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去病名的标签,更能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如酝老师:

 悦来阅好吧 2022-09-26 发布于黑龙江

​如酝老师:

除去病名的标签,更能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

近来,常常听到学校老师要家长带学生去看医生,这个「医生」往往就是精神科医生。

我不是否定精神科,而是精神科病患多,医生往往在快速看诊的过程中,直接给病名,快速给药,以达到立即变化的「疗效」。药物治标不治本,通常是让思考变慢,渐渐的人也昏沉、呆滞,看似有效,其实折断了展翅高飞的翅膀。

很多次遇到这样的孩子,深谈后发现他们根本没问题,只是他们的思考活跃,甚至他们看事情的角度是超越3D思维,超越现处较低频率的父母、老师,学校老师、父母的不理解,用谩骂、批判、否定、高压……原本的问题没解决,又制造更多的心理创伤,狭隘的视野,侷限了他们的发展,折毁他们的翅膀,于是被冠上过动症、忧郁症、躁动症、躁狂症、思觉失调、恐慌症、自闭症……

这么说好了,这些孩子是未来主人翁,未来世界跟我们现今不一样,他们天生的载体适用于未来,自然跟我们不一样,处理事情、面对的问题也就不同。

越是聪明、杰出的孩子越是被容易冠上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在心灵产业中看到各式各样被压抑长大的孩子,有的被压着用药十几年,从他人否定,到自我价值丧失,成年后,幸运的人,发现与自己同样思维、状况的伙伴,他们没有病名加身,他们活得精彩、闪亮,他们很幸运遇到有耐心,愿意用心、开放视野,陪伴成长的家长、老师。

从小被贴病名标签的孩子,长大后发现原来自己没有病,原来有这么多同类人,他们不再服药,找回自己的天赋,展现自己的力量,用更多的时间修补羽翼,重新站起来,再度飞翔。

没那么幸运的人,在长期的被否定、自我否定下,言行退缩,最后如父母的愿,变成了一个心理疾病的患者。

我喜欢心灵,心灵不像精神科、心理学,会给出病名,贴上标签,心灵就像中医,中药看症状找根源,不给病名,许多癌症,在中医看来只是某种症状,某个脏腑力量过盛、不足,该泄的泄,该补的补,都是从整体观来看,找出问题的症结点,才能对症下药。

西医给了一个病名,在中医里有好几种不同的疗愈法,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整体评估,看阻碍点在哪,才能对症下药,化解症状带来的不适。

很多的身体疾病是心理造成,一样要从整体来看,需要释放的情绪、压力的释放,需要补强的正能量补强,需要导正的观念导正,需要重新面对的创伤重新面对……不想花时间寻找压力、触动点,一昧的用药都只是治标不治本,问题一再循环发生,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创伤,那不是真的病,只要松开伤痛事件,释放体觉、情绪,都可以不药而愈。一旦给了病名,他人、个案又强烈的贴标签,就丧失了追寻根源的动力,生命的力量在岁月中逐渐流失,要再重新站起来更难上加难,真的好可惜。

耐心陪伴,丢开病名,丢开标签,重新整理,再次释放,一起迎接本真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