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桐斌提出“发汗材料”课题时,受众人嘲笑,结果,他成“两弹一星”元勋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上世纪50年代末,姚桐斌当着众多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研发火箭的“发汗材料”课题。大家听后,有的在摇头,有的在发笑,甚至有人说了4个字:胡子课题。意思是,就算胡子都白了,课题也很难研究出来一个结果。总之就是一句话,没人相信,姚桐斌能成功。

但是不管旁人如何嘲笑,姚桐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把“发汗材料”研究出来,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姚桐斌出生于1922年,当时正是国家动荡不堪的时候,因为战乱,姚桐斌一家不得不踏上了逃难的道路。虽然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是姚桐斌一直都热爱学习,即便是逃难,也不忘记读书。

越是时局动荡,姚桐斌就越觉得学习是重要的。在他看来,只有学到知识,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为了能够上学,他开始打工凑学费,终于在1945年读完了大学。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并且成功地考进了英国明翰大学的工业冶金系。从学校毕业之后,他又考进了伦敦帝国科技学院,进一步深造。

从帝国科技学院毕业的时候,姚桐斌已经30岁了,期间他进入了德国大学,成为了教授助理,后来又进入了德国的冶金厂实习。在德国的实习经历,让他掌握了更多的专业技术。一直到1957年,在外漂泊了10年后,姚桐斌迫不及待地重回祖国的怀抱。恰巧当时我国正在准备两弹的研究,姚桐斌作为专业人才,也被选入了科研的队伍中。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可以说十分简陋,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成熟的科研团队,有的只是无数热爱祖国的科学家的一腔热情。姚桐斌分到的设备,只有一台显微镜,他的团队成员,是12名大学生。没有器材,没有人手,但是姚桐斌的任务一点儿也不简单。上级的要求是:要在1960年底,研制出钎焊合金,确保问能掌握制造火箭的关键材料。



钎焊合金作为航天材料,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当时国内连一些纯度较高的金属,都无法生产出来,要制作航天材料,听起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然而姚桐斌却不这么认为,从小在动荡中长大的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没有苏联老大哥的帮助,没有过硬的技术,姚桐斌决定从头做起。

他明白,如果生产不出来材料,说什么都是空谈。虽然他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航天材料,但他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从头学起,逐渐了解了钎焊合金的特性。经过多次的实验之后,姚桐斌推断出了钎焊合金的成分。这也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材料,他们就可以生产钎焊合金了。但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姚桐斌在实验的时候发现,钎焊合金这种材料是不耐高温,而发射火箭时,温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临界点。火箭燃烧的时候,会有大批的零件被烧毁,这也是钎焊合金最明显的缺点。为了精益求精,姚桐斌提出了一种新的材料,他把这种材料取名为“发汗材料”,在他的构想中,这种材料可以给火箭降温的。



然而这种大胆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人们都觉得,姚桐斌所说的不切实际,这是一个“胡子课题”。面对他人的质疑,姚桐斌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带着团队默默地研究奋斗,最终打破了人们的质疑,发汗材料也被研制出来了。此后系统斌的团队,又发明了钛合金、新型不锈钢等新型材料,以及各种新工艺。

自从进入科研队伍后,他一共提出了800多个课题,大多数课题都被应用在了航天事业中,他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只可惜这么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在1968年,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直到1999年,姚桐斌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元勋奖章”,这枚小小的奖章,见证了他为祖国做出的伟大贡献。

2000年9月15日,姚桐斌铜像落成典礼在703所隆重举行,钱学森为此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从古以来,不乏埋头苦干做实事之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类,都掩不住他们的光耀。就像姚桐斌一样,拳拳报国赤子心,献身国防科研事业,永无悔。他值得被人记住,被人敬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