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童说新闻︱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甘宇获救、全球首例克隆北极狼满百日(2022.9.18-9.24)

 文话童心 2022-09-26 发布于北京

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都会背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唐诗吧。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伯伯春种秋收的劳动场面。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多个地方都在“晒”丰收的景象。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今天小童就来讲一讲。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由国家专门给农民设立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秋分。从2018年开始为第一届,今年是第五届了。

因为客观的原因,今年的粮食丰收特别不容易。习爷爷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时指出:“尽管今年,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但是仍然实现了夏粮和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现在你知道了吧,丰收节就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而专门设立的节日。那么为什么选择秋分这一天作为丰收节呢?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分”的意思是“平分”,也就是说,这一天的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同时,秋分也是秋天的平分点,从这个时点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越来越低,昼夜温差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不抢收农作物,就会遇到霜降、低温等影响,造成损失。此外,已经收割过庄稼的土地还要进行耕作,比如除草、施肥;南方地区还要进行秋种,以便在第二年4、5月收获。因此,秋分一方面代表着收获,另一方面又代表着希望。把丰收节设定在秋分这一天,能够充分展示我国农业的丰收成果。

那么在丰收节这一天,大家都用哪些方式来庆祝呢?让我们跟随着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镜头,一镜到底去看看吧:


首先,在天宫空间站的实验舱里,太空种子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和宇宙射线等弱辐射环境里,植物的种子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太空育种就是在这些上过太空的种子里选出可遗传且符合我们人类要求的变异,再把它育成新品种。

再来到云南红河,看看那里的水稻梯田。红河地处哀牢山腹地,山多田少,哈尼族人世世代代修起了气势磅礴的梯田。丰收节期间,水稻丰收,一块块梯田渲染出一片灿烂的金黄。

镜头转向了黑龙江垦区,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沉甸甸的稻穗正在等待丰收。作为中国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亿亩以上,不愧“中国粮仓”之称。

在山东,人们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施肥灌溉。农民伯伯通过手机APP轻轻一点,就可以自动浇水追肥,实现了绿色灌溉。

在浙江青田,有一种奇特的生态种田模式,那就是“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小鱼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提供生存环境、饲料,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

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这里有万亩盐碱稻田。当地农民联合深圳的企业,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拓宽了致富之路。

一提到中国粮食丰收,不能不提到袁隆平爷爷。他曾担任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正是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选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近品种“叁优一号”早稻+晚稻的亩产突破1500公斤,是水稻产量的历史性突破。

最后,在贵州,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迎来丰收。这里应用了北斗导航、5G通信、无人驾驶农机等高科技,覆盖了农作物生产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一键收割!

听到各地的丰收喜讯,小朋友们一定也很高兴:粮食丰收意味着我们不用担心没饭吃了。没错,过去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十八年丰收,同时我国的粮食储备库存充足,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增长,亩产增长的潜力巨大。

不过,尽管粮食丰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意浪费粮食。农民伯伯种田辛苦,粮食丰收着实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和节约,别忘了践行“光盘行动”哦!

甘宇获救

不知小朋友们是否还记得,在两周前的泸定地震报道中,小童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9月5日,湾东水电站的水工罗永和甘宇留守电站,错过了逃生的黄金时间。被困75小时后,罗永靠着点燃柴火发出求救信号获救,甘宇却始终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甘宇的安危一直被大家牵挂着。就在9月21日,奇迹般的消息传来:在失联17天之后,甘宇被当地村民找到,成功获救!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9月5日那一天。地震发生后,湾东河沿岸山体发生滑坡,形成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而湾东水电站正位于堰塞湖下游,如果不能及时开闸泄洪,一旦溃坝,将给下游的村庄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罗永冲上约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及时提起了泄洪闸。下来后,他碰到同事甘宇,两人想起发电机还没有停,于是又跑到厂房关上电闸,杜绝了安全隐患。

当天晚上,两人一起留守电站,等待救援。但由于余震不断,6日一早两人开始往外逃生。高度近视的甘宇眼镜丢了看不清,罗永就找了根绳子牵着他走。但到了7日,甘宇渐渐体力透支,走不动了。于是他让罗永先走,找到救援后再来救自己。临走前,罗永用安全帽给他接了一帽子水,又给他找来些果子和竹笋。

8日那天,罗永靠着捡到的打火机点燃柴火,终于被救援人员发现。而他也第一时间画下详细的路线图,为搜救人员指明甘宇被困的地点。遗憾的是,当天由于下雨和道路坍塌,救援行动一直受阻。后面的时间里,多支搜救队伍分秒必争,以甘宇失联的最后地点为圆心,展开了地毯式搜索。罗永也在身体稍微恢复后立即加入到搜救甘宇的行动中。遗憾的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甘宇的消息……

虽然已有准备,可能凶多吉少,但是,没有人放弃。从官方的搜救队伍,到甘宇的家人,再到民间自发的救援力量,搜救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微博上,每一天都有人惦记地问:“有甘宇的最新消息吗?”“甘宇找到了吗?”而此次发现甘宇的倪太高,也并非搜救人员,而是在地震中同样受灾、受伤,暂住在山下的当地村民。他两天前看到有寻找甘宇的搜救人员从门前经过,但没有找到。他觉得自己在这里生活多年,对这一带地形很熟悉,于是连续两天默默地自发上山去寻人。终于在第二趟上山时,循声找到了呼救的甘宇。

被找到时,甘宇浑身是伤,手颤颤发抖。曾经胖乎乎的小伙子变得瘦骨嶙峋。当日晚间,甘宇被转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多科会诊初步诊断,甘宇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左下肢腓骨骨折。会诊医生表示,因为甘宇在失联的17天中有9天都在淋雨,引发感染。医生将待甘宇伤情明确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泸定县位于甘孜,而甘宇被发现的地方位于70公里之外的雅安石棉县猛虎岗。他说,自己是靠喝水吃野果撑到了获救。

甘宇获救的消息传出,人们无不欢呼雀跃。这是一场生命的奇迹,更是一场关于坚持、关于守护、关于勇气和担当的奇迹。甘宇独自一人在高度近视的情况下,荒野求生17天,是生命的坚韧、是绝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绝不会被放弃的坚信?

17天里,从武警消防到民间救援力量,从家人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大家抱着同样守望相助的善意在尽着自己的力量,这是一次次灾难的考验中,大家自发凝结的信任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从罗永、甘宇到倪太高,他们都是平凡的百姓,但他们却在灾难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勇气和担当。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很多人说,他们的故事,比电影里更加真实百倍、精彩百倍。听了他们的故事,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诞生于中国的全球首例克隆北极狼已满百日

2022年9月19日,一只花灰色小狼迎来了出生百天的纪念日。撒欢、打滚儿、啃骨头,看起来跟普通的小狼没什么不同,但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狼,而是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北极狼。

北极狼是冰河时代的幸存者,早在三十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曾经与猛犸象、剑齿虎等动物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由于非常耐寒,北极狼熬过了极寒的冰河时期,幸存下来繁衍至今,成为荒凉的北极地区极少数的动物,与北极熊、北极狐一起被成为“北极三霸”。但是近些年来因为人类采伐树木、环境污染以及偷猎,北极狼的数量日渐减少。2012年,北极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06年哈尔滨极地公园从加拿大引入了两只北极狼——玛雅和哈尔。由于多种原因,玛雅一直未能生育小狼宝宝。到2020年时,玛雅已经15岁,成了北极狼中的耄耋老人,身体逐渐衰老。极地公园不想失去这位可爱的伙伴,在2020年11月委托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希诺谷公司”)尝试克隆北极狼玛雅。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22年6月10日,一只全身黝黑的新生克隆北极狼在北京昌平区呱呱坠地。此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查询确认,这只以北极狼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而克隆成功的北极狼,确实为世界首例。

这只克隆北极狼的供体细胞来自北极狼玛雅的皮肤样本,卵母细胞来自一只母犬,“代孕妈妈”则是一只比格犬。希诺谷公司的副总裁赵建平介绍,项目团队将卵母细胞进行去核处理,再将供体细胞注射到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体细胞核与去核的卵母细胞会重新构建成新的胚胎;随后将激活完成的克隆胚胎移植到比格犬的子宫中,最终由比格犬生出了健康的北极狼幼崽。2021年8月,北极狼玛雅离世,但它的基因在克隆小狼身上得到了延续。

这只小北极狼出生时体重520克、体长22厘米,全身黝黑,到百日时毛色已经长成了米灰色间杂少量黑色,随着年龄增长,北极狼的颜色还会继续变淡,到成年时身高约70厘米、体重达到80公斤左右。

刚满白天的克隆北极狼 图片来源: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成年的野生北极狼 图片来源:网络

希诺谷公司介绍,除了这只已满白天的小狼崽,还有一只克隆的雄性北极狼正在“代孕妈妈”的肚子中健康生长,如果顺利,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出生。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所长、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认为,克隆技术已经问世多年,其应用层面十分广泛,世界首例克隆北极狼的诞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恢复意义非凡。

全球首只克隆动物出生于1996年7月5日,是一直可爱的克隆羊。近些年,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动物在其他国家已经有先例。2007年,韩国首尔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了濒危的灰狼。2020年,美国科学家用一只早已死亡的黑足鼬的冷冻细胞,克隆出了一只新的黑足鼬。

小朋友们可能想问,克隆技术可以克隆出濒危动物,那么能不能从化石中提取DNA,让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复活”呢?比如,猛犸象、恐龙。科学家指出,克隆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有完整的DNA,但许多古老生物的化石经历了太多年的风吹雨打、地质变动,想要提取出完整的DNA困难重重;目前最有希望提取DNA的远古生物是猛犸象,因为西伯利亚的冻土层中保存了不少猛犸象的较为完好的个体,而冻土的环境又很适合保存DNA,但即使能提取出DNA,这些DNA是否被其他细菌、真菌污染,也是个未知数。

小童新闻写作课堂

第78期 通讯的主题及其要求

之前,咱们了解了通讯的定义、特征和与消息的主要区别。从今天开始,咱们就进入通讯写作的关键内容了。先来看看基本环节的第一个方面——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者思想观念。在下笔写通讯之前,必须确定表达什么主题,继而才能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事实,选择组织素材,确定谋篇布局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先考虑的评价标准。一篇通讯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看主题正不正确、深不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

比如,某报纸曾经在“五一”、“十一”报道我国发展成就的时候,将北京人自行车使用周期短说成是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近几十年来,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买新自行车的人多了。另一方面,又是丢车丢得太多的缘故。

1998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弱智”摘帽的背后新闻》就是一篇从教育的全局出发,探讨我国应试教育出现的扼杀青少年个性、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怪现象——将正常学生“划”为“弱智”以提高“升学率”。

记者在采写这篇通讯时,并不是只着眼于浙江余杭市的7名被“错划”为“弱智”的学生,而是着眼于全国教育界这个并不罕见的现象——“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该市的确测评出“弱智”学生1131名,弱智率达1.69%,远远高于国际上0.4%的正常弱智标准。”“据悉,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智力测评,在许多地方并不罕见”;同时,还着眼于应试教育所结出的这枚“断送教育本身”的恶果,也就是“学生被打入另册后,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使这些智力原本正常的学生渐渐真的成为'弱智’。”“余杭市教育局负责弱智生测评工作的葛老师说:'学生如果被列为弱智行列,他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乃至成家立业都会受到影响。’”。

在这里,记者把余杭市的7名“弱智”生问题放到全国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弊端无穷的大背景下去衡量利弊,使这7名学生被摘“弱智”帽这样一个本地教育新闻有了全局性的意义,也使这篇通讯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教育不能以牺牲学生、牺牲教育目的、丧失教育道德和教育原则为目的,应试教育正在毁灭教育的根基!

参考文献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七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或在“文话童心”群内说您的看法和孩子的反馈,也欢迎多给我们提改进意见。愿我们一起努力,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让孩子不急不缓地健康成长。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