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

 专家视点 2022-09-26 发布于浙江

花了三天才看完的讲座,听完之后,深有感悟,感谢哲学王子带来的精彩讲述!

此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

二、心学的开始与发展;

三、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

一、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

在初涉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其实一直不懂中哲、西哲、马哲究竟有什么样的异同,当然,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我依然没有区分的十分明白。老师说到,中哲实际上就是人生哲学,而西哲则是一种知识哲学。此为我惊呼之一处,诚然是也。

“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王老师的一句名言引得全场大笑的同时却也不得不让人深思而以为然,之前发生的所有事情以及就拿昨天的事情来说,一切都有定数,或许再联系马哲,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比成功算是有命,你也可以拿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来说,大多都只是解释一种现象的原理罢辽,而其中的感悟所谓经历者才能味觉出二三来。

孟子所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便也承载了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感想了,当然,前提你得去找当下选择里最适合的方向并且全心全意的去努力。

老师所讲惊呼二处在于对于现下民风之判断:“各施其能,各谋其利,锋针付之于法律,前途交之于偶然。重功利,轻道义,内不能按,外不能立。”所谓救赎,也并不是寻求灵 魂 的安定,而是一种现世的幸福与欲求。

产生这一诉求我们便可以发现人们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生命问题。贯穿这一生命之中,充斥着麻烦与困扰。外部麻烦得以解决,但内部麻烦却犹如浑水,越是想要清澈却越反向发展出来。什么是内部矛盾?便是心安顿的问题,此心,则生出麻烦困扰,此心区别人与动物,比一般动物多出一份精神上的烦恼与痛苦,当然不是说其他生命没有感知精神的能力,只是相较人类而言,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复杂一些。

孔子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即意,内心不安定的人,既无法长久的在贫贱的生活中度日,也无法在富贵的生活中安眠。

这颗心的欲望与诉求是无法估量的,因而称之为无限心,然而万事万物却又是有限的,以无限付之于有限,哪里能够得到宽慰?只怕是烦恼层出不穷而已。“人在时间中存在,每一瞬间却都在筹划着未来。”心,实际上超越了现实而存在,烦恼皆从此中来,理想亦从此中来。如何解决心安定的问题呢?

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建议:一、超越现实,即出世;二、入世。先出然后才能入,否则只在世中,谈何进出?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老师接下来以儒道佛三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

儒家主张无所为而为。什么意思?意思即是做这一件事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的一个途径。没有其他目的的做,之所以做,就是因为它本身应该去做,看的是它本身的价值。——例子,不以成败论英雄。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道家与儒家本身都主张天人合一之观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儒家重人,即仁;道家重天。一切幸福皆来自于天,一切苦恼皆来自于人自己,故道家主张做减法。那这句话是何意呢,他的意思就是要将自己抽出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将自己退出局势,以一种第三者的心态,减去人为的因为,而无所不为,即是天道。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受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
饥则食,未饱而止。

佛家主张无心而为。佛家有一个说法“业力”,所做之事皆为消业,做事情一定要认真做,但对于结果不需要太过在意,因为我们是无法控制事物的最终走向的,但一定要好好做,只为除心不除事。

二、心学的开始与发展

心学的开端在孟子。孟子主张了四个善端即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其中,恻隐之心,人之端也。这是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此性善与荀子性恶论又有不同了,不同在于论述的角度和维度不同,荀子是从生物性、自然性去入手,以生物的自保本能与道德约束控制来讲述;孟子则是一种超生物性、超自然性去诠释。四心之说,使得形骸间隔因恻隐之心得以仁心感通,自而人心感通万物。

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将放出去的心收回来。

禅 宗的出现将此句进一步扩展至新的境界。禅 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看世界有两种看法,一为看相,而为不着相,即用心本质去看。故有了常观金体,不赌众相,此为修心。《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去区分万事万物高低贵贱,不要停留在表现,以一种平等的心去看待世界,则此心出来,佛性出来。烦恼即菩提,修心实际上修的就是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有五蕴即为色受想行识,五官感受思想行动认知。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悲悯与智慧本为同一件事情。

正如慧能法师所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此法为万事万物。何以区分福德与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戒定慧之戒,戒的就是轻视他人。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讲的即是此理。

故而,得破心中之贼。要收拾精神,自作主张,成为自己的大英雄。

三、王阳明心学

1、心即理

此理为生命情感的真相,而非一般的概念、推理。

针对心外之理,例如融资融券、借款借贷所承载出来的虚伪的公式,让很多人信以为真,奉之为天理,但它们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活,威胁了生活,使心亡失。并为言其对错,只谈是否丢却而沉溺在欲望之中。

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灵绝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不会摧毁,只是被蒙蔽,蒙蔽者,贪嗔痴。

四书有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明的就是心之德,亲民即如何明,最高目标即至善,此为三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还讲述了一个关于阳明的小故事,即与盗贼的故事,良知当下呈现了,即说良知在心中,这里需要把它和康德的先天判断相区别。李清照的词说的也是极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非常恰当的说明了头脑和心的区别,头脑是概念、判断、推理,而心是生命情感。

自此,我认为我对三哲又有了一层了解。

2.致良知

此处的致,为听。干扰因素主要有逻辑和私欲。如何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去听,即行。

3.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始,心向往之。

心学,学即是实践,学習,就是不断的去实践,学而不习非学也。

用敬,不图花想,叶想,枝想,而只是去浇灌根,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罢辽。

笔记备份:

已移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