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粟裕和林彪:中共军事战略家有几位?

 建怀v394hwyhnb 2022-09-27 发布于广东

1994年,中央军委确定了共和国军事家共有36位,这36位军事家的构成有三类: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1955年大授衔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我军高级将领。

此后,曾经担任我军高级将领的一批上将、中将,甚至在1955年因为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包括从事外交工作的),在逝世后官方的悼词和生平介绍,也被称之为军事家,如杨得志、杨成武、秦基伟、耿飚等人。

有的军事家,同时又被认定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的,如刘伯承。

并称为军事家和军事战略家的,非常罕见,因为战略家,或者是军事战略家,他必须胸怀大局、全局,不仅着眼于某一个战役,或者局部战役、战斗,而是必须拥有大视角、大格局,大战略眼光,能够全面预判和正确决策未来战争走向,制订正确战略方针、合理分配和使用己方所有的战略力量和资源,从而引导我方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主导权,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战略区统帅。

军事战略家,必须是军事家,而军事家未必是军事战略家。

符合军事战略家这样严苛条件的我军军事家屈指可数,我以为只有以下三个人。

文章图片1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

毛泽东。他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军事统帅。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开始,毛泽东就显露出军事战略家的才能,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央红军正确运用毛泽东的作战方略,最终取得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虽然被免去红军指挥权,但是朱德、周恩来等人沿用毛泽东的作战方针,获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干扰,红军作战失利,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从此中国革命获得生机。

从抗战爆发后,毛泽东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视角,从中日两国的国情、资源出发,敏锐分析战争的性质、走向、应对策略,撰写《论持久战》,提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策略,抗战最终的胜利准确印证了毛泽东的战略判断。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后来坐阵西柏坡,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决胜千里之外。

从指挥我军中原突围,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从容采纳粟裕华东野战军主力暂不过江,在徐州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建议,毛泽东充分展现了作为我军军事统帅的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他接连制订《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确保三大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不仅是军事统帅,他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判断力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指示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造成东北我军对蒋军关门打狗的战略局面,确保了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

淮海战役时,毛泽东审时度势,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通过政治攻势,瓦解敌军斗志,取得最优战争效果。平津战役时,为确保古都北京免遭战火,促成北平和平谈判。根据战争形势指示我军灵活采取“天津模式”“绥远模式”,并最终得以实现。

毛泽东作为我军战无不胜的军事统帅和军事战略家,已经得到世界公认,影响是深远的、世界范围的。包括远在美洲的古巴领袖切-格瓦拉,也包括当今的尼泊尔的共产党领袖普拉昌达等,都对毛泽东顶膜礼拜。

粟裕。他是我军战神,刘伯承在1949年就称赞:“粟裕是我军最优秀将领,中国的战略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

文章图片2

我军战神、第一大将粟裕

抗战时期,粟裕就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黄桥决战,我军惊险获胜,粟裕坐阵第一线指挥。刘少奇曾经评价:“新四军以第一师歼敌最多,战果最丰。”,而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就是粟裕。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司令员本来也是粟裕,在他再三谦让下,由张鼎丞任司令员),苏中“七战七捷”威震敌胆,毛泽东传令全军学习,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只有四万多人,歼灭包括李默庵部在内的蒋军七万多人。这时,粟裕初步彰显出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家才能。

之后,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实际负责战役指挥者,无役不从,迅速扭转了华东战局。

最能体现粟裕军事战略家远见卓识的是淮海战役的酝酿和逐步形成。

1948年5月5日,中央城南庄会议后,毛泽东致电华东野战军:“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开辟渡江道路,即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卞实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粟裕经过反复考虑,提出不同看法,请求暂不过江。理由是:敌后作战,10万大军后勤难以保障,调动敌军精锐部队南下的目的难以实现,选择在黄淮决战,我军优势更大。

4月18日,陈毅、粟裕一起赴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理由。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粟裕的汇报分析,同意暂不过江的方案。

粟裕酝酿已久的中原决战的战略构想(小淮海战役)越来越清晰。

1948年6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歼灭敌军9万多人。

小淮海战役的构想促成了淮海战役的实施,毛泽东亲自筹划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在陈毅前往中央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工作后,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军政主要负责人,指挥所部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在中原野战军围住黄维兵团而一时无法歼灭的情况下,粟裕从全局考虑,主动向总前委提出派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前往支援,最后由陈士榘担任对黄维兵团总攻的总指挥,指挥两个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两个野战军通力协助,一举歼灭杜聿明集团,取得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评价:“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84年2月5日,我军战神、第一大将粟裕逝世。

1984年2月13日,肖劲光大将在《人民日报》发表《悼念粟裕同志》的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继1949年刘伯承之后,第二位公开称赞粟裕是战略家的领导人。

1991年2月3日,开国中将、军事教育家郭化若在《人民日报》撰文《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粟裕》,指出:“粟裕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粟大将军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常青》,称赞“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2008年1月,《粟裕纪念文集》出版,中央军委副主席、粟裕当年的参谋长张震在序言中强调:“粟裕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我军重要领导人。”

林彪。中共党史、军史的地位还在粟裕之上的另外一位战神。

文章图片3

林彪元帅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林彪的官方评价并没有军事战略家的评价。但是1994年,林彪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尽管名列最后一位。

但实际上,论战功,林彪应该是中共军事家中的第一位(毛泽东是军事统帅除外)。

红军时期的林彪指挥各种战斗,由于规模不大,不能作为军事战略家的谋略体现。

抗战时期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规模也不大,但是伏击位置的选择、时机的考量,充分显示着指挥员的格局和胆略,毕竟,这是八路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在莫斯科疗伤期间,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曾经就苏军如何对付德军的一些战略战术,问计于林彪,林彪的回答和战场走势,印证了林彪具有优秀战略家的素养,这才有斯大林认为“一个林彪顶三个苏军师”的传说。尽管这个传说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

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林彪和彭真关于战局的判断和应对,很能显示林彪的军事战略家的大格局。

东北局书记彭真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对东北解放战争我军的战略判断、作战部署产生严重分歧,彭真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认识不足,也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一味与国民党军抢占大城市,而林彪始终不相信国民党缕缕放出的“和平空气”,立足于军事斗争,而且认真备战,对于彭真与蒋军争夺大城市的方针持反对意见,主张到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建立各级政权,保障后勤供应,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林彪的主张和意见与中央的“放开大路,占领两箱”策略不谋而合。

经过通盘考虑,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东北我军主帅易人,由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在四平之战中,林彪未得到毛泽东的许可,他根据战场局势,置中央军委毛泽东“将四平变马德里”的意见于不顾,“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迅速做出撤退决定,最大限度保存我军有生力量。毛泽东对林彪先斩后奏的行为并没有追究责任,事实上认可林彪的果敢处置。

这是一个优秀军事家、军事战略家的素质素养。

此后,林彪在农村剿匪反霸、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确保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后勤保障,我军逐渐站稳脚跟,稳定了原先已经恶化的东北局势。

之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站稳脚跟的东北我军很快进行反攻,“三三制”“围城打援”“一点两面”,林彪在战场的战略战术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我军越战越勇。

辽沈战役的胜利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辽沈战役后,逃往北平的杜聿明对傅作义说:“理论上,共产党将在半年内统一中国”,傅作义未置可否,赞同杜聿明的判断。

从白山黑水到湖南横扫白崇禧,再到解放和海南岛,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是我军各大野战军中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支劲旅。

林彪作为我军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战略家,已经在党史、军史得到公认。

近年来的战争回忆录、影视剧,也正面反映了林彪曾经对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贡献。

以上三位,毛泽东是一位以军事统帅身份出现的军事战略家,粟裕和林彪是以战区军事指挥员身份出现的军事战略家。

其他诸如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尽管也是我军优秀将领、公认的军事家,但是党史、军史的文字史料中,尚未发现“军事战略家”“战略家”的评价,他们的悼词、“百度百科”、官方纪念文章,也没有“军事战略家”“战略家”的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