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北朝33:皇太后是怎样炼成的,一个草根奶妈的传奇逆袭

 昵称TiFNlDv4 2022-09-25 发布于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通的乳母想成为皇太后可以说是异想天开,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儿。然而令人惊讶地是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居然在北魏变成了现实,而且还不止一次。

北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由乳母晋升上来的皇太后,一位是太武帝拓跋焘的乳母惠太后窦氏,另一位是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昭太后常氏。一朝出现两位乳母皇太后,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种情况也是由北魏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窦氏成为皇太后以后,并没有搞特殊化脱离后宫的姐妹们,还是一如既往地随和友善,人缘很好,这也使她赢得了皇室上下的诚心拥戴。

除了主持后宫事务外,窦太后还曾临危受命指挥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平城保卫战,显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那是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率大军远征河西走廊上的北凉国,北魏的老熟人柔然吴提可汗趁机出兵袭击平城。

柔然骑兵来势汹汹,平城守军兵力不足,朝野上下一片惶恐。太武帝临走前留下了心腹重臣穆寿镇守平城,此时众人的目光都投到了穆寿身上。

穆寿是北魏开国元老穆崇的孙子,父亲穆观娶了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死后赠宜都王。穆寿袭爵后也娶了乐陵公主,拜驸马都尉,担任侍中、中书监,兼南部尚书、宜都王,加授征东大将军,位高权重,恩宠程度无人能及。

穆家世代忠于北魏,是北魏最显赫的八大家族之一,忠诚度没得说,太武帝绝对放心。但穆寿从小养尊处优,从未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这一点太武帝心里有点虚。临走前他叫来穆寿叮嘱道:

“吴提和沮渠牧犍勾结在一起对付大魏,此番朕征讨北凉,无耻的吴提必定会背后捅刀子,到时候你把精兵埋伏在漠南,等吴提进入埋伏圈就打他个措手不及,必定大获全胜。凉州路途遥远,朕可能无法及时赶回来增援,平城就全靠你了。如果你玩忽职守使平城遭到攻击,回来朕就宰了你,朕不是开玩笑,崔浩、李顺都可以作证。”

穆寿听了这话,心里惧怕,又不敢抗旨,只得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结果太武帝前脚刚走,后脚穆寿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这个纨绔子弟根本听不进去有识之士的建议,而是一味相信方士的鬼话,认为柔然不敢攻击北魏,将太武帝的嘱咐抛到了脑后。

谎言只能麻痹自己,柔然不久后果然出兵了,大军如沙尘暴一般扑向平城,北魏各地的官吏一下子吓懵了,这可如何是好。边关急报如雪片般飞向平城,穆寿也蒙圈了,情急之下想到了一个馊主意,他前去面见窦太后,请求太后带着皇太子拓跋晃逃往南山避难,自己留守平城御敌。

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太武帝远在凉州,太子拓跋晃又年幼无知,有资历有威望主持大局的只有窦太后一人。在这种情况下,窦太后挺身而出,承担起了保卫平城的重责大任。她对穆寿的逃跑主义主张非常鄙视,不但严词拒绝离开平城,还痛斥穆寿畏敌如虎的可耻行径。

随后窦太后带着皇太子亲自出宫检阅军队,安抚百姓,团结平城军民万众一心抗击柔然。另外又派长孙嵩的侄子,司空长孙道生、征北大将军张黎带兵赶到吐颓山(今山西朔州西北)迎击吴提。

送走两位大将后,窦太后马上组织城中军民行动起来,积极备战准备进行平城保卫战。在窦太后和皇太子的鼓舞下,城中军民稳定了情绪,同仇敌忾迎战柔然军队。

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击退了柔然军,吴提见平城防备严密,难以得手,只得下令退军。等太武帝回到平城后,那里早已经转危为安了。

太武帝对穆寿非常生气,但看到平城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加上穆寿毕竟是驸马爷嘛,最后也就从轻发落了,罚酒三杯,下不为例吧。

这次有惊无险的平城保卫战使太武帝看到了窦太后的过人胆识和能力,对她更加尊敬和信赖,每逢有重大国事都会找她商议对策。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七月,太武帝北巡阴山,窦太后随同前往。看上去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出游,谁也不会想到窦太后居然突发疾病,病死在旅途之中。

北巡途中,车队经过崞县境内的崞山(今山西浑源县横山),窦太后带着几名侍从登上山顶游玩,极目远眺,大好山河尽收眼底。

窦太后感慨道:“哀家抚养皇帝至今,一生敬神爱民,从未做过亏心之事,如果人死后有魂魄的话,哀家必然不会是恶鬼。不过哀家也知道,哀家虽然贵为太后,但和先帝没有血缘关系,太庙里也不会有哀家的位置。哀家百年以后不会葬入云中金陵,崞山是个好地方,哀家甚是喜欢,日后就把哀家葬于此山吧。”

也许是冥冥之中,窦太后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吧,就在这次登山后不久,窦太后便病逝于行宫之中,享年63岁。

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三月,太武帝遵照窦太后遗命,将她葬到崞山上,并追谥她为惠太后,在崞山建庙祭祀,下诏全国哀悼三日,规格不可谓不高。

太武帝即位后除了尊窦氏为皇太后外,还追尊自己的生母杜贵嫔为密皇后,封司徒长孙嵩爵为北平王,司空奚斤为宜城王,蓝田公长孙翰为平阳王,其他大臣也都有封赏,皆大欢喜。

北魏开国以来的两代帝王拓跋珪、拓跋嗣都倾心汉文化,他们熟读汉人儒家经典,在治国理政和制度建设中处处学习借鉴儒家理论。另外太武帝杜贵嫔、乳母窦太后都是出身汉人世家大族,她们对太武帝潜移默化的启蒙教育也非常关键。这一切都对年轻的太武帝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对儒道学说产生了好感。

但真正使他对儒道学说产生浓厚兴趣的还要属崔浩了。

崔浩是北魏第一汉臣,出身魏晋时代北方著名的门阀世家大族清河崔氏。他父亲崔玄伯是北魏开国元老,祖上也曾做过后赵、前燕、后燕等国的官职,是当时声名赫赫的世家大族。

崔浩生活的年代离“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仅仅过去了一百多年,当时北方的汉人世家大族纷纷逃往江南,而清河崔氏却坚持留在河北发展,对魏晋礼法传统非常熟悉,坚持以儒家经学为本,不遗余力弘扬儒家学说。

另外,清河崔氏对北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崔浩之父崔玄伯参与了北魏建国的制度创建,甚至连北魏的国号“魏”都是崔玄伯的建议。

崔氏的家教很严格,崔浩从小就熟读经史,博览群书,另外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属于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大神级人物。早在明元帝时期,崔浩就被奉为座上宾,明元帝对他非常信任,对崔浩的建议言听计从。

崔浩的神通广大不但令明元帝心悦诚服,就连当时的太子拓跋焘都不得不服,一来二去太子对崔浩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一般。明元帝离京出征期间,太子留守平城处理政务,他就对大臣们说:“你们如果有拿不定主意的军国大事,就去问问崔浩再定夺。”

明元帝临终前将崔浩推荐给太子,命他做新君的辅政大臣,即位的太武帝对崔浩也是视做股肱之臣。两人的关系与后世的唐太宗和魏征有一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