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岁出道震惊全球,捧红巩俐、章子怡,95岁近照惊艳全网:她就是传奇!

 张德芬空间 2022-09-24 发布于北京

本期主播丨精灵

如果没有她,或许华语影坛的繁华要迟到二十年……

她就是征服美国影帝的中国姑娘卢燕,是在好莱坞走得最远的华人演员,享有奥斯卡终身评委的殊荣。

她的一生流光溢彩,师从梅兰芳,力捧巩俐,95岁仍艳压全场。

看她的表演,更似在看一个生命的传奇。

卢燕虽然出生艺术世家,却在财务领域扎根。

而立之年,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的她,开始学习表演,跨界转行。

31岁“高龄”才进演艺圈,最终在明星闪耀、纸醉金迷的好莱坞混出名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裔演员。

面对这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人生,

她却说:顺从规律,慢慢走,改变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没有用力过猛的紧绷,她不慌不忙,实现了完美的人生跃迁。

这位95岁的老人,究竟传递了怎样的生命智慧?

在最好的青春,“祖师爷不赏饭吃”

1927年,卢燕出生在北平。父亲出身名门望族,母亲李桂芳是第一代京剧演员,曾名满京城。 

11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在梅兰芳夫人福芝芳的盛邀下,卢燕与母亲搬进上海的梅公馆。

耳熏目染之际,卢燕也爱上了京剧,她与梅葆玖一起上台演出《牡丹亭·春香闹学》,梅兰芳就在底下看。

唱罢,卢燕去问梅兰芳:“我唱得如何?”

梅兰芳开门见山:“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唱也都唱了,可是没到家。”

母亲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认为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最好。

她一直认为卢燕的天赋不够,用梨园行的话说,就是“祖师爷不赏饭吃”。

她直言告诫:

“唱戏讲究嗓音、扮相,你嗓子不亮,人又老实,在这行儿不能做到顶尖,那又有何意思呢?

但你脑子聪明,数理优秀,不如去银行界,年头做到了,就是尖儿了。”虽然生长在一个艺术世家,卢燕的从艺之路并没有得到前辈们的支持。

但她没有拧巴,也没有对抗,采纳了母亲的建议。

1945年,卢燕考入上海交大,学习财务管理;后来移居美国继续攻读财务。

我们总会执着于一些事,在认准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勇搏斗,这种精神曾为世人所称道,有几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但如果过度紧绷,往往令人进退失据。

正如陈道明所说:

“努力是个好词,但有时候也不是一个好词。比如一扇门,轻轻推开你会很优雅;当推不开的时候,努力去推,人就会变形。

倒不如随着自己的境遇,自己的环境,轻松、随缘一点地去执行人生。”读书的时候,卢燕兼职给电影院播放的英文片做“同声传译”,观众一边看电影,她一边在播音室翻译播送。

对于艺术,她没有“非你不可”也并未“完全放下”。

或许这是一种智慧,因为很多事情无法“就地解决”,却偏偏”事缓则圆”。

就像水一样,碰岩石则绕行,遇山川成溪流,遇断崖成瀑布,不同境遇,显各异风采,最终水到渠成。

事业姗姗来迟,却也恰到好处

毕业后,卢燕一直从事财务工作,从出纳做起,工作勤勉,兢兢业业。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曾在夏威夷最大的医院担任财务总监。

她和寻常女子一样按照自然的节律,做该做的事情,按部就班,结婚、生子,转眼就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

人们常说,中年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要肩负很多的责任,扮演不同的角色,压力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少,生活经受不起任何的改变。

而立之年的卢燕,却始终割舍不下对艺术的追求。

“好在先生也鼓励我,试试看,不行就回家照看孩子。”她笑说,“没曾想,这一试就是一辈子。”

1956年,她考入加州帕萨迪纳戏剧学院,成为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亚裔学生,开启了她姗姗来迟的演艺生涯。

因为错过了最好的青春和最美的年华,卢燕格外珍惜每一次学习和登台的机会。

两年后,她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担任毕业公演《八月茶室》的女主角,

“我演一位艺妓,全日语演出,我不会怎么办?

刚好有个医院同事是日本人,我请她用日语把台词录下来,再回去揣摩,就这样完成了这个戏。谢幕时,有日裔观众跑上来拉着我的手,连声说演得好,日语有东京味儿。”卢燕说,“不过事后回想,东京口音可能不算表扬,艺伎出自京都,京都腔跟东京口音是不同的。这也提醒了我,刻画人物一定要仔细研究出处。”

卢燕一直记得梅兰芳和母亲的教导,要演到家。

她的刻苦敬业传遍了好莱坞,那时流传着一句话: “卢燕准时到,卢燕台词好,卢燕一条过”。

她就凭着这三板斧,稳扎稳打,在好莱坞立足。 

在那个年代,华人形象长期以来被身材矮小、学识浅薄、缺少公德等负面刻板印象所笼罩。

卢燕也常常被导演要求按照他们所理解的“程序化”去表演,低眉顺眼、扭捏作态,惶然不顾是否符合真实。

“我觉得,是时候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了,于是每次被要求如此表演的时候,就向导演提出,真实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提的次数多了,就会被慢慢接受。”

她骨子里有一种文化自觉,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方社会传达真实的“中国含义”。

并和当时为数不多的华人一起,开创了华人演员在好莱坞的新时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卢燕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华语电影,迎来事业的高峰。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影片《末代皇帝》中,卢燕出演慈禧,获得第60届奥斯卡九项大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有人说,她演的慈禧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来,刘晓庆都难以与之媲美。

当年与美国演员马龙·白兰度合作时,他曾对卢燕说:“你的演技风格很单纯、简洁,千万不要被好莱坞改变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恪守这份简洁。

很多人都说,卢燕在好莱坞那么多年,在她身上却看不出好莱坞的气息。

她说:“我把这种评价看成是褒奖。确实,好莱坞在大家的眼里似乎是物欲横流、纸醉金迷。

而在我眼里,这里有非常好的制作团队,我在这里工作,无论戏份多少,演好每个角色。”这话道出了一种人生与事业的高度融合,自在而豁达。

那些能够不被环境束缚,保持内在松弛感的女人,有一种特殊迷人的气质,无论去到哪里,都从容自信。

铅华洗尽,依旧自信从容

杨澜曾经说:每个年龄都是新的开始。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年龄不是敌人,而是生命的礼物。

如今,卢燕已经95岁高龄。

有记者问:面对白发苍苍,您是如何保持自信从容的?

她浅笑盈盈:

“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这些是自然规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从它,适应它。

我非常知足,还能站在舞台上,和年轻人一起,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尽管白发苍苍,也是另一种风度啊;虽然步履蹒跚,但慢慢地走,会更稳,不是吗?”“走不停”是她的态度,“慢慢地”是她的节奏。

这种“松弛感”非常可贵,尤其是现代生活中,很多人身处如履薄冰的紧绷感之中。

在快节奏的背后,是内在的匮乏和不安,担心一时失误而全盘皆输,担心稍有懈怠而被人超越,只有每天被各种忙碌充斥,才能抵御内心的不安。

而松弛感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它的本质是从容。

做一件事,稳扎稳打,然后耐心等待结果,这是一种相信“功不唐捐”的从容。

松弛感的人,内心丰盈,不执念于结果,都有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从容。

晚年的卢燕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话剧演员。

卢燕说,“我是真的热爱舞台,希望到90岁还能演。”

一眨眼梦想成真了,今年95岁的她凭借在《追光万里》中的精彩表演,获第七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生活中,她一个人定居在洛杉矶,自己照顾自己,几乎每天都会听戏、唱戏。迟暮之年,鹤发童心。

在卢燕的身上,大家看到了一个气定神闲,行云流水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形象。

回顾她这一生,其实并不顺遂,年轻时“祖师爷不赏饭吃”,兜兜转转绕了一个大弯,在而立之年重新开始;错过了最好的青春,却步履不停,一路花开。

这是一个素衣华发之人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沉浮。

在卢燕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略带松弛感的持续张力,在顺势而为的节奏里,步步为营,把沧桑化作了一份优雅。

没有时刻紧绷、没有处处完美,却始终有着恰到好处的喜欢和张弛有度地投入,这大概正是她最迷人的地方。

策划 | 鱼甜编辑 | 秋秋主播 | 精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