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动静脉畸形是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样血管组成,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畸形血管团的周围全是脑组织,而这个畸形的血管团可随人体发育而增长,因此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以免爆发颅内出血这一“惊险时刻”。
脑动静脉畸形是目前最复杂且治疗极为困难的脑血管病变之一。
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国际知名的脑血管畸形治疗专家Michael T. Lawton教授指出,当病人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时,需通过核磁(MRI+MRA)和CTA甚至是脑血管造影(DSA)进行全面检查,而在治疗上,手术切除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更为彻底的方法,显微手术切除的效果在临床上最令人满意,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的进步也为不少患者带来了治疗新曙光。
临床神经病学手册,第143卷(第3系列)AVM多模式治疗: 根据AVM构架特点:或单独或联合:显微手术 ,放射外科消融术,血管内栓塞

术中患者血肿清除完成后,血肿腔周围出血不止,在显微镜辅助下行畸形血管团探查后切除+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切口

畸形血管团

患者病情危重,术后转重症医学科综合治疗
lund concept:
输注白蛋白(微量泵持续6小时以上),维持白蛋白40g/L

术后D1复查头颅CT提示:脑室系统积血增多。


D1-床旁钻孔同侧脑室外引流术+颅内压监测,初测颅内压波动22mmHg。

因为颅内压监测不仅可以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还对于指导治疗及判定预后也非常有帮助。
江基尧教授指出颅内压(ICP)监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毋庸置疑,已列入美国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应该实现像高血压病人动态监测血压一样的应用,并科学的指导临床。
D2-复查头颅CT提示:脑室系统积血较前明显减少。

D4-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枕顶叶缺血病灶
患者复查头颅CT提示:大面积的缺血性病灶,意识呈昏睡状态,双侧瞳孔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均迟钝。
患者意识较前好转,颅内压基本波动于15-20mmHg之间。

脑外伤二次手术患者

脑出血二次手术患者
我科神经重症病人脑灌注压目标值管理方案
通过脱水、镇静、镇痛、高渗盐水,营养神经、预防癫痫、亚低温治疗,维持二氧化碳分压35-40mmHg,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有创血压时时监测自动算出平均动脉血压,必要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接颅内压监测精准监测颅内压,保持一定范围的脑灌注压(50-70mmHg)(CPP=MAP-ICP),恢复脑血流,加快缺血半暗带功能的恢复,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GCS评分、影像学的变化。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目标:ICP/CPP目标导向性治疗与良好转归关系密切,CPP<50 mmHg导致脑缺血的发生率增加,CPP>70 mmH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发生率增加.
来自《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D7-复查头颅CT提示:脑缺血面积较前缩小,患者意识呈嗜睡状态,脱机无缺氧表现,自主咳痰有力,监测颅内压波动于10-15mmHg之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胸部CT提示:肺炎不重。
经综合评估后,予以拔除气管插管。

D8-痰培养提示:纹带棒杆菌, 予以调整抗生素治疗, 颅内压波动于10-12mmHg之间, 拔除头部引流管, 停止颅内压监测。

D15-复查头颅CT提示:缺血病灶范围进一步缩小,转回神经外科病房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内环境、加强康复锻炼、对症支持等治疗。

D40-复查DSA提示:右侧颞顶叶未见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残留,转康复科开始全面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