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颍上县志》(残本)尽管只是一部残稿,但在当地乃至安徽修志史上,却有着重要地位。其主编者张汉秋是民国颍上时期的一位“新学究”。他在落笔时,不仅承袭了古代修志的好传统,同时在新体例上作出了探索。 一个显著标志是,该书开篇即为《大事记》,详列由周至民国的颍上事迹。 当然,该书《大事记》,不过多为清代旧志上相关内容的整合。但有意思的是,汉秋先生在很多大事记条目上动了大脑筋。展阅大事记可见,不少条目之下,他添加了按语。 比如“咸丰九年”一条。正文云: 咸丰九年,贼大掠。十二月十三日,焚毁东南二关。 正文后的“按”云: 按,此事旧志载入“杂志”类,兹以关系兵事,故移载之。 也就是在浏览该书时,我在其《舆地书(下)》的《古迹》中,看到一处古迹: 汪太史故里:县西南四十里,南黄沟西岸,俗名汪堂子,清翰林山西学政汪振基旧居。 我对清代颍上县的几部旧志,翻阅了此数已经很多了。但对汪振基这位颍上先贤的了解,却乎还是个空白。 幸好该书的《人物》尚未残缺。其中即有“汪振基”一条。云: 汪振基,字艮山,道光壬辰进士。督学山西,崇正学,明祀典。 晋省向有三教庙,佛座居中,左老君,右至圣。振基见而骇之,具疏上闻,奉旨拆毁其庙,通谕各省,一体严禁,人皆悦服。 二十一年,乞终养。服阕后由侍讲转侍读,供职三载,援例以道员候选。境益窘,舌耕自给,主讲直隶莲池、柳川、文蔚书院,一时从游者无不仰若山斗。著有《执砚斋全集》待梓。 看到这么一篇简短的传文,一时来了兴致:如今在网上,还有这位汪振基的痕迹吗? 查到一个“汪氏宗亲网”上,有一个帖子。发帖人显然是读到了《颍上县志》的。在一篇《安徽阜阳颍上汪姓命名村寨简汇》帖文中,就介绍了一个“历史名人”。其云: 汪振基 (生卒年月无考),字艮山,今润河区汪堂村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进士。曾任云南主考,山西督学。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辞官归里,奉养父母。丁忧期满后,由翰林侍讲转为侍读,任职3 年。按照旧例,以道员候选赋闲,靠教书为生。曾主讲直隶莲池、柳川、文蔚书院。著有《执砚斋全集》,未出版。 润河区,即今颍上县的润河镇。其方位,恰与民国《颍上县志》中“汪太史故里”相吻合。 那么,汪振基在山西有无诗文流传呢? 网上有一篇《咏赞广灵水神堂的诗联》,其中就有汪振基的《游壶山即景》(6首),且诗前有小序: 癸丑(咸丰三年,1853)七月五日,偕同人游水神堂,子芳嘱句记游,勉和王君竹航七律六章元韵。非敢言诗,聊志一时聚合,且申景企前贤之意尔。 ——“非敢言诗”,汪振基也够谦虚的吧。 其诗有六,今录其一: 平舒民气朴兼柔, 所愿时和岁有秋; 贤吏勤劳同牧马, 达人寄托任呼牛; 衰龄莫挽隙驹过, 浪迹浑如沙鸟浮, 几度登高频眺望, 五云深处是神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