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一则| 经方治疗泄泻案

 德寿堂图书馆 2022-09-27 发布于黑龙江

泄泻案

本案主治:周逸龙(广州中医药大学)

医案分析整理:周逸龙、朱思恩(广州中医药大学)

患者 男 51岁  2021年12月10日

主诉:腹痛、腹泻两日,伴水样便。

现病史:患者两日前在外就餐回来后出现腹痛腹泻,持续两日,一日大便7次,下利水样便,第一次腹泻臭秽且伴腹痛,后腹泻时疼痛有所减轻,胃口佳,精神尚可,小便正常,怕冷,不口渴,舌淡苔薄白,因网诊故无脉象。

西医诊断肠炎,细菌培养检查正常

两天内曾服藿香正气丸、黄连素片及蒙脱石散,无效。

中医诊断泄泻

汉传中医经方辨治:

六纲太阴病

五证寒饮为主

病位中下焦

12月11日.一诊主方:理中汤原方加减。(另嘱服中药期间先停用之前的西药)

干姜45g 甘草45g 白术45g 党参45g 桂枝10g 赤石脂30g  三剂 水煎服。

服用两剂后于第二日(12月12日)反馈腹泻改善,次数减少,仅早上会腹泻一次,仍为水样便,怕冷消失,舌苔微微一点淡黄(仍以白苔为主),余无明显不适。

12月12日. 二诊主方:前方去桂枝加赤茯苓,倍赤石脂

干姜45g 甘草45g 白术45g 党参45g 赤茯苓45g 赤石脂60g 三剂 水煎服。

服用两剂后于12月13日回访,大便正常,且没有再出现腹泻,余无不适,遂嘱停药观察,平时注意保养肠胃。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周逸龙按:患者主诉为腹痛腹泻,刻诊见怕冷,舌淡苔薄白,水样便,结合患者自诉认为可能与当日饮绿茶过多导致,又因网诊故无脉象可查,结合症状便先考虑为寒性泄泻

  又参汉传中医教材《类方解伤寒-辨太阴病篇 第五》相关条文:“太阴病,下焦证。少腹痛而大小便泻下而不止。”按照汉传经方辨治法,应为太阴病中下焦里虚寒。选方为理中汤

  理中汤,在《伤寒论》中是理中丸,今改汤剂而用之,《伤寒论》条文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同时还可以结合参考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同时在汉传中医《类方解伤寒》中关于理中汤的条文:太阴病,下利,时腹自痛,食饮不消而中满,其人喜唾或呕,久不了了者,此中焦虚寒。理中汤主之。

  综上,同时结合患者症状,先选用理中汤化裁进行一诊治疗,这也是进一步判断诊疗辨证的过程,回访后发现已有所见效,故继续按照这一思路随证化裁,加入赤茯苓以淡渗利湿,倍赤石脂以入下焦止利固涩,以期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从而增大经方疗效。

尾附:这次的患者是由一位也在跟着我一起学汉传中医的大学同学所“介绍”,期间我们也一起用汉传中医的思路辨证讨论过,觉得总体思路还是很清晰明了的。12月10日接诊,至12月13日反馈正常,且之后回访均无明显不适,患者恢复得还是比较快的。总之按照自己掌握的辨证思路去开方,守住方证,灵活化裁,再多一些信心(当然医患配合也很重要),最后也应该会收获一份比较满意的结果。关于方药的灵活运用与提高,就还得靠今后自己漫长行医之路来不断积累和总结了。是曰: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