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智慧之“功成身退,以退为进”

 谢明德 2022-09-25 发布于广东

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

因为这句话很多人反对老子,甚至认为老子思想消极避世,逃避现实。如果这样认为,那可是对老子的误解。其实,他揭示了人性的内核,道出了功成而保全的密码。

关键是我们该如何理解“身退”,这里蕴含了老子的大智慧:

其一,“身退”者,有退隐之意。自古英雄豪杰,权臣谋士,攻城拔寨,战功赫赫,然避世退隐,或解甲归田,或隐世从商,最终保全了姓命,保持了名节。

范蠡被称为我国古代“商圣”,深谙“功成身退”之道。《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越国战败,勾践吴国为奴,他劝越王隐忍卧薪,尝胆数年。三年喂马拉车,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勾践因冲动而险些身死亡国……勾践回国,厉马秣兵,反败为胜,喜庆时刻,范蠡却心事重重。面对如日中天的勾践,范蠡这时看出来了,勾践是那种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提笔“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大意是,如今大仇得报,还请君主赐他在会稽受辱的死罪,这当然是隐托之词。

在离开之前,范蠡还给文种写信:“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不听,惨遭杀害。

张良身为文臣,为刘邦打下汉朝江山,可谓是立下赫赫战功。智取关中,约法三章;逐鹿中原,养精蓄锐;联兵破楚,围歼项羽;楚汉之争,功不可没。“鸿门宴”上智救刘邦与危难之中,刘邦赞之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然而,他不贪功恋权,在他最辉煌之时退隐归田,最终功名成就。

韩信是刘邦的重臣。刘邦曾经评价说,“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超人的军事才能,才让刘邦一种心存芥蒂。韩信可谓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谓之战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刘邦进入关中之地;击杀章邯,占领关中;夜堰淮河,斩周兰龙且二将;十面埋伏,大破项羽。开国功臣,一度被封王,功劳之大可以说得上功高震主。可悲的是韩信与项羽一样不懂得权谋之术,最终被夺了兵权,被吕后以谋反之罪诛了三族

其二,“身退”者,是居功而不自傲,以退为进的智慧。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不与上争功,不与下夺利,才是符合天之道。自以为功高盖主,功盖天下,则如刀刃嗜血,自取灭亡。

真正的智者,皆居功不自傲。

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就深谙此道。徐达深得朱元璋宠爱,有智有谋,曾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为其牌坊亲书“大功”二字。朱元璋曾赐予徐达一块沙洲,徐达的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朱元璋登基后,十年时间,因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达3万余人,徐达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处处低调做人。所以,他虽功高过人,却仍恭谨谦和,最终换来了他平安的一生。

心学大师王阳明一生七次晋升官职,五次征战有功,淡泊名利,功高不自傲,众享天年。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他的退隐不是退出朝廷,而是“隐于朝”,时刻接受皇帝的监督。他将自己家的围墙拆掉,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他家的活动,以此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衷心;他的儿子跟公主吵架时,直接捆绑儿子向皇帝请罪;晚年向皇帝索要美女,进行自黑。如此低调之举,以退为进,才得以安保晚年,结局十分完美。

功成身退,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功成之后,贪功敛财者有之、邀功请赏者有之,不可一世者有之,自大自傲者有之,举不胜举,其结局下场都是一样,断送前程,甚至葬送生命。为此我们不得不说老子的伟大,早在2500年前,观世间百态,悟天道人道,总结出千古名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谢明德 拙笔

                                            2022.9.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