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 所谓瘀血,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有所停积;二是指由于血液成分或性质的异常变化引起运行不畅之血液,通常谓之“污血”;三是指由于脉络的病变而造成的血行淤滞不畅,即所谓“久病入络”;四是指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 【范围】 由于瘀血既是其他病因导致的病变结果,又是进一步引起瘀证的致病原因,所以瘀证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临床多种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些阶段,均有出现瘀证的可能。但在各病种中,瘀证的严重程度及表现各有不同。在内科范围里,诸如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塞、闭塞性脑血管疾患、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肝脾肿大、慢性肝炎、肝硬化、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肾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糖尿病、阿狄森氏病、硬皮病、精神分裂症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在其病程中出现瘀证的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血在脉中周流不息,担负着灌溉营养全身的作用,以维持机体各种正常机能并濡养各脏腑和经脉肌肤。血液的正常循行,与心、肝、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与正气及阴津亦有关。当各种原因损伤及脏腑、血脉、气、津时,就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使血行不畅,甚至瘀塞而发生瘀证。 (一) 外伤 各种外伤是形成瘀证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原因。在《内经》里就有“人有所堕坠,恶血留肉”的记载。《圣济总录·伤折门》在谈到外伤导致瘀血的原理时说:“脉者,血之府,血行脉中贯于肉理,环周一身。若因伤者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突然用力过度或闪挫扭拐也会形成瘀血。《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说:“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各种外伤之后,无论有无出血现象可见,凡有肿痛之症,均应考虑内有瘀血、形成瘀证的可能。 (二) 各种出血 出血证中形成瘀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之血即是瘀血。如《血证论·吐血》说:“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二是治疗出血证时不究根源,专事止涩,过用寒凉,使已离经之血凝而不能排出体外,未离经之血郁滞不畅,因而形成瘀血。缪希雍在《医学广笔记·吐血》中谈到止血不当的结果是:“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妇女经血排出不畅或闭阻,以及产后恶露未尽,停瘀于少腹,亦可形成瘀证。如《圣济总录·妇人血积气痛》说:“若月水不通,产后恶露未尽,或因他病使血不行,皆致气血凝滞”。 (三) 情志内伤 情志过极,先令气病。由于气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情志内伤导致气滞或气虚的基础上,会进一步形成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如怒则气逆,影响气血的周流畅行而形成瘀血。又郁则气滞,初病在气分,久则延及血分,形成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故叶天士治延久郁伤多用“宣通脉络法”。《医学入门·腹痛》说:“瘀血痛有常处,或忧思逆郁”而得。《医彻·畜血》亦说:“其人或劳倦,或跌扑,或闪挫,或郁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 (四) 感受赛邪 寒为阴邪,具有凝聚收引的性质。血遇寒则凝,感受寒邪之后,易引起或加重血脉瘀阻的病变。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通。'《圣济总录·冻烂肿疮》说:“经络气血,得热则悼泽,得寒则凝涩。” (五) 感受热邪 温热病邪引起瘀证的情况亦较多。由于温热病邪易于灼伤律血,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津液亏耗则不能载血运行,均可导致瘀证。如《圣济总录·伤寒统论》说:“毒热内瘀,则变为血”。《医林改错·论痉非胎毒》说:“受瘟疫至重,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说:“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 (六) 津液亏耗 血的正常运行除赖气的推动外,尚需津液的运载,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比喻道: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才能行。《读医随笔·自齧狂走是气血热极而非祟也》说:“夫人身之血,如胭脂然,有色有质,可粉可淖。人血亦可粉可淖者也。其淖者,津液为之合和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由于温热病、杂病或其他原因使阴津亏耗,津亏不足以载血运行,导致血行不畅,甚至瘀塞而发生瘀证。 (七) 久病正虚 各种疾病病久之后,正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而发生血瘀。如《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景岳全书·胁痛》说:“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叶天士倡导的久病入络之说,即包含有气虚血瘀的病机在内。正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明确指出:“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