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2年,兄弟俩卖了一块石板,赚了1万8,得知是国宝后,俩人后悔:以患精神病为由索回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1982年,有对兄弟将祖传的“石板”,以1万8千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一家文物店。然而,得知是“国宝”后,他们找到店主:要么补差价,要么还给我们!索要无果后,二人又施一计:患有精神病,合同无效!

这吴氏兄弟,原本是石板的主人。几个月前,他们带着石板来到了文物商店,想把手里的石板卖出去。

两人原本打算做点小买卖,奈何手里没有本钱,就在兄弟二人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兄弟两人的父母,从家里的箱子里,翻出了一个石板,交到了两人的手中,并且对他们说:“你们拿着这块石板,去找个文物店卖了吧。”

起初,兄弟二人并不相信,可当他们听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后,两人决定去试一试。

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们坐着火车,来到了北京,特意找到了北京的一家文物店,把石板拿出来,想要让老板给石板估估价。

文物商店的老板叫秦公,在看到石板后,他的双眼放光,立马凑到了跟前,仔细地观察着石板上篆刻的书法。

石板上的书法十分精美,秦公虽然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字迹,但他隐隐觉得,这块石板一定价值不菲。

于是,他主动开口:“这块石板我愿意收下来,你们开一个价吧。”

兄弟二人一听,也是毫不犹豫地开出了高价,双方讨价还价,最后以18000元的价格成交,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已经是不小的数目了,甚至说是巨款,也并不为过。

所以,吴氏兄弟拿着钱,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秦公买下这块石板之后,又找来了不少专家进行鉴定,发现这块石板,是南宋王献之洛神赋刻石,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书法造诣并不比父亲差。

这块石板的价格是难以估量的,秦公在知道了石板的真实价值之后,也不敢私自留下,于是主动把石板捐给了北京博物馆,这件事也很快传开了。

结果,有一天,吴氏兄弟看报纸时,忽然从报纸上看到了卖掉的自家“石板”。再仔细一看,这才得知,这块石板是国宝级的文物。

顿时,兄弟二人后悔了,虽然他们不懂行,但他们知道,能够引起这么多人关注的石板,价值绝对不仅仅只有18000元。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亏了。

再加上二人做生意失败,当初卖石板换来的钱,基本已经被赔光了,于是他们决定重新回到北京,想要把石板要过来。

所以,当吴氏两兄弟又一次来到了北京文物商店后,他们气势汹汹地对老板说道:“要不把我们当初卖的石板还给我们!要不就把差价补给我们!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走了!”

秦公面对咄咄逼人的兄弟二人,也颇为头疼,补钱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石板早就交给北京博物馆了,他也没办法。更何况,当时本来就立有字据,这也是不存在欺骗行为。

所以,在好言相劝不成后,秦公也只能看着吴氏兄弟折腾了,毕竟,这真的是没办法。

看到秦公的状态后,兄弟俩也来气,于是,为了要回石板,他们把秦公和文物店告上了法庭,或许是为了能加大赢面,二人还想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假扮精神病患者。

因此,弟弟在法庭上表示,自己的哥哥有精神疾病,当初签订的合约是不能作数的。



为了确定吴氏兄弟是否有精神疾病,二人都去医院进行了检查,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又有点啼笑皆非:兄弟俩中,还真有人患病。

不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并不是哥哥,而是弟弟,这也说明两人是在撒谎,这场闹剧也就此结束了。而这个“王献之洛神赋刻石十三行”,仍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所有。

石板之所以价值高,是因为王献之存世的作品较少,这首《洛神赋》,又只剩下了13行,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南宋权臣贾似道,得到了书法作品。

随后,他请来了工匠,将这13行书法,刻在了一块碧石上,因此这块石板,也被后人誉为“碧玉版十三行”。


如今这块石板被收藏在了首都博物馆中展览,王献之的书法重现于世,对于书法爱好者们来说,能够亲眼看到王羲之的作品,这就是最幸运的事情。

不得不说,文物无价,家有藏宝,如果不是因为后人不知其珍贵,将其卖掉,那么,这稀世珍品,恐怕也无法面世。而且,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自己又签了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