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一对年迈的夫妻走进一家银行,把存折和一张纸递给工作人员,说:“帮我往这个账户上转300万元。”老人穿着破旧的迷彩服,身后还跟着三个强壮的男人,工作人员见状,立即报警!没想到,老人说清真相后,在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这300万元,是这对衣衫破旧的老夫妻的毕生积蓄,他们不是被挟持了,也不是被骗了,而是要把这些钱捐给家乡黑龙江木兰县的教育事业。 
谁也想不到,这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曾是部队里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个瘦小的老奶奶还是我国第一名女空降兵!
老奶奶名叫马旭,她老伴儿叫做颜学庸。马旭1933年出生于黑龙江木兰县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母亲经常给她讲花木兰、岳飞这些英雄的故事,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个参军报效祖国的种子。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马旭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医务兵。之后几年里,她跟着队伍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在后方救治、照顾伤员。1950年还前往朝鲜成为抗美援朝的一员。
在战场上,她认识了颜学庸,两人自此定情。战争结束后,她被授予“三等功勋章”,并被保送进第一军医大学。
几年后,马旭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武汉军区总医院,这份工作人人称羡,又稳定待遇又好。但马旭却推掉了这份工作!
她听说野战军医人手严重不足,前线士兵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于是她向上级请示,回自己的原部队,解放军15军45师,当一名野战军医。 
没过多久,15军被改编为空降兵军,上级让马旭在地面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
有一次,马旭望着训练当中的士兵,陷入了沉思。她心想,军医必须和战士们共进退,否则,战士们在跳伞过程中受伤,自己怎么能及时给他们治疗呢?
于是她找到师长,表示自己要和空降兵们一起接受训练。但马旭小时候营养不良,如今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到80斤,师长担心她撑不住高强度的训练,就没有同意。
然而,马旭已经下定决心,于是她找了块空地,挖了个一米深的小沙坑,再拿几张桌子凳子搭成一个跳台。士兵们训练时,她就在旁边偷偷观摩,把动作要点都记在脑子里,然后自己回去对照着练习。
士兵们练500次,她也练500次,做梦的时候都在做跳伞练习。半年后,她再从自己搭的跳台跳下,已经能平稳落地了。用她的原话说,就是“两只脚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地上”。
恰逢部队检验士兵训练成果,马旭提出自己也要参加,师长同意给她一次机会。于是,马旭站上了跳台,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比许多男兵都做得好!
大家纷纷鼓起掌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别看马旭个子小小,她的努力和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这之后,马旭正式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空降兵!
马旭为了学跳伞,牺牲的可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她深知空降兵对年纪和体力的要求,如果这期间怀孕生子,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完全。所以她和丈夫颜学庸商量后,做了绝育手术。 
直到1984年,她51岁时,共计跳伞140多次,还创下了三项记录:新中国首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跳伞年龄最大的女兵。
马旭不仅精通医术、跳伞,还会搞发明创造。她和丈夫颜学庸一起研究出了“充气护踝”和“双层供氧背心”,能够更好地保护空降兵的安全。这两项发明都获得了国家专利。
上世纪80年代,马旭和丈夫成为武汉军区的离休干部,她正式退休时,已经得到大校的军衔了。
已经到了享清福的年龄, 但马旭却依然没有闲下来。她和丈夫在家里开起了义诊,许多百姓都来找他们看病。
按理说,马旭两夫妻有退休工资,有研究收入,早就该住上小洋房,穿上名牌衣服了。但几十年来,他们从没乱花过一分钱。
房子是乡下平房,菜是自己家院子里种的,15块的胶鞋补了又补,30块的电饭煲用了十多年,衣服永远都是部队发的迷彩服。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各科各类的书籍。
马旭两夫妻为什么放着那么多钱不用、不享福?其实是因为马旭和颜学庸认为,自己的成就都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再加上没有孩子需要抚养,所以更应该拿一切来回报祖国。
马旭老奶奶知道自己家乡还是贫困县,于是她心中逐渐萌发了一个理想,就是让家乡的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让没钱读书的孩子们都有书可读!
她说:“我翻身不能忘本啊,我不能忘记家乡的兄弟姊妹们呐!我得报恩,我家乡送我参军了,不然我早死了,哪还能成为革命战士,成为有利于人民的人呢?”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幕。马旭夫妻联系上了黑龙江木兰县的教育局局长,要把自己毕生积蓄全部捐给木兰县的教育事业!捐了300万后,又取出了700万元的定期存款,共计1000万!
2018年,马旭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向马旭和颜学庸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