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块钱在北京音乐厅听四重奏

 王力德个人馆 2022-09-27 发布于新疆

           

    也就上世纪九十年代吧,忽然发现了北京音乐厅这样的好去处。

    那些年常去北京出差,该玩的地方全跑遍了,所有美展全看了,所有公园全逛了,没地儿去,满大街瞎转。那天在西长安街漫步,路过六部口,瞅见胡同里高出一座建筑,上面立着五个大字——北京音乐厅。其实这牌子看到多次了,但没敢近前,这么高雅的厅堂不是咱老百姓随便能进的吧?当年若不够级别,软卧跟飞机连票都不给你卖!

    

    这天时间多得实在没地方打发,斗胆到跟前,一看,门开着,没人把门,进去后,前厅写着:中央乐团提琴四重奏!居然在卖票!什么证都不要,不管哪级干部,甚至盲流也能买票,而且还没人买!看了看票价,二十块一张,不对吧?不会这么贱吧?

    哪天演出?

    今天晚上七点半。

    还有票吗?

    有啊!

    再一细看,二十块钱是前排的票,从中排往后,全是十块钱!听音乐不是看剧,没必要坐前排,要论声学效果,应该中排最好。那……中排中间座的票还有吗?

    有啊!

    我立刻掏十块买了一张,生怕晚了没票似的。

    出去吃饭,闲逛,盯到七点,转回来,在门厅看了看介绍:北京音乐厅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模式的,专为演奏音乐而设计建造的演出场所,当时被称为“中国的音乐圣殿”(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北京回民)、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乐而设计建造的现代风格的专业音乐厅。)这样的“圣殿”,这样顶级的乐团,难道就十块钱一张票?!

    演出大厅并不很大,也就一千多座。我这学物理的一看便知,设计完全遵照声学原理,敞开式的演奏台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队及百人合唱团,取消了传统的框式台口,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门和走廊全是隔音材料,最显眼的是在演奏台的上方悬挂了4排16块透明花灯形可升降反音板,以调整反射角度,加强观众厅前区的反射声。据说在坐满听众时,其交混回响时间恰好能控制在最理想的1.7秒,使音乐声既饱满丰富,明亮透彻,又不致前后相混,听不清楚。


    这使我想起了我家《趣味物理学》中一段趣闻,十月革命后,人们发现圣彼得堡音乐厅的声学效果忽然不行了,嗡嗡的混在一起,听不清。一分析,原来之前听音乐的多是贵族,夫人小姐穿的全是宽大带褶的丝绒裙,吸音性能好,当时的声学设计就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后来,全都是工农式的“短打扮”,没想到不吸音,交混回响时间变长,长后音混在一起,故而听不清。

    前面说北京音乐厅在坐满听众时声音效果最好,那么现在呢?我四周瞧了瞧,直到演出开始,听众还不到三分之一,那声音效果还能达到最佳吗?

    如此高档次的演出,如此便宜的票价,又在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竟没多少人欣赏高雅音乐?太不可理解了。

    四位年轻的提琴家上台——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一律黑西装,皮鞋甑亮,齐刷刷把琴往肩上一架就看出专业水准了。


  

  

    老夫上学时练过几年小提琴,跟同学还合过二重奏,虽说没练出什么名堂,基本动作还是略知一二。且不要说那琴声多么美妙,只看他们整齐划一的上下行弓、揉弦、拨弦、顿弓、跳弓、全弓、分弓,就已经有如舞蹈般的艺术享受了。

    他们演奏的乐曲全部是外国名曲,多是当年江青批判的“无标题音乐”,不是这个“D大调”,就是那个“F小调”,除少数几支,内容大部分都不熟悉,只听那行云流水般的柔美琴声,有如天籁,已令人陶醉。

    虽然听众少,但声音效果影响并不大,琴声的每一换弓,每一拨弦,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科学的座椅设计,没听众的座位上,座垫翻立起来,底板有许多吸音孔,同样能起到有人坐时的吸音效果。

    每曲结束,剧场照例响起掌声,只是稀稀拉拉,不成气候,但提琴家们照例起立鞠躬致谢。我甚至发现在我前排一位老兄,竟仰面呼呼大睡,看起来这位根本不是来听音乐的,只因票太便宜,逛京城没地儿休息,正好来此找一张软椅歇脚。怪不得掌声不齐,看起来音乐厅的票太便宜也并非全是好事。

    我沉浸在音乐殿堂中,忘情地欣赏了两小时,待走出大门,漫步在长安街上时,似乎连心境也跟着高雅了起来。

    以后再到北京玩,每次都忘不了去音乐厅享受一番,而且这个低价位保持了好几年。我逐渐发现,只有上演大家都熟悉的中国歌的曲目时,听众才多一些,像这种纯西洋纯器乐演奏,上座率一直很低,看起来老百姓对洋玩艺还是不大能欣赏。

    又过了几年,不知什么原因,北京忽然出现高雅音乐欣赏热潮,尤其交响乐特别卖座,也不知道哪儿一下冒出来那么多“小资”。这时再去音乐厅,不但不再有什么十块二十块的票价,动辙上百,几百,甚至连票都买不到了。直到儿子找来两张票,我才又进了一次音乐厅。

    现在回忆起那个年代,真是怪想念的,这样的美事今后怕再也不会有了。

                  2011年10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