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何绍基传 续3

 peixunshi 2022-09-27 发布于湖南

         读何绍基传  续二

                                         读何绍基传续三:

                                    公众号:培训师吴斌,连载作品

曾经有一首闽南名曲,叫做《爱拼才会赢》,里面有句歌词,叫做: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

乘势而起,顺风而落。也是人的一生中,必然难免,需要经历过的各种状态之一。

有些人在逆势时会一蹶不振,有些人在逆势时会调整方向。

当何绍基面临罢官危机时,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何绍基传是这么描述的:罢官降调这一沉重打击,使何绍基的思想矛盾重重,愤懑不已,痛苦不堪。

他仰天长叹,诗句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这时,他就像陈天华写的猛回头那样,从昏昏然中醒悟过来。

人生的荣华富贵,像过眼云烟,只有功名与文字,才能流传后世。

如果继续在官场混,何绍基不一定能够成为名臣,但是急流勇退后,他转向了另外一个领域,奔上了另一条道路。

同样,能实现他的匡世济民之志。他绝意引退官场,抛弃仕途,摒弃一切应酬,挚意追求,潜心学习书法艺术,专一奔赴。

从1855年到1865年,如徐霞客那样,进行了十年之久的跋涉漫游,获取知识,丰富头脑,创立新绩。

就像杜甫曾经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何绍基用旅游丈量祖国大地,行程到过陕西、山东、江苏等各个地方。

真正做到了读无字之书,写恢弘之作的境界。

在山东,何绍基见识了旱灾带来的危难,也终于拓到了残存的《灵岩寺碑》。在山东就任书院山长期间,何绍基的务实精神,以实学为宗旨,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导学生,不图虚名,不求私利,以获取专业知识为己任,报答国家与人民,其办学思想,今天依然可取。

有意思的是,在山东,历下亭,游人依然可以看到何绍基的真迹。不像何绍基的书法作品,大部分只能在博物馆、私家富豪家庭才能看到那样。一套中国书法全集,洋洋洒洒近百卷,里面的第70卷收录的何绍基兄弟作品,也只有300来页。

即使是何绍基编撰的《东洲草堂诗抄》,在道县,普通人都难以获取到相应的版本。在网络上,也只能看到一鳞半爪。可见,留存的作品有多珍贵了。

在山东泰山,何绍基不是单纯游览,而是装有一个目标:访古寻贴观碑,博采古人之众长,充实自己的书法艺术宝库。向前辈学习,学习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加上自己的创新立意,或许是何绍基能够开创自己的一门学派的重要原因吧。泰山遇故人,让何绍基感慨:人生在世,应该是有希望的;一代一代人,应该是有作为的;一路不通,可以换新路;无路可走,可以劈新路。

在岳阳楼,何绍基书写了气势恢宏的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祁阳论争,敢把唐代内乱的责任,归咎于唐明皇。但清朝文字狱的影响,一直萦绕在何绍基心中,罢官后,更是心有余悸,自慎自醒,洁身自保,想平衡,又失去平衡的矛盾心境,左右着何绍基。

三返道州,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是乡亲们索求写字,均如愿以偿。游九嶷山,写下佳作,被《宁远县志》记载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回看何绍基取得的成就,也不能不提到,他的游历经验之丰富,足迹之遍野。

十年的游历,何绍基除了历下任教、长沙主讲,行程数万里。从江苏到四川,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从广东到北京,横跨大江南北。

何绍基用切身实践,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港澳之行,见到大海的宽阔,也让心胸更加宽阔。长沙主讲,为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贡献了才华,献出了智慧。更是教导学子,要敢于突出个性,标新立异。

但是现实中,依旧有很多遗憾。

何绍基在世时,曾经重修东洲草堂。后来由于战火等原因,东洲草堂被毁灭,迄今好像还没有建立起来。

但是,今天的人们在追寻何绍基的成就功绩时,也往往能在留存的作品中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何绍基以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编制的著作。立德,就是讲究人品;立功,是讲究贡献;立言,是讲究给后人留下文化遗产。

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何绍基留下的著作及书法作品,去感受当年清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能够感受在当年那个环境,要想有所建树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们今天去读何绍基的传记,学习的更多的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略,学习的是他对待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精神。

就像江苏巡抚丁日昌挽联所说的:家风、学风、文风,堪称楷模;人品、诗品、书品,冠盖神州。

我们今天再回首看何绍基的书法作品,除了感叹他全面、创新、多变、遒劲的特色外,也在尽力寻求他的书法方法及规律。

我们今天再回首看何绍基的诗文作品,依旧能够再现他的理想、追求、志趣、爱恨、为人等各个方面的生动写照。

尽管有很多遗憾,也有很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何绍基的官品、人品、学品,依旧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或许,在绍基故里,道县的青年学子能够发扬绍基风骨,继续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新风向、新格局。

感谢《何绍基传》的作者:周诗永、何上进、李怀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