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战略家毛泽东:预判、引领和掌控时局的能力无人能及

 建怀v394hwyhnb 2022-09-27 发布于广东

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初次见面,毛泽东留给斯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位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无独有偶,同时代的许多日本人都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不久就爆发了“西安事变”,也就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展现出了无人能及的预判、引领和掌控时局的能力,而这正是毛泽东作为战略家的伟大之处。

文章图片1

西安事变前后的毛泽东

1、预判时局:毛泽东最早提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

说来的确是匪夷所思,毛泽东这种天才战略家的禀赋,其实早在1917年,他还只有24岁时就已经展露出来了。

当时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即将改组的消息传到中国,很多人幼稚地寄希望于他下台后日本会改善对华政策,而毛泽东却在7月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敏锐地断言:中日之间20年内必有一战,并提出要国人自强以警惕日本。

19年后,毛泽东对来访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谈及当时中国人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不止一次提及这样的观点: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取代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因此,抗日战争的前途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中国获取胜利的战略方针是实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再辅以局部的阵地战。

要知道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每战必败,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为保住上海而进行的淞沪会战投入70余万兵力,最终还是全线溃败。从此亡国论长时间笼罩着全国。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毛泽东竟然能对时局作出如此超前而又精准的预判,毛泽东这种超越同时代所有杰出人物的战略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

文章图片2

西安事变前后的蒋介石

2、引领时局:毛泽东直接领导了对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的工作

毛泽东在准确预判时局的情况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领时局向好的方向发展。要知道,时局要向好的方向发展,等是等不来的,靠也靠不了谁,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时局从严重恶化向好的方向引领。毛泽东在这方面又展现了他天才战略家的一面。

蒋介石从五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开始,就铁了心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逼迫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行数万里长征,把红军赶到了西北,还不甘心,继续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疯狂围剿。

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其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就是想办法联合有可能联合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而这项工作就是由毛泽东本人亲自领导的。

毛泽东经过数月工作,比如释放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回洛川等,就此同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初步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秘密协议,并开始形成了“互不侵犯、互相通商以及互派代表”的崭新格局。

毛泽东通过和张学良、杨虎城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既让他们慢慢理解、接受和支持了中共的主张,又从大局和私人感情上给他们极好的建议和关心,让他们深受感动,使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成为红军的友军,并实行彻底抗日的纲领。形成了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

文章图片3

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

3、掌控时局:毛泽东用软的和硬的两手实现了“逼蒋抗日”的目标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在通电中没有再提“讨蒋、反蒋”的口号,并把对蒋介石的称呼从“蒋贼”改为“蒋氏”,在全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6月20日,中共中央同国民党直接对话,发布《致国民党二中全会书》,提出,只要你们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立即动员全国对日抗战,我们愿用一切力量援助你们,并愿和你们密切合作。8月,毛泽东又提出现在不适合提“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而是要在统一战线下反对卖国贼。

毛泽东及时把“抗日反蒋”的政策调整为“逼蒋抗日”,提出,应与南京及南京以外的国民党各派,作为统一战线的主要争取对象,继续停战议和请蒋抗日的口号,“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我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在抗日进军的路上,如果遇到蒋介石部队和其他部队,实行“先礼后兵”政策。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直接和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宋子文等,力陈抗日救国大义;又多次写信给宋庆龄、蔡元培等爱国领袖,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钦佩和赞扬;还努力联系各地实力派,如李宗仁、白崇禧等,争取他们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理解和支持。在此期间,毛泽东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工作。

“两广事变”后,蒋介石把毛泽东的争取和忠告视为软弱可欺,调集十几个师的兵力向西北大举进攻,围剿红军,想给红军以重创后再到谈判桌上来和中共谈条件。彭德怀和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夺取了山城堡战役大捷,粉碎了蒋介石进攻,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嚣张气焰,把他们乖乖打回谈判桌上,有力促成了“逼蒋抗日”目标的实现。

文章图片4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变本加厉地调集30万大军准备加大力度“围剿红军”,带着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蒋鼎文、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卫立煌和军政部次长陈诚,以及其他军政要员十多名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队开到陕甘前线围剿红军。

张学良和杨虎城无法接受蒋介石的逼迫,痛哭流涕向蒋介石“苦谏”,反遭蒋介石的严厉训斥,张杨二人被逼入绝境。与此同时,西安各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终于迫使张杨二人下定决心,于12月12日凌晨对蒋介石采取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可以说,“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促成了蒋介石及国民党当局的转变,结束了十年内战的错误政策,转而达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因而,西安事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全民抗战的真正开始。而这一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战略家毛泽东运筹帷幄而争取来的美好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