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食普850期: 沙丁鱼效应,心理效应中的动植物(41)

 卧竹轩主 2022-09-26 发布于江苏

03

沙丁鱼效应

沙丁鱼效应又称鲇鱼效应,因为涉及沙丁鱼鲇鱼两种鱼。

沙丁鱼肉质鲜美,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欧洲人吃的较普遍,他们喜欢购买活鱼,认为口感要比死鱼更好。渔民也希望卖活鱼,价格高很多。但由于远洋捕鱼路途较远,鱼在船上缺氧窒息死亡率很高,很难保证沙丁鱼的存活。

这个困扰了很久的问题,被北欧的挪威人解决了。他们发现,在喜欢安静的沙丁鱼里加进去几条好动的鲇鱼一起运输,可大大提高沙丁鱼的成活率。

沙丁鱼

鲱形目 鲱科Clupeidae中的一部分鱼类的统称。主要是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拟沙丁鱼属等某些食用鱼类。我国的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中的10余种。

沙丁鱼的鱼体修长侧扁,亦称鰛wēn或鰯ruò,在香港称作沙甸鱼或萨丁鱼。英文Sardine,源自古希腊文,与早期捕获地意大利的萨丁尼亚岛有关。

美味的加工

不同的海鱼口感有差异,但营养都差不多,都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提高智力,增强记忆有益。鲱科类都味道鲜美,比如咱们熟知的用于制作鲞鱼的鳓鱼(白鳞鱼)就是它的近亲。

可有人说从未在市场上见过沙丁鱼,这倒是真的'。沙丁鱼个头大小不一,一般不论斤称在菜场销售,大多都是按吨或按箱卖给加工厂了。

沙丁鱼在海里成群结队,动不动就集体摆出个密恐不宜景观。

渔汛一来,零售是来不及消化的,因此多用来制造罐头食品。它们装入罐头也是保持拥挤状态,有句俗话说“挤得像沙丁鱼一样”!

激活竞争力

沙丁鱼在海洋中保持庞大的群体,靠数量抵消生存危机。因而它们生性喜欢安静,一味地追求平稳,面临危险也意识不到。鲇鱼恰恰相反,从不安于现状。渔夫聪明地利用了好动的鲇鱼作用来避免沙丁鱼静悄悄地死去。鲇鱼摇头摆尾在沙丁鱼群里搅动,扰乱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激活了沙丁鱼的求生能力。

尽管沙丁鱼是处于被动中努力的,但为了不被淘汰而不得不争取提升自己,获益的还是自己。

这种现象用来比喻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激励措施,就称作“沙丁鱼效应”或“鲇鱼效应”。

一些企业采取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活跃起来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整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实正是利用了沙丁鱼效应

  1.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富有朝气的年轻生力军引入到员工队伍,甚至管理层中,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求胜之心;

  2. 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和适应能力。

这与草原上有了狼,才可使黄羊更擅于奔跑,增强体质因而加大了生存力情景相似。

我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了世贸组织,就是引进鲇鱼,搅动国内经济的一潭静水。只有竞争才有出路,经过了多年与狼共舞中的拼搏,终于练就了杀出去的本领。

再说说鲇鱼

鲇鱼

也写作鲶鱼,是鲇形目Siluriformes的统称,有将近3000种。地球上每4条淡水鱼中就有1条是鲇鱼类。

鲇鱼有大有小,大的可长数米,小到身长不足1cm。常见的黄颡鱼(昂刺鱼),江鲜鮰鱼(江团),超市里的巴沙鱼(芒鲇鲶)等,都是广义上的鲇鱼。英文俗称catfish,即猫鱼,共同特点是长胡子。它们身上还无鳞,滑溜溜、黏糊糊的。

最具代表性的鲇鱼是本土的土鲇大口鲇。另有南方俗称作塘鲺的胡子鲇,以及埃及引进的革胡子鲇。后者就是传说的在脏水中吃垃圾的品种,因为它的污名使整个鲇鱼家族背上过黑锅。

其实鲇鱼大多肉质细嫩,刺少味美,很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

文化鲇鱼

鲇鱼倚仗其极强的生命力,和沙丁鱼一起创立了“效应”。不过,相对于经济领域,该效应在文化领域中还派生出了个“文化鲇鱼”词汇。“文化鲇鱼”是指外来文化的流入,对中国文化影响,比如西方文化、宗教文化、韩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本质上还是一种“沙丁鱼效应”。引入“文化鲇鱼”,体现了中华文化能海纳百川、宽宏兼容的特性。

不过,近年来“文化鲇鱼”也用来指一些通过公共媒体和自媒体走红的大V。用在这类人身上,这个词可是贬义啊!

日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古谚:“鲇鱼一闹,大地震到”。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古时认为日本列岛下伏着一条巨大鲇鱼。“鲇魚翻身地震动”的说法,是大约公元七、八世纪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人恐怕早就把这话忘了,可日本人还真把它当回事啦。

日本最大的一个业余地震预报研究组织,就叫作“鲇鱼会”。鲇鱼还曾做过台风代号,也是日本提出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