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正宁县志》

 金星狼 2022-09-26 发布于陕西
1980年2、3月份,《华池县志》编写告一段落,大的框架体例和其中基本轮括的内容记载大体形成,留下就是进一步充实细化,试点工作也基本结束。虽然志书没有最后完成,但对编写社会主义新县志的基本思路基本要求和基本操作要领,作了探索也趋于明确,对庆阳地区各县如何编写县志,怎样避免在工作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逐步统一了各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思想认识,取得了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我从华池县回到县上不久,正宁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并抽调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王长生、县委党校校长(文革前任正宁一中校长)余安民、正宁一中校长王长明、县文化馆馆长王万宝、曾任正宁三中校长万民、县委党校干部王秉德、县卫生局干部李西民、县委宣传部干事燕书权等十多人组成县志编写办公室。我因参加了《华池县志》编写的试点工作,顺理成章的成为县志办的一员。
《正宁县志》相比于《华池县志》编写有许多有利条件。馆存县志有清朝乾隆年间知县折遇兰编修的《真宁县志》、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县知事苏绍泉编修《正宁县志》,新编县志有一定史料基础;有全区首编《华池县志》的先例可取;抽调的人员都是本县的文化人或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对本县历史与现状相对比较了解。
但是,也遇到许多难题。从民国时期编修的《正宁县志》到上世纪80年代,中间相隔半个多世纪,其间有各方面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需要搜集筛选,工作量很大;县志是重编不是续写,对旧县志记載的史料要有一个甄别,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和查缺补漏的过程;正宁县是革命老区,地处陕甘宁边区的西北大门,红白交界,红区新正县与国民党占领区的正宁县犬牙交错,拉锯式的斗争极其残酷复杂。民主革命斗争时期近20年间,正宁革命根据地与敌占区分割,红区前沿对敌斗争与白区党的地下斗争交织在一起。要把这一阶段“一县两区”重要历史和各项事业的状况,客观一体的的统一组合起来,更增加了工作难度。
在编写工作开展前期,为了把县志体例篇目设置搞的比较完整合理,我们参阅了《庆阳府志》、旧编《正宁县志》、民国时期的《陕甘宁青史》等地方史志。与此同时,我同王长明先生、燕书权三人一组先后去镇原县和邻界的陕西黄陵县,翻阅了民国时期编写的《重修镇原县志》和《黄陵县志》(中部县志)。二十卷影印线装本的《重修镇原县志》由本县籍人,近代文史学家,陇上学界泰斗,甘肃辛亥革命领袖,编写《陕甘宁青史》的慕寿祺(慕少堂)先生编纂。由正宁籍人,在清未洋务运动中派往美国留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时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的学界和实业界名人赵元贞先生校点并卷内题词。采用门目体二十一卷的《黄陵县志》由当地文史学者编写总纂,时任教育部部聘教授、西北师范学院教务长、中国著名方志学家黎锦熙亲笔校定成书。由于这两部县志都出自著名文史学者之手,其共同的特点是体例篇目设置比较齐全完整,文字简洁精炼,考证记述严谨,内容资料翔实,是民国时期陕甘两省地方志书的范本。《黄陵县志》因文史学大家黎锦熙亲手核定,被列为全国著名方志之一。翻阅了这两部珍贵的馆藏方志样本,使我们眼界大开。在当时没有复印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几人在目不暇接,激动兴奋中手抄了其中适用的资料,作为编写《正宁县志》的借鉴和参照。
新编《正宁县志》体例篇目基本形成之后,编写办公室的成员进行了分工,由主编余安民、编办主任王长生统稿。王长明,燕书权和我三人一组,主要承担文教卫生、民主革命斗争史、文物古迹、人物、民情风俗等主要章节的资料搜集和编写任务。
同编写《华池县志》一样,掌握第一手资料,仍然是《正宁县志》编写成书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如文化教育卫生的历史沿革,各个历史时期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现状。又如民主革命斗争部分,既要弄清楚本县革命斗争发起发展的主要经历,又要把当地革命斗争的史实、发生的大事件与陕甘大的革命历史背景、大的脉胳相衔接相符合。这就需要做大量搜集,考证鉴别和整理串写工作。搜集第一手资料,我们多头并进,集中用了多半年时间,主要采取走访当事人和其他知情者,查阅档案等文字和实景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尽可能的多积累资料、核实和旁博引证,力争史料真实可靠。
我们先后走访了一大批健在的老革命、老游击队员、老赤卫队员、老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人,以及一些民间老人。他们中有的人头脑清醒,记事情楚,有的比较糊涂,记忆不清。我们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忆起更多的经见,挖掘更多的资料。同时专程去西安等地走访了曾经在正宁生长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知情人。如曾任关中分区书记、新正县委书记的杨伯伦老人,正宁籍人、曾任西安卫戍区司令员的王清殿、任过西北民航局长的任X虎、在西安铁路局担任过领导职务的郭景清,时任西安市委党校党委书记、曾任西安市委秘书长的文化学者江风先生。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在不经意间了解到一个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从当时的永和公社梁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贺×x口中得知,他的一个堂兄十一、二岁时有一天去山沟放羊,当晚没有回家,家里人和村上人一连多日搜寻了附近的沟沟叉叉,山洞水涧,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亲人悲痛绝望,以为被狼吃了还是掉到不为人知的深洞里。原来贺支书的的堂兄并没有死,他在放羊时跟随一支路过的红军队伍离村出走,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因他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他姓谐音何(其实姓贺),后起名何诚,也只记得老家的地名是寺村(永和民间别称)梁庄,不记得省县名。我们走访时见到了他的母亲,老人家说起这段往事悲喜交加,激动地直流眼泪。正宁县还有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如老家在永和镇于家庄的高平,于十二、三岁放牛时跟随红军队伍离家参加革命,直至解放后授少将军衔、在后勤部长任上回故乡省亲,故乡的亲人才知道了他的下落。虽然这些动人的逸闻轶事没有写进县志,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正宁人民革命的悲壮和对革命的贡献。
查阅文献资料,我们走过了不少地方博物馆、档案馆和资料室。先后到北京故宫国家第一博物馆、雍和宫资料室、革命军事博物馆、延安革命记念馆、西北师大图书馆、庆阳地区和正宁县档案馆、以及相关单位的资料室,手抄了大量的有关正宁历史、革命斗争史、文教体育卫生等资料和相关背景材料。如故宫博物馆,在工作人员帮助指导下,从浩如烟海的文献档案中,我们查找到正宁县的部分历史沿革、清朝正宁县的部分主要职官的御批任命,明朝至清代正宁籍殿试进士名录等。在正宁县文化馆,我们对民间征集和出土的大量馆存文物,按照标签记载,对考证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和来历,逐一进行整理登记造册,通过鉴别,把重要珍贵的文物列入县志。
1981年前季,庆阳地委、行署为了给各县编写县志提供革命老区斗争史料,专题召开了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邀请省内外的部分老革命、老干部参加。现在能记起的有,曾担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的杨伯伦,任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正宁革命初期第一批党员、并长期担任新正县委主要领导职务的郭庭藩,甘肃省人大副主任高景纯和省政协副主席雷恩钧等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为保证这次座谈会顺利进行,会议组织者吸取有的地方开座谈会的经验教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根据老同志各人的革命经历,分成陕甘和陕北两个组。我和本县与会纪录征集资料的其他三人,自始至终参加了陕甘组的座谈,详细听取和记录了老革命们回忆并畅议畅谈陕甘和庆阳革命老区的斗争里程,重要事件和英模事迹。此次座谈会议之后,正宁县委又借机会召开了县上的座谈会。邀请在地区参会,曾经在正宁和新正县革命战斗过的老同志来到正宁,同时请本县的老游击队员唐致祥、李新荣、王忠信(一些人名记不大清)老地下工作者周X等人,以及在国民党正宁县任过党部书记长的雷宏轩,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曾任国大代表、国民党正宁县教育科长、县立中学教导主任的张宏儒老先生,共20多人与会座谈。座谈会期间有一段小插曲,即第一天上午的会议上出现了老革命们面面相觑,不愿多谈的反常情绪,会后郭庭藩老人反映了大家的意见,原来他们不愿意和雷宏轩等过去的敌对人员坐在一起谈过去的事。听取这个完全可以理解的意见,从当天下午开始把他们分开,让雷宏轩等人单独访谈和笔记回忆材料。当时雷宏轩已年过甲子,个子不高,精明干练。他十六、七岁就在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当差做类似勤杂人员的工友,凭着聪明好学,燕京大学函授毕业后,步步升迁到县党部书记长的职位。正宁县全境解放前夕,他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在党的地下工作者和地方社会贤达策动下,与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总队长先子灵率部起义。正宁县自卫队由绰号黑乌稍(七寸蛇)、周刀子、王大牙等兵痞土匪组成,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有马家军“小八二师”之称。自卫队起义减少了损失,标志着正宁县全境解放,雷宏轩是有功的。解放后他重新参加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摘掉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恢复了干部身份,成为县政协委员。他热心公共事务和县志编写工作,提供了正宁和国民党统治区多方面可用的书面资料。通过编写县志,我与雷宏轩多有交往,以至成为忘年之交。他用曾经当工友时抄写公用文书练就的非常漂亮隽美的中小楷相间的书法,给我用上好的宣纸书写了婚嫁丧治、寿诞生日贺喜等农村实用对联和祝词样文,并线装成厚册,我爱不释手,常常放在办公桌前翻阅,不知被谁人偏爱趁机取走,落下了遗憾。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通过一边搜集资料一边整理成文,一边求证充实一边归纳组合,《正宁县志》基本完成了第一遍通稿和第二遍初稿。1981年后季因工作需要,我从县委宣传部调到县委办公室,离开了县志办。又经过留在县志办的同志后几年继续修改充实,加工提炼,请四川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李半黎题写志名,联系出版社等事宜,《正宁县志》终于在1986年正式出版问世。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宁的首部县志,填补了近60年来断写《正宁县志》的空白,编写人员功不可没。但由于第一次编写新时代的新县志,经验不足,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失之偏颇的地方。我写40年前参加编写《正宁县志》这一小段经历的拙文,也一定有记忆不准写作不当之处,仅作个人纪事留给后代参阅而已。

作者简介: 袁永民,甘肃庆阳人,曾供职于正宁县委和甘肃省农牧厅,从兰州退休,现常住西安市。退休后,拣起爱好的文学,写一些随笔、散文、诗歌之类的作品,以自得其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