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十

 老梅的碎碎念 2022-09-26 发布于江苏

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后悔。——王小波

小伙伴们中午好,今天是这本书的最后一次分享。今天分享《电车难题实验:良知,人性夜空中最亮的星》;《注意力瞬断实验:正念,打开通往觉知的门》。

“电车难题实验”这章读下来,最大的感触是——人性在一些个体身上(反社会人格)是极恶的。我们需要一定的理解,认识这种恶的存在,并保持一种警惕,是对自己、家人,朋友的一种保护。

反社会人格是人性恶的典型代表。这种人格由一个巨大的创伤童年和脑部受损(发展不全)导致的。这种人格,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恐慌感,非常可怕,

电车实验,是一种思想实验。描述一个两难的情境,让你去做出选择。电车行驶中出问题了,直接往前会撞死五人,变化轨道,撞死一人,你怎么选?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变化轨道,牲牺一人救五人。

另一个情境是:电车坏了,不能拐弯,你是一个目击者,你可以推下一个人,导致电车停止,可以救下五个人,你怎么选?很多人是不会选择推下那个人的,那是主动作恶。

这是思想实验,假想中进行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真遇到这样的事,全靠上帝是什么意志了,都是本能反应了。而不会有一个权衡利弊过程的。

这个“五”和“一”敦轻敦重?这个思想实验中很多人不自觉地以“数量”为参考量了。把“五”和“一”放在同一个道德、认知水平。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是生而平等,但是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可能超过成千上万人。那这个珍贵的个体就要去保护的,而不是以数量为衡量标准。我这样的观点群内的小伙伴会产生质疑。佛家会批评我有了“分别心”。

单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所有的生命都值得珍重。

从这个实验推出良知。良知便是爱和责任。爱,不是轻飘飘的东西,是与责任在一起深沉而迷人的东西。。

海因茨偷药箱又是个道德两难的故事。爱人病在垂危,又没钱买到救命药,海因茨便去偷了药箱。这种做法对还是不对?古道老师认为是不对的,而我与古道老师相反的,是支持海因茨偷药救爱人的。

为什么?

药剂师这样说:发明这种药是要靠它来赚钱的,而海因茨是用来救命的,钱和命权衡中,命大于钱。我把道德放在一边去了。

再回到《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神父家的器皿被抓了回来。神父出于爱,是说送给他的,因为神父这样的一个行为,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从此让他走上了一条救赎自己,别人灵魂的路上。

其实他坐牢,也是贫困交加,偷了面包而已,然后坐了11年的牢。这是社会的不公。生计难以为继,还在道德至上,就不太可爱了。法律,道德之外,总有一些例外,这些例外也是良知,是法律,道德的丰富与补充。

道德是发展起来的。道德成规前期,道德成规期和道德成规后期。是外化至内化的过程。道德起初是从外在给予个体的一种道德观,用处罚的方式建立起来。孩子在七到十岁的时候,道德观是服从于权威的,害怕惩罚。长大到十岁左右,有服从规则的意愿,应该这样做。发展到后期,便是很迷人的部分——遵循自己内心声音和判断。就像《岛上书店》中的警察对他爱的人说的:我爱你,哪怕是犯罪。

道德成规后期,像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规”。

孩子的道德发展是很有趣的。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为了帮父母洗碗,打碎了三个碗,和一个孩子为了偷吃冰打碎了一个碗。你去问小宝宝,哪个对哪个错?小宝宝一脸茫然地说“不知道”。他的理智脑还没有发展起来,他没有道德观。长大一些,他会说打碎三个碗的人是错的,从数量上认定错误的大小。再长大一些,他才真正意识到“打碎一个碗”错误犯大了,偷东西吃是不对的,帮助洗碗是对的。道德观慢慢形成。

再回过来说说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也叫“冰人”。残忍手段杀个人,没有害怕,恐惧,悲伤的情绪,很平静。这类人的脑部不会分泌“催产素”,不会有共情。他就是冰冰冷冷的个人,灭杀了人就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

作者从脑部结构来解读了“暴力”倾向。通过《认知觉醒》这本书,我们知道了三重脑: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我们把情绪脑和本能脑,统称为原始脑。如果暴力信息是由“理智脑”发出,通过边缘系统脑区,然后到了原始脑,这时产生的暴力是理性的暴力,比如说拳击比赛。

如果这个信息是从原始脑发出的,通过边缘系统脑区,向理智脑传达。那这个暴力冲突就是中学生经常发生的打架斗殴现象。如果“边缘系统脑区”坏掉了,可好了,不可控的暴力冲突就出来了,破坏力非常的巨大。道德神经通路也会出问题,内疚,恐惧,悲伤……统统没有了。

边缘系统脑区,是个传导器,也是个抑制器。

书中提到了“危险心结犯罪”,这个心结就是创伤了,巨大的创伤,来自童年。一直没有处理,便成了结,成了炸弹。突然在某个时刻,破坏性的暴力行为出现。

也分成三类,其中“情结类犯罪”最可怕,泛化了,作案对象随机。马家爵犯罪属于意识类犯罪,是因为浏览黄色网站,性体验被同学发现了,羞愧难当。羞愧,是非常难受的体验,真的可能要把自己杀死,杀死别人,那马家爵采用把别人杀死。我们会说羞死了,羞死了。羞愧真的会死人的。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好好说话,不置别人于羞愧的境地是美德,哪怕是个孩子。

反社会人格跟他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就是没有被好好地对待,没有被好好地看见,而是被虐待,被抛弃。从而产生了恨的种子,长大了,力量强大了,就可能出现多反社会的行为。

那我们如何去识别这样的“定时炸弹”?观察语言,语速多繁复,有利用语言去控制他人的企图。觉察情绪,情绪来自情绪脑。情绪是本能,具有保护机制,跟这样的人处时,情绪就启动了,会感觉不舒服,有种危险感,恐惧感,那就跑。再看行动,有虐行为,虐自己虐他人虐动物的,赶紧跑。

《注意力瞬断实验:正念,打开通往觉知的门》,一说到冥想、正念我就紧张。让自己老老实实待着,做不到啊。可能我有偏见。这个是要训练的。可能是我没有办法跟自己相处。

正念就是觉知当下,现代人不是在后悔过去,就是在担忧未来,就是不能当下。其实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就不用去后悔了。

王小波说: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后悔。我女儿也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她说她从来不会为我做出的选择,做过的事后悔,哪怕错了。真好。你可以去反思,可以去改正,但你用不着去后悔。后悔这个东西,最没用。未来没有到,你去担忧,就是耗神,拉扯自己的精力。但我们做不到,我们就是在担忧未来,就是在后悔过去,那我们怎么办当下?

这里提到了“ABC”,发音是“阿克特”,我参加过这样的一个工作坊,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觉察”、“全然接受”、“选择”。

书中说到“关注”,一种积极的关注,关注自己的身体,我们会听别人说“扫描身体”,整个人自己安定下来,呼吸调整好,然后一层一层地扫描自己的身体,觉知自己的身体——哪一部分“紧,松,麻……”就停留在那边看着它,感受它。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书中说到了两种注意,一种是选择注意,一种是觉知注意。选择注意对外的,狭隘性,目标锁定,利用生存。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幻相。真实的世界是无色无味无声的。而是我们的感官发生了“扭曲”。把世界扭曲成了五彩缤纷、有声有色的世界。其目的就是求存,快速识别。

觉知注意,是对内的一种注意,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注意力瞬断,让我感觉是注意力像技能一样是可以训练的,用正念的方式。正常人都会注意力瞬断,关注到第一个目标,错失第二个目标。为什么?因为注意力分配不够。全集中在第一个目标对象上去了。正念训练之后,不再很兴奋地集中所有的注意去注意一个目标对象了,就像一项技能熟练了之后,注意力解放出来了一样。视觉皮层不再那么亢奋了。

关于“四念住练习法”,那我就不说了。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参加这样的训练营,体验一把。

好了,小伙伴们,整本书用十次分享完了,谢谢大家。下本书见!

系列回顾: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一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二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三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四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五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六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七

广而告之,“老梅的碎碎念”有个读书群,欢迎你来。群很纯粹,不闹、自在、有收获。

TimeFlies

好好看书

用心分享

2022
09月
26日
宜:上班

备注:艺术作品来自“功夫水彩”公众号,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