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深化高校分类管理改革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昵称u0qvu 2022-09-25 发布于河北

  为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上海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并于2018年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校分类评价,经过5年推进,如今,上海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已经构建形成,各显所长的分类评价模式也初步健全,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请听本台记者刘康霞发来的报道。

  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性,上海将全部62所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从办学方向、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创新成果等方面设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

  以同济大学为例,属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学校不仅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在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工程中,不断贡献同济智慧,也推动多学科向世界前沿迈进。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介绍,学校还根据指标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制度改革。

  [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真正的水平就并不是体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或者是获得研究项目的数量,而是质量更重要。可能这个大师他一生当中有一个非常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甚至于引领了世界,那么这个时候在我们这种学校,就要有足够的机会通道,让这样的老师能够涌现出来]

  按照分类评价模式,属于应用技能型大学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表现也同样突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说,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核心,要建相应的实训基地,对课程开展相应的改革,把老师队伍建设成那种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和那些大企业、龙头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带动全校的各个方面。]

  对照分类评价体系,上海各高校逐渐摆脱了扩校盖楼,一味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或者在学科发展方面求大求全,而是紧紧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标,与同类型高校对标、凝练自身发展定位。

  目前,分类评价研究结果已成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遴选的主要依据,上海市教委督导室副主任戴勇说:

  [上海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这个活力、这个竞争的意识都提上来了,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评价,激发大家的这种竞争意识,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地或者是各展所长地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以上由记者刘康霞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