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入尘烟》第十场——在建设新农村的拆迁洪流中,马有铁和贵英开始建“巢”了

 野有雅兰 2022-09-27 发布于山东
第十场
这一辑由七个镜头完成叙事
镜头一,在村民和马有铁的日常互动中,拆迁人员在一家农户前张贴“久未居住”标识。
“下一家子”的台词,意在告诉观众,马有铁借住的“窝”马上又要失去了。
村民:你咋跑着呢?
马有铁:怕驴压坏了
村民:驴就是给人干活的,怕驴压坏了,咋不让你家闲王(西北土话,指因残疾而清闲没用的贵英)下来?
农民因为把家里帮自己干活的驴或牛马等当做兄弟或亲人来体恤的场景,在农村每个村都会有几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农民性格,不是简单的一个“善良”就可以描绘出来的。在农村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中,家里的驴、牛或马等大牲畜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在三十年前,还是农民赖以出行的工具,更是他们烦恼寂寞时吐槽聊天的忠诚“老伙计”。
镜头二驶着驴车的马有铁和一瘸一拐的贵英,在荒凉的大西北原野开始用毛驴车拉土了。拉土是为了制作盖房子用的土坯
镜头三,马有铁和贵英的田园梦寄托之一——小鸡,终于孵出来了,在小鸡“唧唧”的烘托下,我们看到的是一副和谐温暖的田园画面,二人谈论着,向往着他们的美好未来……
镜头四,一个积水坑前,几只燕子伴随着欢快的啾啾声来回飞着,它们是在衔泥建巢。燕子,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形象在《隐入尘烟》里出现了很多次,在中国北方农村,燕子在农民心里是吉祥物般的存在。家里有燕子建巢的农户,大都人丁兴旺,生气勃勃。
马有铁看着燕子来来回回衔泥,低下头取水。马有铁很自然的把误入“铁筲(方言,农村通自来水以前,农民挑水用的铁水桶)”的蝌蚪放还水坑。
这是一个和谐的、美好的、温暖的、"宁静”的、本可以好好渲染的乡村诗意画面,也许导演意在表达影片叙事方式的客观性,所以很快的就结束了镜头。电影中这样的诗意画面有多处,影片都做了类似简化处理。
镜头里,马有铁因为心疼驴,自己提着水桶跟在驴车后面。
镜头五,和泥踩泥制作土坯。
镜头中,制作土坯的模具,小时候,我也曾见过。现在,即使在农村,这种东西也应该很少有人保存了吧。
镜头六,贵英来叫一直辛苦制作土坯的马有铁吃饭,并随手递上一杯热水。这时候,张永福儿子又来叫马有铁给张永福去输血了。贵英不同意。镜头下,部分村民们为了自己能拿到地租和工钱,赶来劝说了……
镜头七,再次输血。
贵英心疼马有铁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还一再给人输血。马有铁输血的镜头,电影里有三次。“输血”隐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婴孩在第四场简单说过。这种手法曾见于以九七年“香港金融危机”为背景的电影《荣归》。
农民是中国的地盘,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更是中国城市稳定发展的大后方。在中国的数次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亿万万淳朴木讷的埋头苦干的“农民用生命和鲜血一次次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新中国!”每当社会发展遇到瓶颈,正是这些像“驴”一样的底层劳动者在一次次向国家、社会及更高阶层输血!
近三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是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教育的产业化,导致农村人口渐渐往城市集中,资本对房地产的投机和泡沫更是掏空了刚刚富裕起来的、三代农民的腰包……
“战争年代,农民当兵牺牲,建国后,农民为了工业化,交公粮,提供各种副食和农产品,忍受剪刀差,城乡差别待遇。六七十年代,也是农民接受了几千万上山下手的知识青年,为国家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改开后,农民工背井离乡,四处打工,饱受屈辱。他们是负出最大,回报最少的最底层的民众。”——这是一位历经沧桑的爱国华侨的感慨。
婴孩的父母都是这样淳朴的农民。在老家居住的日子里,在夏日晚上,在自幼熟悉的一次次聆听邻居婶子大娘、叔叔伯伯的唠嗑中,婴孩曾有过无数个感慨。下边的《早片》小诗,就是因和这些还活着的暮年农民邻居在最后一次的彻夜谈话后有感而发——
早片

路灯
精疲力竭
燃着 生命余光
星星
默诵者佛号
收起 夜之帷帐

晨风
敲响锣鼓
挥舞着满天水袖
雄鸡
接力唱响
自强不息的篇章

太阳
抑抑威仪
启动 始于洪荒的
枢纽

“早安,太阳”
小鸟的一天
从赞歌开始
众神拿起画笔
思忖 一天的
起笔

自然之子
不断 调试角度
搜寻 最美语言
记录
中国的亿万农民,就像“路灯”,就像“星星”,就像“晨风”,就像“雄鸡”和“太阳”,他们一代又一代,默默守护着中华大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