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是人体后背上的重要穴位。本篇重点论述了背俞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背俞穴进行补泄。
精读内经.灵枢.背俞第五十一 ) (32.灵枢·背俞 新解析)1/1---1/2---1/3---1/4---1/5-- 背俞 第五十一——1-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穴位是反应点、治疗点---说明穴位是脏腑功能状态的反应点,当然亦是刺灸治疗部位。经脉连属于脏腑,穴位是经脉的据点,穴位与脏腑功能是息息相通的,外在的穴位可影响调节内在的脏腑。还有在经穴——脏腑相关方面,《黄帝内经》尤其强调原穴的重要性,由此必须重视对原穴的探究。)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按压之后疼痛缓解或病人自觉轻快为标准来寻找针刺点。)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五脏的俞穴,都出于背部的什么位置。 岐伯说,胸中的大杼穴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侧,肺俞在第三椎下的两侧,心俞在第五椎下的两侧,膈俞在第七椎下的两侧,肝俞在第九椎下的两侧,脾俞在十一椎的两侧,肾俞在十四椎的两侧。这些俞穴都在脊椎的两旁,左右穴位相距三寸,距离背正中线约一寸五分。确定这些俞穴的位置,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体内的病痛得到缓解,便是取中了俞穴。 对于背俞穴,治疗上应当采用灸法,不能采用针刺方法。在运用灸法时,邪气盛则施以泻法,正气虚则施以补法。在运用灸法来补益正气时,艾火燃着后不要吹灭,要等待火自然熄灭。用灸法泻除邪气时,艾火燃着后要迅速将它吹旺,然后用手搏捻艾炷,一定要把艾火熄灭。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译文】黄帝询问岐伯说:我希望听闻五脏的腧穴都出于背的什么部位。岐伯说:背中大腧穴,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旁,肺腧在第三椎骨的两旁,心腧在第五椎骨的两旁,膈腧在第七椎骨的两旁,肝腧在第九椎骨的两旁,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两旁,肾腧在第十四椎骨的两旁,这些腧穴都是挟持脊柱两旁彼此相距三寸。如果想检验穴之所在,就用手按压其部位,病人感到里面酸痛,或是原有酸痛,通过按压此处而缓解,就是腧穴所在。用腧穴治病,可以使用灸法,不可贸然使用针刺之法。在取用腧穴进行灸疗时,邪气盛的就用泻法,正气虚的就用补法。用艾火行补法时,不要吹艾火,要让艾火自然燃烧和熄灭;用艾火行泻法时,要急吹艾火使燃烧旺盛,然后拍艾条,待其火苗灭后再灸。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寻找脊背上腧穴的问题,五脏六腑之腧,皆在于背。焦者,椎也,在脊背骨节之交,督脉之所循也。是以问五脏之腧,而先言大杼者,乃颈后大骨之端,督脉循于脊骨第一椎体也。夫五脏之腧,皆附于足太阳之经者,膀胱为水腑,地之五行本于天乙之水也。按太阳之经而应于督脉者,太阳寒水之气,督脉总督一身之阳,阴阳水火之气交也。灸之者,启脏阴之气也。——1.寻找脊背上腧穴的问题)(黄帝向岐伯请教说:请先生给我讲讲五脏的俞穴都分布在后背的哪个部位。 岐伯解释说:后背的大腧穴,在颈项后第一椎骨下端两侧。 肺脏的腧穴在第三椎骨两侧,心脏的腧穴在第五椎骨两侧。胸膈的腧穴在第七椎骨两侧,肝脏的腧穴在第九椎骨两侧,脾脏的腧穴在第十一椎骨两侧,肾脏的腧穴在第十四椎骨两侧。 上述这些腧穴,都相挟脊柱两侧上下间隔三寸。如果想查验各个腧穴的位置,就用手按压穴位,患者感应到里面的酸痛得以缓解,此处就是腧穴的位置。 取背腧穴治疗疾病,可以施用艾灸术,不能施用针刺术。 临床施用艾灸术治疗时,患者邪气盛的就用泻法,正气虚的就用补法。用艾火补正气时,不可匆忙吹灭艾火,必须等到艾火燃尽自行熄灭。用艾火泻邪气时,则要急吹使艾火燃烧旺盛,直至艾条燃尽火苗熄灭,然后才可进行灸治。) 【总结】 关于背俞穴,这里转载一篇网上的文章,讲的比较详细: 在中国针灸推拿医学中免不了要讲解穴位,在300多个穴位中,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殊穴位之一是背俞穴。 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并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 《灵枢·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指出五脏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 同样张景岳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 因此,俞穴是联系内外的枢纽,是反映人体内脏生理、病理变化的窗户。有些疾病,可通过俞穴的压痛、过敏、隆起、穴下软结、肿胀、硬结、痒、热,凉及经络循行部位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来,故诊察背俞穴可助诊断。
背俞穴
背部俞穴的分布 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胆俞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睥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膀胱俞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③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尽管原文中提及背俞穴不让针,但在现实临床中,这个并没有绝对禁止,仍有医生在针,只是入针不宜过深,避免伤及内脏。 归纳:本篇《背腧》,主要论述的是脊背上五脏六腑之腧穴的问题,作者首先说明腧穴的位置,然后说明了检验腧穴的方法,最后告诫说,腧穴可灸而不可针刺。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