调节水道,又下行输送至膀胱。水液精气循环运行于五脏经脉,顺应四时变化调节五脏血气阴阳平衡,这就是古经《揆度》阐释的常理。)(黄帝内经中气口决死生的原理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6),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7)以为常也。

【注释】

(1)淫:浸淫滋养。

(2)浊气:饮食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3)毛脉合精,行气于府: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会合后,又还流而归入脉中。

(4)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血府中的精微之气,经阴阳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在心的统领下,而流于肺脾肝肾四脏。

(5)权衡:平衡均等。

(6)游溢精气:精气浮游布散。

(7)揆度:测度。

【白话详解】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还有一部分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

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yyi

【按语】

本节主要论述了水谷精气在人体的输布过程和水液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以及气口决死生的原理。饮食水谷在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后,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水谷精气。其中一部分输之于肝,经肝的疏泄功能运布全身,滋养周身的筋脉。一部分直归心脉,注入血脉,借助血脉输送、升散、会合而发挥其作用。一部分输布于肺,肺主气,朝百脉,外合皮毛。气血运行借肺宣发作用,敷布全身内外,最后气血交会,经心的作用又流入血脉。

“气口决生死”机理有三:一是因为寸口的部位在肺经上,肺主治节朝百脉,各个脏腑的盛衰情况在肺经上有所表现。二是因为寸口最能反映肺的情况,寸口在肺经气血最旺盛、精气流注最显著的部位,最能反映经气的变化。三是因为寸口能反映脾和肾的变化,即能反映先天与后天的情况。综上所述,即原文所说:“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强调“饮入于胃”的食物,要经常的调节,以达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目的。 

三阳经偏盛之病理与治疗: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767---768---769--770---771---(首先关于太阳经的偏盛,经文曰:“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说的是,人体太阳经脉如果偏盛,则会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的病理表现。治疗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取之下俞:此段文字中,多次有“取之下俞”,那什么是“下俞”呢?我们知道,人体有12俞穴,基本都是在四肢部位,而下俞则多是在腿和脚。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大肠 -- 三间;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音“煮”);心 -- 神门;小肠 -- 后溪  脾 -- 太白;胃 -- 陷谷;肝 -- 太冲;胆 -- 足临泣;肾 -- 太溪;膀胱 -- 束骨--此六个就是下俞穴。)——(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读《黄帝内经》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2——五谷及水对身体的作用

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772--773---774---775--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其二关于阳明经的偏盛,经文曰:“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即阳明经脉如果偏盛,此乃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之经气的病理表现。治疗当用泻阳补阴的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足乔前卒大  乔,是指阳跷脉。  卒大,卒cù,突然之意。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跷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776--777---778---779---780---(其三对于少阳经的偏盛,经文曰:“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此说的是,人体少阳经脉如果偏盛,则会出现厥气上逆的症状;表现为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的病理改变。治疗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另外,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说的其实就是少阳太过的意思。)(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三阴经偏盛之病理与治疗

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781--782---783---(首先关于太阴经的偏盛,经文曰:“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注意其中的“三阴”,其实指的就是“太阴”。这段说的是,人体太阴经脉如果鼓搏有力,则应当细心地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此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此对应的治疗之法当补阳泻阴:即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地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784--785---786--787---(第二关于少阴经的偏盛,经文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注意下面所说的“二阴”,指的其实是“少阴”。就是说,人体的二阴经脉如果独盛,则少阴厥气上逆,致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均受其影响;此四脏之脉争张于外,则病的根源在于肾。故治疗时当以治其表里的经络为主:即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阳独啸  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阳盛耳鸣,故曰一阳独啸也。肾主于耳,肾脉,少阴也,阳盛耳鸣,即知少阴厥逆,阳盛于上,阴气归下,宜泻阳补阴经之脉也。)——(一阳经脉独盛,是少阳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疒娟之右)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788---789----790---791---792---(最后关于厥阴经偏盛的情况,经文曰:“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特别说明,其中的“一阴”指的就是“厥阴”。故这段经文说的是,人体的一阴经脉也就是厥阴经脉如果偏盛,因厥阴所主,则会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此乃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之病理。临证治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综合调治;如用针刺,则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厥气留薄,发为白汗  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厥气留薄:《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合药,治在下俞”。“薄”为“抟[tuán]”之讹,“留抟”言厥气留止聚结。  白汗: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六经脏何象?所谓六经,指的就是人体的太阳、少阳、阳明三条阳经及太阴、厥阴、少阴这三条阴经的总称;而“脏何象”,意思则是说,人体此六经所对应的脉象是怎样的。

  帝曰:太阳藏何象。(黄帝首先问岐伯,人体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岐伯回答说:太阳经的脉象,因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表现为脉浮。)( 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帝曰:少阳藏何象。(黄帝接着又问道: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对此岐伯曰:人体少阳经,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

  帝曰:阳明藏何象。(最后黄帝又问:人体阳明经的脉象又是怎样的呢?)(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793---794---795--796===797---798---(岐伯答曰:人体阳明经,其脉象大而浮。另外,人体的两条阴经中,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表现为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的。)(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併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799---800---  如果患者太阳经脉动偏盛,就会出现厥阴气逆、呼吸气短和喘息等症状,这是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所致。采用针刺疗法时,要取足太阳经束骨穴和足少阴经太溪穴,对表里两经同时进行刺泻调治。

    如果患者阳明经脉动偏盛,就是太阳经和少阳经精气并重的症状。这时,就应刺取足阳明经陷谷穴和太阴经太白穴,施用泻阳补阴疗法。

    如果患者少阳经脉动偏盛,就会出现厥阴气逆症状,表现为阳蹻脉前的少阳经脉动突然剧烈。这时,就应刺取足少阳经临泣穴。如果患者少阳经脉动偏盛,就是少阳经脉精气有余的症状。

    太阴经脉动强劲,就应细心审察是否有真脏脉象。如果五脏经脉精气皆弱,胃脏精气阴阳不平衡,就是足太阴脾经精气有余的症状。这时,就应刺取足太阴太白穴和足阳明陷谷穴,施用补阳泻阴疗法。

    患者少阴经脉动偏盛,就是少阳经精气厥逆所致。如果阳气聚合上行,使得心肝脾肺四脏经脉争张,就会导致阴气沉聚于肾脏。这时,就应采用泻阳补阴疗法同时调治表里经络。

    如果厥阴经脉动偏盛,就会出现厥阴气逆症状,会使人心脏真气虚弱疼痛不适,厥气滞留相搏,导致面色发白出汗。这时,应当采用饮食药膳调治。同时施用刺泻疗法,刺取足阴经下部太冲穴。

  黄帝又问:怎样诊察太阳经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的脉象,就像是三阳精气浮盛于外。

  黄帝接着问:怎样诊察少阳经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少阳经的脉象,就像是一阳初生滑利而不坚实。

  黄帝又问:怎样诊察阳明经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阳明经的脉象盛大漂浮,太阴经的脉象沉伏而鼓动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沉而不浮。)( 黄帝问道:人的起居行为会表现出躁动、安静、勇敢和恐惧等神情,脉象也会产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躁动和安静等状态下,脉象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五脏精气五行相生相克,夜间远行消耗心脏精气,火气虚弱水气过盛,肾脏精气上逆就会产生喘息。火气虚弱不能克金气,金气过盛就会使肺脏发生病变。

    若因坠落受到恐吓,就会使肾脏精气虚弱。水生木,水气虚弱导致木气不足,肝脏精气虚弱就会产生喘息。木气虚弱不能克土气,土气过盛就会使脾脏发生病变。

    如果受到惊吓,肾脏水气虚弱不能克火气,火气过盛导致肺脏金气虚弱,就会产生喘息,同时又会使心脏发生病变。肾脏主骨髓,湿邪水气通肾脏。如果渡水跌撞,就会伤损肾脏精气导致气喘。这时,勇敢者壮气前行,身体不会出现病变。怯弱者就会出现血气凝滞,导致身体产生病变。

    因此,上古圣人曾经说:诊断疾病的医道规则,就要求观察患者性情勇怯和身体骨骼、肌肉及皮肤特征,才能准确掌握病情,以便采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诊治方法。

    譬如,饮食过饱,胃脏精气胀满就会出汗。如果受到惊吓,就会伤损肾脏精气。水气虚弱不能克火气,心脏火气过盛就会出汗。负重远行,损耗骨髓精气,就会使肾脏精气虚弱导致出汗。恐慌奔跑,就会损耗肾脏精气。水气虚弱导致木气不足,肝脏精气虚弱就会出汗。身体肌肉紧张辛苦劳累,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出汗。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变化有常度。人体的各种疾病,往往就产生于劳心劳力过度。

  再譬如,饮食五谷精气进入胃脏,清阳精气就会输散到肝脏,进而滋养筋络。饮食五谷精气进入胃脏,阴浊精气就会进入心脏,进而滋养血脉。血脉精气运行进入经络,经络血气会聚于肺脏,再通过肺脏输送给全身经脉,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经脉精气汇合后,又运行输送给各个腑脏,再通过腑脏会聚精气转化神气,最后守藏于其他四脏。

    人的身心健康,取决于血气循环阴阳平衡。血气循环动态平衡,体现在寸口穴的脉象,据此就可以判断患者的生死之期。

    饮食五谷精气进入胃脏,就会游溢行输送到脾脏,再通过脾脏上行输散至肺脏。肺脏精气运行疏通调节水道,又下行输送至膀胱。水液精气循环运行于五脏经脉,顺应四时变化调节五脏血气阴阳平衡,这就是古经《揆度》阐释的常理。

  如果患者太阳经脉动偏盛,就会出现厥阴气逆、呼吸气短和喘息等症状,这是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所致。采用针刺疗法时,要取足太阳经束骨穴和足少阴经太溪穴,对表里两经同时进行刺泻调治。

    如果患者阳明经脉动偏盛,就是太阳经和少阳经精气并重的症状。这时,就应刺取足阳明经陷谷穴和太阴经太白穴,施用泻阳补阴疗法。

    如果患者少阳经脉动偏盛,就会出现厥阴气逆症状,表现为阳蹻脉前的少阳经脉动突然剧烈。这时,就应刺取足少阳经临泣穴。如果患者少阳经脉动偏盛,就是少阳经脉精气有余的症状。

    太阴经脉动强劲,就应细心审察是否有真脏脉象。如果五脏经脉精气皆弱,胃脏精气阴阳不平衡,就是足太阴脾经精气有余的症状。这时,就应刺取足太阴太白穴和足阳明陷谷穴,施用补阳泻阴疗法。

    患者少阴经脉动偏盛,就是少阳经精气厥逆所致。如果阳气聚合上行,使得心肝脾肺四脏经脉争张,就会导致阴气沉聚于肾脏。这时,就应采用泻阳补阴疗法同时调治表里经络。

    如果厥阴经脉动偏盛,就会出现厥阴气逆症状,会使人心脏真气虚弱疼痛不适,厥气滞留相搏,导致面色发白出汗。这时,应当采用饮食药膳调治。同时施用刺泻疗法,刺取足阴经下部太冲穴。

  黄帝又问:怎样诊察太阳经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的脉象,就像是三阳精气浮盛于外。

  黄帝接着问:怎样诊察少阳经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少阳经的脉象,就像是一阳初生滑利而不坚实。

  黄帝又问:怎样诊察阳明经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阳明经的脉象盛大漂浮,太阴经的脉象沉伏而鼓动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沉而不浮。)——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原文】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二阴独啸,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5),厥气留薄,发为白汗(6),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7)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8)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注释】

(1)厥:气机上逆的病机。

(2)表里:指经脉之表里,此处指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3)下俞:指足经下部之俞穴。

(4)前卒大:足少阳脉猝然而大,是少阳气盛的表现。

(5)真虚心:真气大虚,心中酸痛不适。

(6)白汗:即大汗出。

(7)象三阳而浮:形容太阳之脉象阳气浮盛于外。

(8)伏鼓:脉沉伏而鼓击于指下。

【白话详解】

太阳经脉偏盛,则太阳之脉独盛,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的缘故,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则少阳之脉独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跷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厥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二阴经的脉象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xs

【按语】

本节论述了三阴三阳经脉失常的病机、主证和刺治方法,以及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太阳经气偏盛,阳盛有余,阴气不足,故见气逆而上之喘促,取膀胱经之束骨,肾经之太溪以泻之;阳明经气偏盛,则泻胃经之陷谷,补脾经之太白;少阳经气偏盛,足踝肿大,刺取胆经之临泣;太阴经气偏盛,五脏之脉气皆为不足,故补胃经之陷谷,泻脾经之太白;少阴经气偏盛,相火妄动,诸脏失调,则泻膀胱经之昆仑、飞扬,补肾经之复溜、大钟;厥阴经气逆乱,逆乱之气与正气相搏,表现为心酸痛不适、自汗出,治取肝经之太冲穴,并可配合运用药物治疗和饮食调养。

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太阳主表,阳之极,其脉浮;少阳为阳之里,阴之表,属半表半里,其脉滑而不实;阳明为太阳之里,少阳之表,热盛,其脉浮大;太阴主里,其脉沉伏;少阴之脉沉而不浮。故张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读《黄帝内经》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3——根据脉象对应治病

不知何故,经文没有提及“厥阴脏何象”的问题。

总结

文章开始,我提到,确定一个脉像的因素很多,但离不开两点,即“环境+经络”。正如文章开头“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指的就是环境对脉的影响。今天刚好是世界高血压日,我们就以高血压为例来说明。

  对于西医来说,通常它只会让你终生服药,通过扩张血管来达到让血压降低的目的,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老爸从40岁开始服降压药,直到84岁去世,服用降压药40多年。到去世的最后几年,先是离心脏最远的脚肿,到最后是手肿、脸肿,医生说,正常人的心脏都是一个泵,而老爸的心脏已经变得非常肥大,失去了泵的功能,就是一个大管子。这就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后果。因为,西医没有找到造成高血压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智能系统,为了维持肢体末端的气血供应,从心脏泵出的血,需要保持一定的压力。当我们受到过度惊吓,或者过度兴奋之时,血压就会升高;反之,如果我们在低温环境中生存,人但为了保护内脏,就要舍弃四肢的气血供应,此时,血压就会降到很低。同理,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为了应对这种压力,通常血压也会升高。这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然,即使没有这种环境的压力,如果我们的经络堵住了,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我们以前都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详述了。因此,当我在9月28日的《深入解读萧宏慈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指出,单纯地强调通过拍打和拉筋来打通经络,而不改变引起病症的环境,只能是一条腿走路,人体是无法根本获得健康的。比如,通过拍打,确定使我姐的血压下降了10个汞柱,但因为造成他血压高的环境---“工作压力陡增”没有改变,因此,要想根本解除血压高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环境+经络的改变,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本篇,经脉别论所要阐述的根本。

注解1:

肺气宣发:津液在进入人体上焦时,通过肺脏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过程叫肺气宣发。

肺气肃降:血液经过肺循环后入体循环的过程,中医称为肺气肃降或者通调水道。

人体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废料),由三焦水道下行,期中含有的可以回收的物质,蛋白,糖等等,由肾小管的过滤,肾小球的回收,相当于人体原尿产生的生理过程,中医叫水液归于肾。经肾阳的蒸化 回吸收后,藏于膀胱 , 并形成尿液排出。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运行于三焦的津液于孙脉渗入组织间隙 , 这部分津液称为卫气 , 是滋润、濡养组织、细胞的体内水库, 现代医学称功能性细胞外液, 具有蓄水和供水作用。通过以上各有关脏腑的作用 , 津液的输布可以外达皮毛,内注脏腑 , 滋灌全身各组织器官 ,《黄帝内经》把这个过程称之水精四布 , 五经并行。

全身的津液, 由于神经一内分泌的正常调节, 每日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平衡的, 消化液每日分泌总量可达 8000毫升左右, 但绝大多数在回肠末段和右半结肠重新回吸收,只有 100毫升左右水由粪排出。

血汗同源:

正常人每天通过皮肤蒸发水分达 600毫升,中医学对汗比较重视 , 认为是由津液所化 , 津液与血液相互渗透, 故称“汗为 心液”, 心阳虚则自汗 , 心阴虚则盗汗。

中医学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脏腑病变都可造成津液平衡失调,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就会出现伤津、脱液,如果是运输分布发生问题,水液停滞就会出现痰饮水肿。

例如中医临床经常讲的水饮凌心的心慌,水气射肺症则出现咳喘、津伤肺燥的干咳、胃燥则渴肠燥大便干燥等。

中医理解津液的作用

一,津液是人体重要的组织成分,占人体总体重的 60%, 其中 40%分布于细胞内。

二,津液是运输的载体,人体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细胞外液 , 才能进入细胞 , 细胞的代谢产物 , 也通过细胞外液,再经有关器官排出体外。

三,津液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调节及部分激素的运输。

四,津液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如关节液、胸腔、心包腔液、泪、唾液等的润滑作用。脑脊液、体液免疫物质对人体的保护功能。

注解2:

经文白话解

本段是《黄帝内经》中很著名的经文之一,很多后世的中医理论源于此,也经常被许多著名医家和医书引用。从字面上看本段经文主要是介绍“食气入胃”和“饮入于胃”后的代谢途径和过程。大学教科书中都认为是水饮和五谷入胃后的精微物质的输布过程,以后大家都把它看作是解释中医生理的重要依据。不过从本段经文的标题来看,本篇主要讨论的是有关

“经”与“脉”的问题。为了弄明白经文的深刻含义,先把这段原文翻译成白话:

“食气入胃后,其精的部分去肝,肝精所化之气去筋。食气入胃后,最厚浊的气归于心,而心气生的精入脉中。脉中的气流行于六经,六经的气归于肺,肺面向所有血脉,同时肺输送经气于皮毛。小的血脉将肺所输布的精集合起来,肺行气在府,府内阳气充足则表现为精足,而人体的神志则表现出聪明。精神藏于肝、心、肺、肾四藏,而气归于权衡,中焦脾胃,当中焦权衡平衡时,在寸口的部位形成寸口脉,通过寸口脉的平衡与否来决定生死。

饮入于胃,游行精气而满溢在胃中,向上输送到脾,脾气散精为气,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向下输入膀胱。水与精横向输布四个方向,水与精则向五经纵向并行,水精四布合于四时,五经并行合于五脏藏精,阴阳的揆度权衡所以才正常。”

三、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很多书上都认为这段文字是在讲饮食代谢的过程,其实不然,此段经文一开始介绍的是关于精气与肝、心的关系。肝与心的关系是木与火的关系,同为阳,又都是主神明,与情志相关。经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经文讲到食气入胃后,其中精的部分养肝,而气的部分养筋;对于心来说情况正相反,食气入胃后,其中气的部分归心,而精的部分入于脉。

肝为少阳,心为太阳。少阳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食气之精的濡养,而食气中阳气的部分养筋;太阳已经是阳的极限,心藏神由食物的浊气来营养,而其精的部分灌于血脉。肝心同主神志,但“肝藏血”为“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所以“散精于肝”,而“心主神明”为“肝藏血”的功能表现,也就是“浊气归心”。筋由肝之精化气来濡养,“淫气于筋”;精灌注于脉而化血,“淫精于脉”。此段内容主要介绍了肝、心两脏是如何依靠食气的精气来营养的,以及不同之处。

四、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中医有气行则血行之说,如果气血被分隔于脉的内外,气又是如何行血的呢?实际上脉中血的推动,是源于肺之宗气,宗气主呼吸,在一吸一呼这样一个动作中,就已经将精气灌注于脉中。而这个推动脉搏的气,是流行于“脉”外,在“经”中流动,经气由肺所生,肺所主。临床上当经气不足时,主要补经气的药物,也就是补肺气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等。

五、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

脉外之经气归于肺,肺气又贯心血脉,并输送精到皮毛。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经”与“脉”的问题。记得很久以前听一位中国大陆的针灸大师讲课,他当时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经”与“脉”有何不同?经脉是针灸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要是仔细分析起来还真是有很多内容需要搞清楚。

“经”与“脉”的不同点是气行于经,血行于脉;心藏脉,肺藏气。“经”与“脉”的共同点是经脉同源,都源于肺气。肺聚积了水谷精微之气,再加上天之清气形成宗气,宗气主呼吸,贯血脉,推动卫气。

因此,所谓肺朝百脉,实际上是说明肺的其中的一个功能,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是肺气推动营血于脉中,最后肺将精气输于皮毛。小的毛细血管称为毛脉,由肺气所推动的心血脉流向四肢的经脉走向是:手之三阴从胸到手,然后接手之三阳,再接足之三阳,最后通过足之三阴再回到心肺。其中由肺心所推动的血脉将精气输送到在皮毛的微小血脉,这是个精化气的过程,精血回流五脏是五脏藏精的过程。经脉始于手太阴肺,是由于肺气推动肺之经脉在先,然后才是手少阴心脉,从这样一个顺序也可以看出肺气行则心血行的规律。

临床上常见肺气不足与心的血脉不足的病症。《伤寒论》中有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就是为此证而设,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其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脉结代,是由于肺气不足和心的血脉不足而形成。方药组成为: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以清酒与水共煎,有通阳复脉。以后又出现很多不同的加减复脉汤,治疗方法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方子也可以看出,以补肺气药为主药,炙甘草、人参,但这里没有使用黄芪补肺气,是因为黄芪补肺气而行经气,人参补肺气而行血脉,两者有区别。这里通阳的药物只要一味桂枝,桂枝的功能是祛风,风起是由于营郁,桂枝主要用于解营郁,通血脉。其他药物则多以养血活血、通脉柔肝为主。

六、行气于府,府精神明

这是肺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行气于府,这是对应“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这里的“府”应该包括肺之府大肠,脾之府胃,肾之府膀胱,以及三焦之府。肺气行气于“府”的作用是推动“府”的泻而不藏。“府”的阳气旺盛则气机通利,精者,阳气也。因此称之为府精。神明就是肝、心的精气平衡。所谓“府精神明”也就是精神平衡,精藏少阳相火,神藏太阳君火。天有一丸红日,人有精神君相。天上的一丸红日主天地间热与明,人有精神主神明与精藏。

七、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这里的四藏应该是肝、心、肺、肾四脏,代表上下左右,或者东西南北。“留于四藏”是指“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或者就是精神留于四脏。也就是气、血、精、神、魂、魄藏于四脏,四脏阴阳平衡,则气归于平衡。

八、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肺主气,肺为气之海,其气灌注血脉,推动经府气的运行,当气归于平衡了,这时寸口就表现出脉搏,其长度为一寸九分,因此称为寸口。气口脉在肺经上,显然是肺气所主。而肺与脾又同为手足太阴经,脾为中焦之枢纽,前面说了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也是中焦脾脏的平衡。脾土为中焦枢纽,肺主气血的运行,当权衡已平后,气血运行的状况表现在寸口脉,而且通过这个成寸的脉搏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平衡情况,因此以决生死。

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这里的饮是指水饮,入胃以后,其作用是“游溢精气”,释字:游者,《说文解字》:“旌旗之流也。旗之游如水之流。”溢者,《说文解字》:“器满也。”水饮入于胃后将精气游溢起来,然后上输于脾。这里并不是单指水饮代谢,还包括肺气的通调经府与血脉的作用,这段主要是介绍肺通行水道的作用,也是经府的一部分。本篇的标题是《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全篇内容还是紧扣主题的。

十、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化精为气,上归于肺,由于肺位于人体阳位,为气海,所有精微物质都以气态形式上于肺,再输布到各个脏腑。由胃腐熟而来的精微物质输送到脾以后还是不是气态,需要脾的转化。脾的功能是主运化,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运输的意思;第二要气化,是转化精微为气态,有利于运输,这样肺才可以接受。经云:“上焦如雾”,就是这个意思。

当脾虚湿盛时,脾气散精的功能就会减弱,清气不升反降,而表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同时也会影响到肺气的输布功能,而造成肺气虚损。治疗当以健脾化湿,《伤寒论》中的人参汤即为此证而设,人参汤的药物组成与理中丸相同,人参汤以人参为主药,这里有补脾肺之气的意思,同时有干姜、白术、甘草健脾燥湿。是一个常用方,后世医家多以此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十一、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这是肺的功能,肺行气于“府”,前面说了,这个“府”应该包括胃、肠、膀胱和三焦,通调水道是三焦的功能,是因为肺气通,所以三焦之气才通,三焦气通则水道通,这个水道是指下焦水道,水液从小肠来,注入下焦后再渗入膀胱。因此这里所强调的功能是肺行气于“府”。肺气盛则水道通,这个理论在临床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提壶揭盖法就是一个例子,所谓揭盖就是宣通肺气,肺气通则三焦通,也就是所谓的宣发肃降。当然补肺气还不仅是宣发肺气,还要补充肺气,只有肺气盛经府才能通畅。由于三焦是气、水的通道,因此通利三焦对通利气、水的道路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也为后世医家建立三焦辨证方法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十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里的“水精”就是本段开始讲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的结果,“四布”是指四脏或者4个方向,基本上都是横向输布的。五经并行应该是指纵向输布的,经者,纵向连接南北两极的经脉。通过这样横纵方向把水精输布到全身各处。同时“四布”合于四时,“五经”合于五藏。五藏在自然界就是五行所藏,所谓木藏、火藏、土藏、金藏、水藏;在人体就是指五脏所藏。经文当中很多时候不分五脏与五藏,但从其本意来看五脏和五藏还是有区别的。

“水精四布”合于四时的阴阳变化,“五经并行”合于五藏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阴阳的揆度(测量、度量的意思)就是正常状态。

因此,从表面上看这段经文好像是在讲五谷与水饮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究其实质还是围绕着“经”与“脉”的问题在讨论。经文通过水谷精微的输布过程,明确了“经”与“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络关系,确定了以肺气为动力源头的气与血的输布。

总之,肺气的主要功能有三,第一,主血脉运行,气行则血行。第二,主经气运行,肺气主为气。第三,助“府”气之运行,通利三焦气、水通道。气行于经,血行于脉;肺主气,心主脉;气主动,脉舍神。虽然肺气是一身之气的根本,但血行于脉中,还与肝心相关,心藏脉主神,神者,血之精气,心神对脉搏跳动的影响体现在脉的神气上,因此临床上治疗方法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