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比寻常——利玛窦与李贽 | 中国文化研究院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202112phn013_01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像,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图片提供:黄豁/FOTOE)
202112phn013_01

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李贽与利玛窦曾多次会面,两人所谈之事,离不开彼此交换讀书心得,切磋人文观念,是中西方文人交流的佼佼者。

李贽曾与利玛窦三次相见于南京。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焦竑(李贽的朋友)正迎李贽到其南京府上。在南京期间,为人桀骜不驯、难以相处的李贽主动拜访利玛窦。对此,《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一书有详细记载:“当时,在南京城里住着一位显贵的公民(指焦竑),他原来得过学位中的最高级别(即状元)。后来,他被罢官免职,闲居在家,养尊处优,但人们还是非常尊敬他。……他家里还住着一位有名的和尚(指李贽),此人放弃官职,削发为僧,由一名儒生变成一名拜偶像的僧侣,这在中国有教养的人中间是很不寻常的事情。他70岁了,熟悉中国的事情,并且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他所属的教派中有很多的信徒。这两位名人都十分尊重利玛窦神父,特别是那位儒家的叛逆者;当人们得知他拜访外国神父后,都惊异不止。不久以前,在一次文人集会上讨论基督之道时,只有他一个人始终保持沉默,因为他认为,基督之道是唯一真正的生命之道。他赠给利玛窦神父一个纸折扇,上面写有他做的两首短诗。”

202112phn014_01
李贽与利玛窦在南京会面,因焦竑在南京的居所招待李贽。图为焦竑像。(图片提供:李军朝/FOTOE)
202112phn014_01

李贽向利玛窦赠送他亲笔题诗的中国折扇一事,见于《焚书》卷六〈赠西人利西泰〉:

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

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

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

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此诗既表现了对利玛窦(即利西泰)这位外国友人的热忱欢迎态度,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西方人面前所具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距今四百年前的晚明时代,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同年,李贽作有〈与友人书〉,回答了友人提出有关利玛窦的问题。信中写道:“承公问及利西泰。西泰,大西域人也。到中国十万余里,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已走四万余里矣。及抵广州南海,然后知我大明国土,先有尧舜,后有周孔。住南海肇庆,几二十载,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仪礼,是一极标致人也。中极玲珑,外极朴实,数十人群聚喧杂、雠对各得,傍不得以其间斗之使乱。我所见人,未有其比。非过亢则过谄,非露聪明则太闷闷瞆瞆者,皆让之矣。但不知到此何为。我已经三度相会,毕竟不知到此何干也。意其欲以所学,易吾周孔之学,则又太愚,恐非是尔。”

《利玛窦中国札记》还记载了李贽与利玛窦在山东济宁的第四次会见,以及李贽与友人刘东星给予利玛窦前往北京传教的实质帮助。李贽还将利玛窦来华后编写的《交友论》一书抄写了若干本,分送给湖广的众多弟子。

202112ph005
《利玛窦中国札记》拉丁文译本书影
202112ph005

在晚明正统儒家和佛教徒,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域外宗教信仰,以及新知识的反对声浪中,李贽却能对西学的输入抱着热忱的欢迎态度,并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体现了他主张的“道不止一途”而“执一便是害道”的开明思想和宽容精神,体现了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与文化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