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000字,阅读或听约需12分钟。分四节:
央视的人物专访节目《面对面》,在6月6日播出了《张俊成:从保安到校长》。 恰好前不久,炁(音qi)子写1.8万字《深藏大学校园,人堆里认不出:9位当代“扫地僧”的隐秘往事》,讲了9位校园“扫地僧”以自己的人生故事,诠释《人生系统管理指南》(发于微信公众号“炁子”)倡导的人生理念。 张俊成,就是其中之一。 他出身于山西的一洞寒窑,初中辍学到太原谋生。一个偶然机会,被招工到北京当保安。他当时觉得“北大”和“北大荒”差不多,和自己家乡一样穷。但人到了北大,脱胎换骨,成为第一位获得北大成人教育法律大专文凭的北大保安,一时名闻天下。 过了这么些年,张俊成怎样再次进入了全国顶级传媒的视野的呢?不是谁都可以和央视“面对面”的。 炁子看完了节目,才了解到张俊成离开北大后、他人生轨迹的更多细节。实际上,他为了一个执念,走出了21年的别样人生。 1990年代的后期,名闻一时的北大保安张俊成,留在北京发展、为舒适的大城市生活继续奋斗,是最自然不过的人生选择。但是,他却为一个执念,再次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个执念,按张俊成的话说,就是:“北大给我播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种子”,就是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他知道在自己家乡,有大量像自己一样出身的孩子,中考失败迷茫人生,他们最需要那颗“种子”。于是,他在执念的驱使下,离开北京,回到家乡长治。 张俊成后来回忆当时离开北京的决定,说“比起北大老师对我这个小保安的照顾、施恩,我真的太渺小。”“老师看似很小的举动,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必须将北大这样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我选择返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 一、播“种” 可是,自己一张白纸,没当过老师,没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施展的平台,从何谈起? 从零开始。 有在北大的轰动经历加持,有法律专业大专学历,张俊成顺利入职山西太行科技职业学校,走上了讲台。 当老师,从形象入手打造个人IP。 穿西服、打领带,头发一丝不苟,一直是张俊成在校园的标准形象。帅气,严谨,朝气,自重,是他留给所有学生的第一印象。 不会讲课?张俊成做足备课功夫。 他给自己立下的标准,是抛开教案,能把一节课给讲下来。有时候,为了第二天的课,他按这个标准准备到深夜,甚至一夜不睡。 在积累讲课经验的同时,张俊成始终不忘初心,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传播给每个学生。 80后李风,是张俊成在长治市潞州法律学校的学生,曾是班上的“刺儿头”。张俊成找他谈心,告诉他中专不是人生终点,而是起点。要他一定要去大学看看,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不然一辈子都会有缺憾。李风听进去了,接受张俊成两年的魔鬼训练,后来考上大连的一所大学。 张俊成也不断琢磨打磨孩子的点子。 16岁的刘剑波,在张俊成当代班主任的班级,当班长,不过有点飘。有一次,处理班级问题的时候,发生了矛盾,张俊成就暂停了他的班长一职,要求他每天写一份检查,没有期限,没有要求,检查每天准时放到他的办公桌上。知道第15天,张俊成发话:“行了,你把这份检查再写一份,贴在教室后面。”这件事就画上了句号。从那以后,刘剑波踏实沉稳下来,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慢慢地,张俊成不再是新人,教书育人的经验值年年递涨。 在长治市潞州法律学校当班主任时,他曾创下一个记录:一个班31个学生对口升学,其中30人考上大学,只有一名学生以0.5分之差落榜。 张俊成先后在山西太行科技职业学校、长治市潞州法律学校、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长治市超越中等职业学校,当老师、科主任、副校长,直到常务副校长。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绝大多数和他自己一样,是出身寒窑的农村孩子,或因家庭贫困,或因成绩不好,有缘成为他的学生,也有缘接受他“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找到人生上升的方向。 十多年的职教生涯之后,张俊成离自己的执念更近了一步,酝酿要完全按自己的办学理念,创办一所新的中专学校。 二、生长 2015年8月28日,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正式成立,张俊成担任校长。 张校长治校的首要理念,是军事化管理。 当年张俊成刚到北京,先在昌平培训基地,接受军事化管理的保安培训。在那里,发生了让他难忘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违反规定,叼着烟就进了教室,被教官狠狠批评了一通,让他觉得非常羞愧,发誓要多学知识懂规矩,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文明人。 回到山西后,他穿西服、打领带,头发一丝不苟,就是给学生们做榜样。他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律性还较差,如果不给他们树规矩,可能就会跑偏,精力在贪玩上,而不在课堂、学习上。 他接受采访时说,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对于塑造学生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行,都非常有益。 军事化管理,让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和品行,张校长也注重个性化施教,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 有个男生说“校长,你让我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要让我学习。”张俊成听完说好,就带着男生到垃圾堆前,陪着他蹲下,说先一起在这里蹲3个小时再说。男生要求换个方式,张俊成说可以。他要求和男生比赛,徒手分捡垃圾,各归一堆,看谁捡出来的多。捡了一会儿,男生开口说“我要回教室了”。 要做好个性化施教,张校长要求所有班主任做到“十六知晓”。 十六知晓,就是知晓学生的名字含义、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爱好兴趣、上学路径、学生家长的思想……。这是张俊成给所有班主任定下的规矩。先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 实际上,“十六知晓”只是张校长“爱生如子”治校理念的一个基本功。他要求每位老师,把“爱生如子”落实在行动中,而不是说说而已。 三、收获 在“爱生如子”的理念下,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叫老师为“爹”。 张俊成的教师队伍里,不少是他自己曾经的学生,李风、刘剑波,都是。师承关系,让他们像是张俊成的翻版,身上有很多地方和张俊成相似,站有站姿,坐有坐姿,也以手表精控时间。 他们和张俊成情同父子。以前学生们叫张校长“爹”,现在,李风、刘剑波的学生,也称呼他们为“爹”。 到2021年,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已创办6年,学生规模从200人,到现在的1300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达十几个。航空服务、机器人、动漫设计等专业,已经实现“定单化”育人,让学生实习、甚至将来就业有所保障。企业也派出专家参与培训,将企业的技术、职业素养、管理理念及早传输给学生。其他专业对口升学,目标是升到全日制本科大专院校。 以21年的时光,张俊成打造出了自己的“蓝翔技校”。 四、归根 张版“蓝翔技校”,源于张俊成21年前离开北大时的执念——“北大给我播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 离开北大的日子里,张俊成几乎每年都会回到北大,看望队友,拜访曾帮助过他的教授们。他带的上党小米、山西老陈醋,教授们都乐呵呵地收下。 张玉书教授还叮嘱他说,一定不能误人子弟,所教课程自己没有弄明白吃透了就讲给学生,这是误人子弟。不用心对学生、不和学生交朋友,这也是误人子弟。如今,张玉书教授已经离世。 “看到读不下去书的学生,我更是格外注意,不读书不行,起码我看见了就是不行。我要复制北大老师对自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应该也是教授们愿意看到的。”张俊成说。 从北大的曹燕教授、张玉书教授,到张俊成,再到李风、刘剑波,北大给张俊成的“种子”,已经带给了数千人,还必将带给更多的人。(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