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空乡愁:360公里高的真空,也无法阻挡对故乡的思念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9-25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温暖同行  全文1266字,阅读约需4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集已出版——《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当当网、京东、淘宝均有售。祝您阅读愉快!
文末置顶留言有福利!

近些年,刘慈欣最火的两部科幻小说,一部《三体》,一部《流浪地球》,核心的人文思想中,都涉及到了浩瀚太空中的乡愁。
《三体》中,“水滴”攻击地球舰队,幸存下来了两艘恒星级战舰。
其中,“青铜时代”号最终决定返航,对地球文明的“乡愁”,是原因之一。而保存人类火种,义无反顾飞向浩渺深空的“蓝色空间”号,则在飞船上建立了微缩版“地球家园”,在茫茫太空中聊以慰藉乡愁。
《流浪地球》中,乡愁则更是浪漫。
因为对地球家园的不舍,人类决定在地球上装上发动机,背负地球一同迁徙。
有人说,在科幻末日危机里,人类出走寻觅新家园的故事,屡见不鲜,但惟有对家园故土无限羁恋的中国人,才会选择带着地球一起流浪。
故土难离,叶落归根。
华夏子孙,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决定了我们的集体“乡愁”,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这种对故土的依恋,是铭刻在骨子里的。
惟有土地让人安稳,惟有耕耘让人踏实。《隐入尘烟》中,男主角马有铁就和贵英说:
我们长了脚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还不是牢牢的拴在了土地上,哪里也去不了。”
到了科幻世界,如果非要逃离,那便带上故土一起吧。浓烈的故土情结,决定了中国人星空般唯美的浪漫,以及宇宙般浩大的气魄。
上世纪及以前,很多远渡重洋求取救国真理的仁人志士,以及闽南一带闯南洋谋生的乡民,离乡前夜,都得装一瓶故乡的水土,小心翼翼裹在远行的皮箱中。
这样,走到哪里,故乡也就带到了哪里,永远不会水土不服。
如今,科幻的世界,一步步走进现实,乡愁的距离,也有了更加宏远、更加唯美的尺度。
远离地面360公里的“神州十四号”,于今年中秋节,就策划了一组浪漫的太空乡愁记忆。
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在空间站工作6个月。于孤独浩渺的太空,即便可遥望整个蓝色星球,却也无法掩饰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陈冬会惦记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这是他与孩子的“君子协定”;
刘洋会想起母亲窗台边的日历,“翻够183天,姑娘就回来了”;
蔡旭哲则想念家里的饭菜,口馋妈妈包的饺子。
这些生命中鲜活的细节,编织成了“太空三人组”的太空乡愁,幸福、浪漫、炽烈。
是一草一木,是一蔬一饭,是一屋一桌。
不管走得多远,都忘不了家,忘不了故乡。
哪怕,像神州十四号,距离地球360公里,被真空隔绝。
哪怕,像“蓝色空间”号,距离地球不知多少亿万里。
我曾说过,乡愁,本质上是“距离产生美”。
这个距离,有空间的距离,也有时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在“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代,可能是百里、千里。
工业革命以后,交通方式日新月异,轮船、火车、飞机,相机问世,关山万里,重洋远渡,亦不再是神话。
如今,又有了神州飞船,有了空间站,想必未来必将有宇宙飞船,太空中亦诞生了的美丽的乡愁。
我总是想,这种升级版的“乡愁”,应该更唯美更浪漫。
你想呀,在孤寂冰冷的太空中,屈身于狭小的飞船里,能一眼望见那蓝色水灵的星球,那上面有自己的故乡、家人、亲友,有自己生命中一路走来的足迹,却真正的“可望不可及”,乡愁于此刻,能不更动人心魄嘛!
时代在变,科技在变,岁月在变。
但变的,是离别的速度和距离。不变的,是亘古绵长的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