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24)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也重要

 慢点数学 2022-09-26 发布于江苏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的语言概括地、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一种结构。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说,数学的一切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形、程序等,都可以看作数学模型。

所以,作为老师或家长应结合所教的数学内容,注重让孩子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合理化的简化和分析,从而确立数学的模型,然后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建模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比如有这样一道一年级的数学题:

小红买了一些巧克力糖,已经吃了3块,还剩下6块。问小红原来买了多少块巧克力糖?

曾经就有家长问我:给孩子讲了很多遍,他仍然不用加法计算,遇到类似的问题总是列出减法算式,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说明,孩子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也就不可能建立“分成”的模型,更不要谈应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了。

其实,吃掉的3块和剩下的6块都是部分数量,要求的是原来糖的总数量。

(当然这个分析与抽象的过程,要让孩子独立思考完成,在必要时予以指导)

可结合数的分成意义,得到如下分成图:

列算式为:3+6=(  )或(  )=3+6或(  )-3=6或(  )-6=3。

其实,哪一种算式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人们习惯了3+6=(  )的表达方式。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列算式9-3=6呢?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孩子只不过把总数量“9”算了出来,才得到了那样的算式。

如果告诉孩子,不知道的数用括号表示(到了高年级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了),就会得到算式(  )-3=6,这不就是方程思想的提前渗透吗!

最后,再指出我们习惯用3+6=(  )方式列算式,孩子就可以接受了。

看似一道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却蕴含着不简单的数学思想,并且能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这种数学思想更不简单!

可见,培养孩子的建模能力是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