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墟甲骨文探源

 ZGGDWWZS 2022-09-27 发布于山东

引子

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在所购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一种契刻符号,经内弟罗振玉辨认是3000多年前商王室遗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此,殷墟甲骨文名扬天下!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一,殷墟甲骨文属性

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王八担”、“殷契”,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用青铜刀锲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殷商时期占卜与记事,刻辞包括语言﹑历史﹑民族﹑天文﹑气象﹑农医﹑历史,地理﹑考古等。所刻文辞因记述占卜事项,故称卜辞。所以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

文章图片3

王国维在卜辞中发现有史记商王康丁、武乙、文丁字样,而胡厚宣又指出盘庚、小辛、小乙,学者们陆续找到了武丁至帝辛的各王祭祀卜辞,普遍认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之说确实可信。《史记‧项羽本纪》与秦章邯军交战所驻之“洹水南之殷墟”,及《括地志》所记“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

文章图片4

到目前为止,殷墟已陆续发掘出了宫殿、宗庙、王陵、贵族和平民墓葬、祭祀坑、作坊等遗址及用青铜、玉石、骨蚌等制作的礼器和生产、生活、作战用具等遗物,确认殷墟是商朝中期社会的国都。

文章图片5

村民和古董商私掘盗卖

但是,殷墟约15万片刻辞甲骨,绝大多数是残片。其中约 5万片为科学发掘所得,其余则为村民和古董商私自滥掘盗卖而流散。

文章图片6

早期收集殷墟甲骨的有王懿荣、刘鹗、王襄、孟定生等,尤以罗振玉用力最勤,所获最富。

文章图片7

自1903年起,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三井源右卫门、林泰辅,德国人维尔茨、卫礼贤等纷纷染指其事,又以加拿大人明义士所获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私人收藏的殷墟甲骨陆续为各研究部门、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征集收藏。

流散在外域的,现分藏在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所以导致私掘的甲骨,无出土记录,加以古董商为牟利而伪刻、仿刻、真假甲骨混杂在一起,给科学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甲骨文的科学发掘

而科学发掘与著录殷墟甲骨文,始自1929年。

文章图片8

由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进行。先后发掘15次,至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其中12次发掘获甲骨 3万片,现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批甲骨因是科学发掘所得,有详细的出土记录,且不乏完整的龟甲骨板(第13次发掘的YH127坑,就出土 300 整版刻辞龟甲),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章图片9

殷墟花园庄甲骨坑

1929年至1930年间,河南省博物馆也曾进行有组织的发掘,获甲骨3650片。

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和东京帝国大学考古教研室亦曾进行过 3次(1938、1940、1941)考古发掘。

建国后1950年,中国科学院开始科学发掘,设立了小屯工作站,相继在殷墟及其周围四盘磨、小屯、大司空村、苗圃北地和后岗出土了刻字甲骨。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卜骨卜甲共有7150片,其中有刻辞的5041片。

四,甲骨文专著举例

文章图片10

第一部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书是 1903 年刘鹗选拓石印的《铁云藏龟》。早期著录私人藏骨的有﹕

文章图片11

罗振玉《殷墟书契》(1912)、《殷虚书契后编》(1917)。

文章图片12

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1917)。

文章图片13

王襄《簠室殷契征文》(1925)等。

著录外国人藏骨的有﹕

文章图片14

明义士《殷虚卜辞》(1917)。

文章图片15

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1921)。

文章图片16

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甲骨卜辞七集》(1938),《金璋所藏甲骨卜辞》(1939)等。

文章图片1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科学发掘的殷墟甲骨,著录于《殷虚文字甲编》(1948)、《殷虚文字乙编》(1949、1956)。

文章图片18

河南省博物馆1929年~1930年发掘所著录《殷虚文字存真》(1931)、《甲骨文录》(1937)。

文章图片19

抗日战争期间及胜利后所获殷墟甲骨,经胡厚宣大力搜寻,汇编成《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甲骨续存》(1955)。

50年代以来,流散海外的殷墟甲骨陆续发表有﹕

文章图片20

饶宗颐《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海外甲骨录遗》(1959)。

文章图片21

贝冢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

文章图片22

松丸道雄《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1959)。

许进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1972),《殷虚卜辞後编》(1972)。

文章图片23

周鸿祥《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

文章图片24

许进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

文章图片25

雷焕章《法国所藏甲骨录》(1985)。

文章图片26

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1985)等。

文章图片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南地发掘的甲骨,编成《小屯南地甲骨》(1980、1983)。

文章图片28

1956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 总编汇集《甲骨文合集》(13册)。

文章图片29

1988年吉林大学姚孝遂等编纂出版了《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对《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的甲骨文资料做了摹文和释文。

五,殷墟甲骨文制作及使用方法

文章图片30

殷代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腹甲(少量为龟背甲)和牛胛骨,卜用甲骨均需经过整治,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1

整治时先将龟腹、背甲锯开,去掉腹甲外沿,背甲则从中剖开,锯去首尾两端,呈鞋底形。削锯后去掉鳞片,将正反两面打磨平整。肩胛骨则要先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的臼角并削平骨脊,最後将正反面打磨光滑。占卜前在甲骨背面(少数牛胛的正面)施以钻凿,凿窠为长槽状或枣核状,每个凿窠内侧钻一圆钻窠。

文章图片32

占卜时,用燃炽的木枝烧炙凿钻处,在甲骨的正面即出现“卜”字形裂纹。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占卜即视此卜纹判断吉凶。占卜后,将所卜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叙辞又称前辞,记述占卜的干支日期、贞人名﹔命辞又称问辞,记述所卜问的事项﹔占辞记述商王视兆后对卜问事项所做的吉凶判断或推测﹔验辞记述卜后事情是否应验。

文章图片33

如:殷王对天神地祇先公先王先妣的繁缛的祭祀、对内对外征战、对所属领地的聚敛和各地的贡纳以及田猎巡行、劝农耕作、天象气候、生老病死等。以上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构成甲骨卜辞的整体。不过并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辞都能够具备这六个部分,更多的实例是比较简化的。

下面以《殷墟文字乙编》7126 腹甲为例,按上述试加分析:

文章图片34

正面左右对贞,右侧七兆,兆辞为“〔 一〕,二、小告,三,四、不许黾,五,六、二告,七”。左侧六兆,兆辞为“〔 一〕,二,三,四,五,六、不许黾”。

与右侧兆关联的是从正面问的卜辞,与左侧兆关联的是从反面问的卜辞。一正一反对问,是这一时期卜辞的常例。此版一对卜辞是:

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

“戊戌”,是纪日的干支,“戊戌卜”即在戊戌这一天占卜。“永”,执行占卜的卜人名。“贞”,意思是“问”。“戊戌卜永贞”,是前辞。反问则从简略,只用一个“贞”字。

“今日其夕风”,是贞辞,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风么?反问“今日不夕风”,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风么?两问一正一反。这一版没有占辞和验辞。

六,殷墟甲骨文分期

文章图片35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习俗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文章图片36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从盘庚在现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灭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变化,需要分期。1933年,董作宾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

①、雄伟期

文章图片37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②、谨饬期

文章图片38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③、颓靡期

文章图片39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④、劲峭期

文章图片40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⑤、严整期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文章图片43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七,对五期分法的一些质疑

五期分法以当时考古成果为依据,所以为学术界接受,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44

但董氏的分期在现在看起来有一些缺点,近些年有学者主张以考古学原则的分组法来代替。比如199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发现一批丰厚的甲骨材料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属于“非王卜辞”,占卜主体是“子”,而非“王”。

文章图片45

此观点学者已达成共识,认为是子系商王族辈,但具体指哪一贵族人物,则有孝己、子、子敖等多种意见。关于非王卜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由伊藤道治、李学勤等学者提出,但由于非王卜辞较少,一直有学者对其存在表示怀疑。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确认了非王卜辞的存在。同时,也为解决王与非王卜辞之间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契机。

八,周原甲骨文的异军突起

1940年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题目叫作《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

文章图片46

他根据古书的一些记载,推想在陕西可能发现周代的有字甲骨。这本刊物流传不广,何氏的意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50年代,果然发现了西周甲骨文,何氏的预言竟得到实现。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有字的西周甲骨

1954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有字的西周甲骨。到现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后在四个地方出土过,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县(今昌平区)的白浮,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的沣镐遗址和扶风、岐山两县间的周原遗址。

文章图片49

1985年发现长安斗门甲骨文,刻在骨制品和兽牙兽骨之上,碳十四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14~2514年,说明斗门甲骨文早于殷商甲骨文,文字与殷周相似,可以大概率确定太平遗址为周朝早期都城遗址!

周原所出数量最多,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文章图片50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样的特点,如胛骨上多作圆钻,龟甲上的凿孔是方形的。《周礼·卜师》说周的卜甲有“方兆”,正是指这种方形的凿孔而言。在陕西、河南等地还出过一些没刻字的西周卜甲,上面的凿孔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个时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属于周文王时,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时候。事实上,在周原发现的几片文王时卜甲,虽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区别,卜辞的文例却是相近的。

举凤雏出土的一片为例:

文章图片53

这条辞中的“王”指商王大甲,“周方伯”即西伯侯周文王。卜辞是西伯祭祀大甲,用黍稷之类奉献,能够得到福祐,所用词语和殷墟最晚的卜辞是很近似的。由此可见,商周甲骨在卜法上虽非同一系统,彼此仍有影响。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数字,数字以六个成为一组,如长安张家坡的一块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类似数字在青铜器、陶器等上面也出现过,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西周甲骨文是新发现,有些问题现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

九,二里岗出现牛肋骨卜辞

1953年,考古专家在二里岗出土了两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轰动!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4

上面刻有十个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浅,被认为是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卜辞。陈梦家认为是“又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属于“习刻'。时代可能属于安阳殷墟时期。

文章图片55

最近国博馆李维明教授又发现一个新字“乇”,认为是亳字!因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因此判断“又乇土”就是“又亳土”;东周时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一度用作地名,因此“乇”是“亳”的商朝早期写法。

十,商周甲骨文的四大疑问

文章图片56

一,殷墟甲骨文忽然出现在殷墟,已经十分成熟,但为什么没有发现中早期形态?

二,为什么殷墟除了妇好墓及甲骨坑,其他商墓均已破坏且没有发现甲骨文残片?

三,周原甲骨文和二里岗牛肋骨卜辞与殷墟甲骨文是什么关系?

四,为什么三星堆3200年属于殷墟一二期却没有甲骨文出现?

文章图片57

首先,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以民间王懿荣和刘锷为代表,使甲骨文扬名海内外…但是甲骨文的官方正式挖掘,却是1929年以后的事情…所以之前在国际上流通的甲骨文,鱼龙混杂,真伪难辩…极有可能造成专家的误判误读!

文章图片58

一部分专家(包括王国维先生)对甲骨文解读出现了偏差:过度迷信许慎的《说文解字》,不清楚《说文》距殷商时代已过去1000多年…字形字义早已发生改变,尤其被商代金文(铭文)和周代鼎文(大篆)改变,导致甲骨文本意到汉代小篆已经大相径庭,如果冒然用汉字去解释甲骨文将十分危险…以至出现“大禹是条虫”的荒唐认识!

文章图片59

同时,也因为一部分专家,放弃了华夏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法,转而依赖所谓的C14测年法,忽略了±50年以上的时间误差,极容易导致排序混乱。试想,一个50年,就是一个王朝过去了,不可怕吗?尤其1923年,历史学者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此言一出,震惊天下!

文章图片60

当然,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商代,只不过尚无出土文字证明夏朝的存在…以至今天仍不被西方学者所接受和肯定,国际上仅认可中华3300年史,中国的史记上古历史遭受了系统性批判…三皇五帝成了“层垒说”…

文章图片61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核心一条,即是没有遵守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并严格执行史料和文物相统一的原则。从文字解读上讲,就是没有放弃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标准!重新启用商代铭文和图腾对比的考古标准,即“以字形对物形”“以物象推字象”方法!树立科学断代法:“史料+文物+铭文+图腾”四证法!

文章图片62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汉代文字与甲骨文字产生年代各不相同。

甲骨文及商代铭文距今3000多年,距汉代近1000多年,尤其是经过商汤灭夏,周人灭商和秦灭六国的王权更迭,已使甲骨文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貌似一样的甲骨文字与汉字,很可能字义完全不一样!所谓“五毒俱全(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貌合神离!所以必须注意会意变化问题 !

文章图片63

第二,汉代文字与甲骨文字会意标准各不相同。

如果用许慎观点解读甲骨文,一定会陷入文字陷阱之中!就象郭沫若错解妇好铭文一样,铭文女明明是面具母(戴胜王母),偏偏会意成汉字女了!还会“拉郎配',把多个单字硬组合成一字来解,比如女加帚等于婦,女加子等于好,女加己等于妃!这是最忌讳的事情!

因为汉代文字与甲骨文字意象标准不同。每个商代铭文都是专属象形文字,每个单字都有特定的象形含义,千万不能搞“组合”,须知女和帚变成婦,已过千年!这中间的会意多有历史变化背景!所以象形文字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单解,绝不能组合来解!既使组合在一起的甲骨文字,也要拆分单解,先了解单字意思后再会意组合之义。

文章图片64

第三,汉代及先秦史料与甲骨卜辞各有不同。

要十分小心史记/竹书及山海经的有关上古记载内容,如果没有考古实物及铭文加以佐证,千万别相信,更别传播。尤其是判断夏商周历史关系时,只能从殷墟妇好墓和三星堆文物中找标准,仅此而已,没有特例!既要相信C14,也别忘了±50年的误差,应需图腾及铭文来辅证!否则时间排序和文字讹传会象病毒一样泛滥成灾,混淆一切事物 !试想,一个50年就一个王朝过去了,不可怕吗?

文章图片65

第四,汉代文字与甲骨文字的考古标准各有不同。

为什么三星堆/二里头挖到今天没见到一片甲骨文或铭文?因为夏代没有文字嘛!只有氏族图腾!所谓“墓找墓,铭找铭,物找物,图腾找图腾',用自家钥匙去开自家锁!说得更明白一点即是:

“用图腾找夏代文物,用铭文找商代文物,用夏商文物来找夏商历史!”

把史物铭图四方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彼此互证,形义统一,构建完整准确,逻辑自洽的证据链体系!核心公式是:“史物铭图四证法=史料+文物+铭文+图腾”!

十一,殷墟妇好墓断代争议

文章图片66

1976年,郭沫若先生鉴定妇好墓是商代22王武丁的贵妃墓(公元前1250年)…

然而50年后,二里头和三星堆事件彻底冲垮了郭老妇好贵妃的判断结论…因为二里头三星堆挖不出甲骨文和铭文无法断代,而殷墟甲骨文及妇好墓又被郭老鉴定为商代晚期遗址(公元前1250年),不仅商汤接不上(公元前1600年),连盘庚迁殷也接不上(公元前1300年),更别说二里头(公元前1800年)了。几乎成了“两头空空”的断代遗址,满墓的铭文礼器,及甲骨卜辞都成了“摆设”,甚至成了所谓的“女人贵妃/次妃用品”…

所以目前遭到了广大网友(包括我)的强烈质疑!原因大致如下九条:

文章图片67

一,为什么一个22代商王贵妃,可以与丈夫分葬,单独埋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妇妌/妇辛不随葬宫殿区?难道商王和元妃级别不如贵妃尊贵?难道妇好有什么特殊身份?

二,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22代商王贵妃?连怀孕几次,得病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三,为什么妇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兴名将,却在《史记殷本纪》中无一字记录?甚至先秦诸史及野史《竹书纪年》也无记载?

四,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冥嫁”是母系社会风俗吗?在等级森严的商晚社会允许乱伦存在吗?尤其商王武丁就有60多个妃子情况,是母系还是父系社会?

五,甲骨卜辞作者是怎么知道妇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吗?

六,妇好一生怀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怀胎一次计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况她还要同时领兵打仗,有时间连续怀孕二十多次吗?何况她死时才三十多岁,时间和身体岂能允许…

七,为什么妇好墓址上面会有享堂?而墓中却没有发现妇好尸骸?连棺椁也没有?殉葬者却尸骸完整?

八,为什么殷墟王陵区遭劫,而妇好墓却完好如初?妇好贵妃究竟是什么身份,会引来后人如此“长年累月”“兴师动众”祭祀?

九,《说文解字》距商代起码有1000多年历史,历经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秦灭六国及金文→鼎文→篆文等变化,汉字能否正确解释甲骨文?

文章图片68

尤其许慎一没有见过殷墟甲骨文原字(还埋在殷墟里),二没读过《古本竹书纪年》原简(还埋在魏襄王墓中),三没见过三星堆文物(此遗址近100年才出土),四看不懂《山海经》(连司马迁都评为“不敢言之也”)…能正确解释甲骨文吗?

文章图片69

更加荒唐的是,妇好既然是十分出色的伐方平羌名将,又十分擅长祭祀,为武丁中兴立下赫赫战功,本应彪炳史册,可是为什么《史记》却无一字记载?甚至连先秦诸史和《竹书纪年》也集体缄默?

文章图片70

如果是因为司马迁不了解先秦诸史细节,那么《史记殷本纪》,对武丁中兴及商代各王世系了如指掌,描写甚微…甚至对辅宰傅说和甘盘都不吝笔墨…可为什么对大名鼎鼎的武丁贵妃却一字不提?是何用意?

文章图片71

如果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造成了史料缺失和断绝,那么躲过此劫的《古本竹书纪年》(汲冢竹书)同样对此一字不提,不知又是何意?

至于妇好死后“冥嫁”先帝的“乱伦”行为,及与丈夫武丁分离独葬殷墟宫殿区,且入葬规制反超武丁本人,而且祭祀时间长达数百年,祭品甚多,甚至出现“先王祭后王”的“穿越”礼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

文章图片72

至于墓上有享堂“母辛宗”,为什么不是“妇好宗”呢?而且墓中并无妇好棺椁及尸骸,为什么?…

文章图片73

尤其郁闷的是,这些疑问至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位权威专家出来解答!甚至近日“中国考古大会(殷墟专场)”,郑振香弟子唐际根教授,仍然以“武丁贵妃”身份谈论妇好,岂不是咄咄怪事?

以至于当三星堆一件件奇形怪状的青铜文物,忽然从天而降之时,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竟然没有一位专家出来解释为什么会如此!仿佛一夜之间,连专家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难怪海外人士只认可华夏3300年史,原来是专家们自己认识问题,自作自受!而且自欺欺人也…

文章图片74

仅仅因为三星堆二里头没有挖掘出甲骨文或铭文!仅仅因为《史记》没有相应记载!仅仅因为甲骨文中没有夏字!仅仅因为我们依据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和妇好墓无法作出正确解读!仅仅因为C14断代方法有上百年的误差…所以寄以厚望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表”,竟然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抄袭史记和竹书,玩起“夜察天相”的算命鬼把戏,根本没有铭文和考古文物支持…难道不荒唐可悲吗?

文章图片75

试问各位专家:

为什么二里头断代3800年,三星堆断代3200年,都没有甲骨文?为什么史记没有相应记载?甲骨文为什么只有殷商记录而没有夏记录?殷墟甲骨文模式一定是夏墟模式吗?甲骨文为什么“忽然”出现在殷墟?妇好墓规模巨大,铭文众多,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殷墟断代和夏代纪年参考?而郭沫若对妇好墓的鉴定是否存在错误?一个女人文武双全,伐方平羌,又擅长祭祀,却没有记载,这可信吗?

文章图片76

比如,…尤其妇好铭文的行文顺序是“帚子女/帚女子”,并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及子是分开的,说明是三个不同的字!

郭老依据《说文解字》“拉郎配”硬套成婦和好 !铭文女不一定是汉字女!许慎说是女人,母之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后,发现“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的面具人形象,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7

“母”铭文应是龙虎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双乳,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8

《山海经》载“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说明西王母就是戴胜面具人!史记叫颛顼或帝喾,三星堆就是指青铜龙虎面具也。

而根据网友提供的铭文解读公式:“国号+王号+氏族”来分析,“帚”铭文应是国号图腾,女是王号名称,子是氏族姓氏一类,有网友说帚是帝喾和虞舜简写,有一定道理,但我从帚外形分析,更象三星堆青铜树,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9

根据观察,龙枝应代表颛顼龙姒氏族,鸟头代表少昊玄鸟氏族,《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说明“帚″应是汤谷扶木,代表少昊和颛顼两族轮流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禅让制,此木俗称华表。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0

另外,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天经地义的儿子”→“子”铭文形态,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1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文章图片82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只有一只玄鸟为代表,为什么?是不是玄鸟就是子呢?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但当前此青铜树尚缺顶端一乌,而我在三星堆文物中发现一戴胜金乌,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3

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胜金乌,两者头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很相似?是不是一个含义?也就是说,九鸟代表司徒“女”,顶端为值日金乌启王“子”。妇好铭文之“子”不代表儿子,而是代表“金乌”形象,即太阳玄鸟图腾,经称“日鸟/四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4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有葛国,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金沙遗址出土“使四鸟'金箔,进一步说明三星堆人即是“崇鸟崇日”的玄鸟后裔殷人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5

当然,如果在陶器上出现单独的鸟纹,其实并不少见。毕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来自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而庙底沟文化中飞鸟纹一直是其主要母题。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6

但是,大汶口的鸟纹却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阳、山峰一起出现,这就让人难免浮想联翩!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7

而此纹“太阳+鸟+山”结构,竟然和甲骨文“岳”字“撞脸”了,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8

说明神秘莫测的甲骨文“高祖岳”,即大汶口文化与庙底沟文化交叉的下七垣文化,即岳石文化的玄鸟氏少昊也!

文章图片89

而“金乌负日”图说源流于大汶口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该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90

所以结合《史记》“少昊孺颛顼”及“契长佐禹治水”史实分析,妇好铭文应是夷夏结盟的契约符号→颛顼太阳+少昊玄鸟=夏启符号!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91

妇好公式:

颛顼太阳(庙底沟文化)+少昊玄鸟(大汶口文化)=夏启(先商下七垣文化)。

文章图片92

有网友感慨说,“一个“子”字的追本遡源让人仿佛在无奈的密室门前找到了一把钥匙,所有的疑问都有了解决的方向。”

而郭老的问题不仅依《说文》认为铭文女是女人,而且还认为甲骨卜辞“妇好冥”是妇好分娩,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93

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当然,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而且“日”推为太阳图腾象征!是大汶口文化象征,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94

而甲骨卜辞“三抱二示”即“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之汤祭礼!并且妇好墓出土于殷墟宗庙区也符合汤祭环境。尤其是甲骨文专家把“冥”解读成帝喾6世孙及契5世之孙,出现帝喾和自己的6世孙一起受祭情况,可能吗?

文章图片95

而妇好鼎是三足/平底/圆口型,属于周鼎风格,证明殷墟忽然出现的妇好卜辞并不是殷甲卜辞,而是周人卜辞。根据太平斗门甲骨对比并结合史记分析,应是由周武王伐纣时带入殷墟的。

文章图片96

而妇好铭文解读即商契夏启周弃,代表启王权,铭文“女”因被商汤灭夏之后改造成商王嬴姓,之后又被周人改造成周王姬姓…之后演变成赫赫有名的上古八大姓…而战国之后又成为了诸子百家姓,最后到达许慎时,彻底成了“女性”…

自此以后,所有汉人都把代表夏启王权的铭文“女”(西王母),天经地义当成了女人!导致千百年间把《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夏启王)”当成了女巫!以致近代郭沫若先生把妇好解读成女人贵妃,网友翁卫和解读成契母简狄…彻底混淆了夏商周氏族王权的脉络…这是王权更迭所致!

当然,很多网友并不理解我用“史物铭图四证法”判断上古史,说“孤证不立”…于是我又开始解读二里头和三星堆问题…

十二,二里头断代争议问题

目前,普遍认二里头为晚夏都城斟鄩。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考古证明西羌是三星堆,冀自秦汉以来多以河北为界,那么冀若是翼之讹,则属晋南豫西古翼州之间…包括斟鄩二里头!而铭文“冀祖辛禹(亚蒙)”,说明夏商一体,辛禹同冀!小臣缶鼎铭文,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97

文章图片98

而西周遂公盨出土,铭文出现“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字样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文章图片99

当然,全国各地虽然拥有多处大禹地望,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遗址)和青海(剌家遗址)及晋南襄汾(陶寺遗址)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呼声最高…但是,一旦要求确凿大禹骨骸及文物和铭文之后,就尚无一家符合条件了…

文章图片100

因为文字问题,二里头遗址申请夏都问题“曝雷”了…而许宏王巍等教授虽然力挺二里头“极似是夏”,但也因没有文字证据而搁浅…导致国家文物局对二里头夏都提法提出反对意见。

文章图片101

当然,支持二里头为夏都的文献证据也十分丰富: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史记》对夏代各王,包括禹启建国,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共17代王,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文章图片102

然而,在史料中热热闹闹的夏代历史,在考古成果上却冷冷清清,一无所获!尤其是夏字在甲骨卜辞毫无踪影…无法确凿二里头是哪位夏王的都城,十分怪异…

尤其二里头夏都拥护者绞尽脑汁提出什么石刻纹,骨刻文,陶纹,结绳纹,蝌蚪纹,云纹,饕餮纹等等,甚至搞出“记号笔”乌龙案来…简直把徐旭生教授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文章图片103

其实,二里头专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家的青铜鼎上面,早已“刻”满了铭文,而且一摆三千多年,只是没人发现而矣…

文章图片104

换个角度看二里头没有文字这件事,反而证明夏墟不是殷墟,否则遍地甲骨文,还是夏吗?事实上,用金鼎文反观二里头,问题就圆满解决了!俗话讲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拿出二里头最有代表性的青铜鼎来对比金鼎文字,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不信请看,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05

各位老师请仔细观察青铜鼎外形,是不是金文“其”?鼎上的纹饰是不是甲骨文“网”字呢?如果再仔细划分网纹的各个组成部分,还能得到“毋/母,田/甲,义/爻”等等引申字样,从文字构成的笔划“横竖撇捺折'来说,已经完全具备了文字特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二里头不是没有文字,只是针对殷墟甲骨文来说,夏墟文字更象图画纹饰!甚至“一纹多字,多字一纹!”此网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甲骨文诸多文字之母,甚至可以任意变形,一母生百字,可以一网打尽甲骨文!

目前此网纹在二里头和西周青铜器中十分常见,而唯独商鼎没有,为什么?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06

那么请反思:

“网纹符号”铸刻在生产力并不发达,而且青铜如此珍贵的鼎上是什么象征呢?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某种王权象征?或是比较高级的氏族图腾符号?…

那么根据考古陶寺,二里头,石峁,龙虎墓中龙纹图饰外形分析,应该是鱼纹,蛇纹,网纹一类…结合考史分析,应是大禹龙姒图腾一类…于是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指向龙兴之君大禹!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07

当然“网纹符号”有网友说是渔网,有说是簸箕…但是没有文物证明,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当我用图腾对比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网纹符号”就是二里头绿松石龙和陶寺遗址盘龙纹及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象形符号!代表夏帝颛顼之权力!即史称“少昊孺颛顼”“鲧生禹”之龙姒。二里岗牛肋骨卜辞和殷墟甲骨文叫“又巳”,“又乙”或“抱乙”。《禹王碑》称“率姒”!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08

文章图片109

文章图片110

如果从象形文字的角度看此铭文,大概就是:手捧网,引申为继承网义。而网为龙形,故捧网即抱龙之义,如果我如上的推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此种铭文的主人就呼之欲出了,用史记夏本纪的原话:“鲧生禹,禹复生启。”原来就是禹的铭文,对不对呢?周鼎铭文禹字抱虫结构正是抱龙义!那么二里头网鼎就可以改名“其鼎”或“禹鼎”了,对不对呢?

如果如上推论都没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禹的王城居住地呢?

文章图片111

而与此同时,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也发现疑似“禹式抱龙人”,此墓主人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项戴蚌壳项链,此入殓规格符合“抱龙(司龙/司空)”入葬礼,应是史传的大名鼎鼎“禹贡”真迹及禹王碑“圣浮图”入葬法!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12

对主人进行C14骨骸检测,年龄为35~40岁之间。结合史记大禹治水及禹王碑史料分析,禹因积劳成疾,《禹王碑》称“㾟昶泉去,裹圣浮图,葬稽堂祈祥”(竹书纪年载禹猝45岁)。

文章图片113

同时对比绿松石龙形器,酷似阳历夏至日(6月22日)的青龙星相图,与墓中出土的春牛铜牌及秋蝉铜牌和冬蛾铜牌,组成伏羲三皇牌,即夏禹令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14

并根据以绿松石龙为线索进行图腾追踪,在陶寺遗址发现盘龙图纹,会意为鲧图腾,并经过图腾对比,确认陶寺和盘龙城是禹父鲧城平阳,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15

在濮阳西水坡也找到了龙虎颛顼帝丘。蚌壳龙虎即是鲧鱼之父颛顼图腾,即左传“颛顼居濮″史实,证明“鲧生禹,禹复生启”就是华夏氏族的龙虎文化起源…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16

文章图片117

十三,二里岗断代争议问题

1951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118

包含了郑州商城遗址、洛阳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小双桥遗址(郑州西北远郊约20公里处)、湖北盘龙城遗址,其中二里岗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面积约300万平米,距今3620年左右。从绝对年代上看,二里岗最早,其次是郑州商城,及小双桥遗址,最后是安阳殷墟。

文章图片119

郑州商城遗址内发现20多处宫殿基址,与《考古工记》载的“内有九室,九宾居之;外有九室,九师朝焉”极为相似。与此同时,在郑州商朝遗址的上层,有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战国陶文中有“亳”、“亳丘”(即亳墟)字样。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20

《左传》记载,襄公十一年,鲁国联合晋国等十多个诸侯国讨伐郑国,最终“同盟于亳城北”…1953年,考古专家在二里岗出土了两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轰动!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21

上面有刻有十个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浅,被认为是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卜辞。陈梦家认为是“又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属于“习刻'。时代可能属于安阳殷墟时期。

文章图片122

最近国博馆李维明教授又发现一个新字“乇”,认为是亳字!因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因此判断“又乇土”就是“又亳土”;东周时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一度用作地名,因此“乇”是“亳”的商朝早期写法。同时,结合郑州二里岗规模庞大的城池及高规格的宫殿群…认为是商汤西亳都,即商朝前期十位君王定都于此。

文章图片123

二里岗青铜器

根据史记载,“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商汤灭夏之后,首先在亳都建立了商朝。从商汤至仲丁,商朝十位君王都立都于亳,但在仲丁时期,被迫自亳西迁至隞地,仲丁之子河亶甲又迁都相地,商朝进入“九世之乱”,不停的迁都,直到盘庚迁殷(河南安阳)才最终稳定了长达270多年。而亳都所在何地,古今学者众说纷纭。

文章图片124

①南朝宋时裴骃的《史记·集解》说“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

文章图片125

②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说“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文章图片126

③东汉班固《汉书》中说“偃师,尸乡,殷汤所都”;

文章图片127

④东汉杜笃《论都赋》中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

文章图片128

⑤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

文章图片129

文章图片130

商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传说“五帝”之一,帝喾和商先公先王多在商丘一带活动;也是商汤都亳所在地,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两汉时期梁国的都城和南宋王朝第一个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商丘为中心的儒、道、墨等元典文化和以商丘为中心的“中国圣人文化圈”…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华5000年文明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北亳

文章图片131

文章图片132

商丘以北二十五公里处,梁园区蒙墙寺一带为北亳。相传为汤始居之地。

南亳

文章图片133

商丘以南二十二公里处的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为南亳。雄踞睢水之滨,东望芒砀山,北濒孟潴泽,襟喉关陕,控扼淮海,堪称一代名都。

文章图片134

商丘古城南约25公里的睢阳区坞墙镇北的一个村,建起了一座18米高的高台,比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阏伯台还要高7米多。这个村现在叫南亳村,这座台就是汤王台,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建都南亳之地。或虞城县谷熟镇一带。

西亳

文章图片135

商丘以西大约280公里处的偃师商城为西亳。除偃师原为西方之夏都所在地外,南亳和北亳与商丘为一地。王国维在《说商》一文中引杜预《春秋释地》说:“宋、商、商丘三名一地。”认为“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因为,若将宋、商、商丘视为一座都城,则亳在其附近;若将宋、商、商丘视为一区域,则亳在其中。

总之,亳地离不开原古商国的范围。王国维持汤都北亳说。皇甫谧、董作宾等持汤都南亳说,不管哪个亳,都属于商丘之亳。至于商汤灭夏后西迁都城,在先秦文献均无记载其西迁西亳。

文章图片136

不过问题也来了…如果二里岗是商汤西亳都,依据“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分析,二里岗应该是汤先王契城才对…如果“乇”字通宅/亳,那么“乇”既可能是亳,也可能是宅。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37

根据《国语汤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分析,此“乇土”更符合“宅殷土”之义!而“宅殷土”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祖契之地!所以二里岗应是商契亳(宅)城…

那么,卜辞中有没有契字呢?有网友说:卜辞没有契很奇怪吗?陈梦家说是“习刻”,漏掉了也说得过去…但问题是,如果甲骨文是有关“在祀与戎”级别要求极高的卜辞…那么“习刻”就不成立了…试问,有哪家医院会选用“实习生”去当主治医生?并使用昂贵进口药?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相比于成熟严谨的晚期殷墟甲骨文,此卜辞是刻制粗浅简陋的早期甲骨文罢了…

文章图片138

而且王国维,陈梦家,李维明,郭沫若等大家,仅仅依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一定就准吗?也不好说!且不说三星堆二里头尚无甲骨文,既便一个殷墟妇好墓就被一个铭文女字给篡改乱了,何况其它?

当然,如果从图腾对比铭文角度分析,二里岗甲骨卜辞中,其实也是有“契”字的…只不过是契之名号“启”罢了,即“禹生启”的文字证据,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39

前文已交待,二里头是大禹墓巳乡(偃师→尸乡),甲骨文“又”字为手形,考古证据为殷墟亚长墓手杖;“乙”为龙形,通巳/姒,考古证据为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绿松石龙形器”;“其”为鼎形,考古证据为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40

所以“又乙”为“抱龙″义,鼎文即禹;“又其”为“抱鼎”义,篆文即启。证明二里岗与二里头形成“禹生启”遗址。殷墟妇好墓同时发现禹启铭文,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41

佐证“契至汤八迁”,出现西亳二里岗(郑州商城),北亳殷墟(景亳),南亳鹿邑(古宋归德城),也就顺理成章了…时间为公元前1630~1300年的300多年时间。

十四,商汤问题及张光直“商丘计划”

但是问题又来了!根据《史记》记载,商汤本是黄帝第17代孙,商契第14代孙,周武王姬发为黄帝第19代,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42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断代: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500多年,经17代共30王…

同时根据近代王国维/陈梦家等大师对甲骨卜辞考证结论来说,史记商汤17代30商王是客观存在的(稍有误差)。

那么史记商汤和武王姬发仅仅相差两代,可能吗?如果按一代时间50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顶多100年,能容下17代30王500多年吗?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43

除非,商汤升至商契伯益丹朱一辈,17代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的夏桀呢?

如果王国维陈梦等人对商汤建商时间断代来说是准确的,史记17代商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商汤的13先王存不存在?

也就是说,商汤从时间和排辈上看,只有上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才能满足17代30商王时间表!那么,先商13王就有可能子虚乌有!但《史记殷本纪》记载得十分清楚,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44

汤13先王的墓地呢?1986年,考古学家张光直组建中美联合考古队,启动“商丘计划”,以期在商丘地区挖出先商遗址…然而20多年过去了,至今仅仅发现古宋城址和岳石文化层,并没有发现13先王墓,为什么?

十四,洹北商城“横空出世”

当然,1998年春,唐际根老师吸取了张光直“商丘计划”失败教训,果断把先商遗址转向豫北冀南…结果在紧邻殷墟的洹北花园庄、韩王度、屈王度附近历经8个月调查,发现了一座面积达4.7平方公里的都城遗址,并将它命名为“洹北商城”。

文章图片145

洹北商城的发现,解决了武丁以前盘庚、小辛、小乙迁往地点的疑问。洹北商城的始建年代应在中商二期,其中有部分建筑基址始建于中商三期,“盘庚迁殷”即迁到洹北商城。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洹北商城使用年限不会太长,由于盘庚、小辛、小乙三帝政权是兄弟传承,估计三人年龄不会相差太大,三帝在殷地执政时间大概不会超过三四十年。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46

《古本竹书纪年》关于盘庚迁殷的地点在洹河北岸京广线两侧,也指洹北商城。武丁即位以后,国力隆盛,方迁至所知的以小屯为中心的殷墟。

唐际根教授根据甲骨文“鬲”字的不同时期形态,发现了中商缺环,并推测在豫北冀南应有商代遗址,结果发现了洹北商城,把早商二里岗与晚商殷墟之间的空白接续上了,部分弥补了商丘计划的遗憾,轰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但是先商13王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文章图片147

陶鬲的甲骨文字形

十五,“不期而遇”的鹿邑长子口墓

文章图片148

不过,让张教授唐教授意想不到的是,1997年秋,距商丘仅仅一步之遥的周口鹿邑太清宫隐山上,发现了一座名唤“长子口”的大墓,初期鉴定为老子墓,后期又改为商周之交的“长氏”贵族墓,并认为与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出土的M54号亚长墓同属一系,与殷人有涉…但因史无所载,铭文难解,故至今悬而未决!

文章图片149

不过,结合三星堆文物和二里头其鼎解读,长子口之“口”字为鼎形,铭文叫其,汉字即启,是二里头其鼎形象,是夏启商契王权象征。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50

而此长子口墓形为中,在殷商时期是仅次于亚形级别,但十字椁室正是少昊太阳亚字符号,与殷墟亚长墓和王陵区墓道形状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51

说明长子口墓主人是商契直系,而出土于棺椁之中的虎首玉人俑文物证明是虞舜形象(仇俑之一,类似妇好墓中跪俑),

文章图片152

文章图片153

而虞舜正是杀尧囚丹朱之仇人上甲微(桀),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54

文章图片155

而“长子口三戈”正是易水“祖父其”汤戈象征,也就是古宋国主长子其之戈,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56

文章图片157

说明长子口墓主人就是长子丹朱,也即大名鼎鼎的老子和商汤!民间讹长为老,讹其为口丹,故有周口老子丹和长子丹之称,河南郸(丹)城有箕子台遗址,鹿邑有太清宫和老君台遗址…当然易水也是战国燕子丹及契丹族之地。

文章图片158

所以大名鼎鼎的老子丹,其实就是张光直教授一直苦苦寻找的商人之一长子丹朱!山海经称“舜生戏,戏生摇民”,易水的有易氏摇民即汤氏丹朱也(水易为汤嘛)!那么汤13王又在哪儿?

十六,神秘莫测的殷墟“亚长”墓

其实,所有奥秘都隐藏在神秘莫测的殷墟“妇好”墓和“亚长”墓中!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59

根据三星堆文物解读妇好铭文即商契夏启周弃,代表启王权,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会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装束与二里头大禹一样!并加刻商族十字符号,即铭文“亚”字,代表东夷玄鸟子义。所以亚长即东夷玄鸟氏酋长,夏启商契,史称禹生启。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60

文章图片161

文章图片162

文章图片163

专家对亚长启骨骸查验后发现,脚趾骨变形,骨骸有花椒坑,符合商契佐大禹治水得脚气(㾟)及以花椒(蜀椒)防腐情况,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64

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也与亚长持杖(脚疾拄拐)发生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65

并且青铜手铭文“玄鸟”和黄金权杖“鱼凫王”图腾“凫王”,经图腾解读都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形象,所以王亥即亚长商契,形成了逻辑链条!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66

文章图片167

史记记载“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封商地”的司徒铭文即“亚长”铭文,甲骨文解读即“子又其/乙”,汉字即启,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68

文章图片169

说明亚长即高祖王亥夏启商契,死因是受七处刀伤而亡(残缺右臂),也就是说属于非正常性死亡!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0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及《史记》记载“益避启于箕山之阳”分析,启是杀伯益之人,不应该是被人所杀!为什么铭文解读和考古证明启是被人所杀?

根据另一本史书《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1

分析“有易杀王亥”事件,发现王亥(亚长)是因为“仆牛”被有易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说明亚长就可能是王亥!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2

而且玉石仆牛上刻有“司辛”铭文,甲骨文解字为“商”,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3

文章图片174

说明仆牛主人的确是高辛氏帝喾后人,而妇好墓出土“司其”铭文也可佐证。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5

据范文澜、郭沫若等人研究,商契活动的中心在商丘。商部落开始是夏王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拉着货物,到其它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文章图片176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泄十二年,王亥与其弟王恒一起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杀害了王亥,夺走了货和牛羊。

文章图片177

帝泄十六年,上甲微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亥报了仇。汤建商朝之后,历任君主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而对于王亥和其子上甲微的祭祀非常慎重,另外追尊王亥庙号为高祖…所以商丘地区成了“商族”“商人”“商业”的发源地…

文章图片178

不过,王国维甲骨文鉴定结果和张光直商丘考古结,果否定了郭老判断!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6世孙振,认为甲骨文“亥”与“振”是一字,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9

不过仔细观察高祖王亥”之“亥”应是“枭/袅/凫”的本字,是玄鸟图腾,与振并不同!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80

另外,考古人员通过对亚长尸骨进行了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也符合契振之少昊氏出身。

文章图片181

当然契和振都是玄鸟氏子孙(汤先13王),玄鸟图腾并不能区分王亥是振还是契…不过能称“高祖”的人不多,甲骨文中仅有“高祖河/岳/乙/夔”等几位先人,辈份很高,但能同时兼称“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这就值得重视了!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182

因为甲骨文“王”是钺形,尤其亚长墓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随葬王权的铜钺就有7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兵器如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比妇好墓还多三把。证明亥是高祖中最大的王者,那么身为7世孙振就无法胜任了。

文章图片183

而且亚长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而竹书纪年记载,殷侯王亥被绵臣杀而放之…符合凶葬状况!所以高祖王亥被有易氏(汤)绵臣杀死后,俯身埋于殷墟宫殿亚长墓中的可能性更大些!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王亥是商契就顺理成章了。根据《山海经》和《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1650年,商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夏启位,史称殷侯,封商地安阳,并营建“母辛宗”(故安阳古称商丘),史称“禹生启”事件。他因佐禹治水成功受启位,而受伯益嫉恨,于是发生了王位争夺,启制被破坏(益干启位)…帝泄十二年(前1638年)他被尧(绵臣)和伯益(河伯)及王恒(丹朱)设美人计所杀(有易杀王亥),掩埋于亚长墓中…而亚长墓/鸣条岗东下冯/三星堆考古也支持如上判断!

公元前1632年后启上甲微(夏桀后稷虞舜)为替商契复仇反杀尧囚丹朱,竹书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事件。又因伯益偷放尧子丹朱(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名曰摇民),后启虞舜复杀伯益,书称“益干启位,启杀之”事件。

文章图片184

公元前1625年尧子丹朱发“玄鸟汤誓”,反攻鸣条岗逐舜南逃,史称“商汤灭夏”…并留下二里头(偃师)/鸣条岗(东下冯)/三星堆(金沙)/石峁(皇城台)四大遗址…最后商汤丹朱南巡追舜未果,死葬鹿邑长子口(老子)墓,而后稷虞舜(化名夏桀),实“声南击西”放香妃南下九嶷,而自己西逃太平,营建神木石峁皇城台(注不是外城遗址)…500年后其孙武王伐纣复仇,史称夏后,考古证据即河尊“宅兹中国”宗周事件…

十七,解读“宅兹中国”问题

公元前1046年,后稷17孙周武王伐纣,宗周妇好墓,改殷祠“母辛宗”为周弃妇好祠。并铸造妇好鼎及龙虎二钺108件妇好礼器,并刻下“妇好冥”及“宰丰”匕骨辞以述“宗周”事件,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85

文章图片186

内容是:

“壬午,王田于华燕凫商城(安阳),母王(夏启)赐宰丰宅小都邑(母辛宗),在五月凫王六祀刻曰”。

文章图片187

而且,考古证明妇好鼎是三足/平底/圆口的周鼎风格,妇好甲骨卜辞从风格看,应是传承自陕西太平斗门及周原甲骨文,武王伐纣时带入殷墟。说明妇好卜辞是周人卜辞,不是商人甲骨!

文章图片188

也就是说,殷甲卜辞主人并不是武丁,而是周武王!所以出现甲骨文“空降”殷墟现象!那么周原甲骨文演化成殷墟甲骨文(前1600~1046年),而商代铭文和周甲又是从夏代面具图腾符号(二里头/陶寺/良渚)演化来的!

所以根据二里岗牛肋骨卜辞断代(前1630年)分析,妇好卜辞最新断代应是(前1600~1046年),与周原(包括斗门)甲骨文是二里岗牛肋骨卜辞的继承者!

而武王“宗周”殷墟妇好墓,归宗“不封不树”“母辛宗”。之后周公又认祖(成周)洛邑二里头(禹墟尸乡),完成有夏周祭,即“帝喾而郊禹(鲧),祖文王而宗武王”礼制。实现“宅兹中国”就顺理成章了!

文章图片189

不过根据清华简载:“假中于河,归中于河”分析,何尊本名应叫河尊,也就是“高祖河”禹父鲧的象征,也是史记“鲧生禹”的真正含义。

比如《何尊》铭文云:“ 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此王即高祖王亥商契(周甲称弃),宅即二里头禹堂,根据《逸周书·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史记》: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国之。这洛水至邙山之间,不正是偃师二里头吗?当然,《诗 王风谱》:成王居洛邑,迁殷民于成周。殷民为成周又迁于偃师商城!据《逸周书· 作雒》记述: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旬方六百里,国西±为方千里。” 又载:“ 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与国中, 乃位五宫:大庙、宗富、考富、路寝、明堂。

《竹书纪年》记载:成王七年营建成周之后“王如东都,诸侯来朝”,又记载:宣王“九年,王会诸侯于东都”,《尚书大传》中称,周公代成王执政七年,主要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而甲骨文“中”字呈“两河夹一郭”状态…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90

此种情况,在考古上只有“三代之居,皆于河洛之间'的偃师二里头符合条件,即左伊汭,右洛汭,中间是偃师巳乡(巳→尸→姒→师乡→稽堂)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91

而甲骨文“國”,是持戈护城(祭鼎)形,考古证据指殷人持钺护亳的偃师商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92

文章图片193

甲骨文“宅”即亳(稽堂/明堂/卜邑),“汤先王(契)居”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94

甲骨文“兹”为玄鸟双至,代指少昊玄鸟图腾。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95

故“宅兹中国”含义即祖鲧/禹宗契/弃!而有网友质疑我说:“《说文》字典上有注释:“中”是军旗,卜辞:立中无风;而且中的字形,那上下的飘带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时候还没有,怎么解释是两河呢?”其实他(包括许慎)并没考虑甲骨文诞生的历史背景…更不清楚甲骨文“河”即大禹治水之伊洛二汭(偃塞湖)!一旦洪水退却,二汭也就不见了…那么“中”字上下的“飘带”(洪水)不就不见了吗?

至于“契至汤八迁”,应是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治水仆牛历史,直至汤定都北蒙殷墟洹北商城止。那么,这就解释殷墟洹北商城事件,及王陵区被盗掘,而妇好墓亚长墓未被盗原因了…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而殷墟王陵出土“小臣缶鼎”有“冀祖辛禹”铭文!证明辛禹同冀,夷夏一家!

文章图片196

经解读:“举”→冀→北蒙→殷墟,辛→商契。《史记》记载: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封商地”,证明商地即北蒙安阳殷墟,而殷墟的真正主人是亚长商契!“汤从先王居”也!

文章图片197

说明北蒙→亚长→举人→子契!妇好墓既是商契启祠,也是周弃祖祠,商契被伯益杀死并撵走后稷周弃,而甲骨文妇好即夏启周弃本义,“宰丰”即“商契”本字,而匕骨即是亚长“丢失”之右臂骨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98

文章图片199

而周武王“宗周”妇好墓是认祖归宗,所以甲骨文空降殷墟,王陵区被盗掘(恨汤杀契),而妇好墓及亚长墓未被盗(自己先祖),原来如此,一切真相大白。

十八,解锁“禹王碑”问题

2021年,西安才子谢子展破译“禹王碑”成功,译文是:

文章图片200

“承帝巳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为舞岳麓。㾟昶泉去。操丧亡发,凤来求附。家弃祀离。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祥。南蜀莽盲。九鼎畏苗。焕册暮冥。宁朋永冀。”

解读:

①“承帝巳脉”之巳为姒,是指二里头绿松石龙,传承自濮阳(帝丘)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大禹继承颛顼鲧法脉,却英年早逝,令九州悲恸。“濮”即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竹书纪年》和《左传》记载“颛顼居濮”“颛顼居帝丘”,“御”为统御九州“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文章图片201

②“禹破渊门”之“渊门”即龙门,即大禹开凿龙门出伊阙,导伊水并入洛水,出现“鱼跃龙门”盛况,当地人称“龙门”,碑称“渊门”,俗称一门峡;

③“脊躬娄沙”即禹亲自负篓背砂运石;“北置弇(yan)臿(cha)”即禹南凿开伊阙之前,在盆地北邙山口设置“弇臿”(即开合闸门,弇为开,臿为封),引洛水并入黄河,出现“水漫金山”盛况,当地人称“开封闸口(古开封)”,俗称二门峡;

④“奠取汲溉”即用闸口开合以调整水位,配合龙门放水及闸口蓄水进行灌溉;三开平陆砥石山,导黄入济,进行分洪,出现“愚公移山”盛况,碑称“汲溉”,俗称“三门峡”。“为舞岳麓”指洛阳盆地大禹治水之三川并流盛况,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02

文章图片203

网友质疑说,“为什么二里头是伊阙工地?它距伊阙直线距离有20公里以上;距离洛河入黄口,直线距离25公里以上,说是工地中心很牵强…”

我说公元前1670年左右,伊洛盆地因洪水泛滥已变成伊洛二汭(偃塞湖),禹南凿伊阙(渊门),契北置弇臿(即邙山闸口),中间正是二里头和二里岗,故有“三过家门而不入”情况。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04

⑥“㾟昶泉去”之“㾟”通脚疾(网友称脚气或类风湿)!大禹因治水,脚常年泡水而溃烂,只能拄棍而走并用花椒治疗。“昶”为天长地久,“㾟昶”即㾟疾长久,积劳成疾导致大禹早逝。根据C14检测,二里头3号宫殿“抱龙人”骨骸亡龄40岁左右,符合早逝条件(竹书记为45岁)。

另外,殷墟亚长墓主人骸骨发现有花椒坑,推测花椒的作用是古人对尸体的防腐处理手段。花椒,又称“蜀椒”,火锅原料,有去湿,生肌、止血、杀虫、止痛等功效,与大禹契和伯益治水有关,川俗:“蜀人命都是花椒给的”。禹契用花椒给治水民工和百姓治病,自己却死在㾟上…亚长墓主人脚踝骨“花椒坑”及拐杖,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05

文章图片206

⑦“凤来求附”之“凤”是商契伯益图腾玄鸟,也是三星堆青铜龙树禅让制符号。“凤来求附”即指商族与夏族姒结盟,即妇好。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07

⑧“楚崇率姒”之楚崇即古嵩山名号,“率姒”之“率”为抱举,“姒”为禹姓,即龙义。文物为二里头绿松石龙。“率姒”即禹抱龙之象,文物为二里头3号宫殿抱龙人禹本人骨骸),史称禹贡,也叫司龙/司空/共工/水政,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安阳殷墟也发现“率姒”抱龙符号,甲骨文解读为“又乙/抱乙”,汉字即“禹”,字形为取,公式为:禹=又乙/抱乙=率姒!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08

⑨“裹盛桴徒”即“裹圣浮屠”。浮屠即梵语入殓“圆寂”之义,唐人借指大禹圆寂,是敬禹之辞!

⑩“葬稽堂祈祥”,“稽”是抱龙义,“稽堂”指抱龙礼堂,代指偃师旧称尸乡,也就是“居葬合一”稽制,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09

有网友质疑说“稽堂”是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桴徒”为木伐飘流迁徙…我说它只是衣冠冢。

网友反问:“秦始皇南下会稽山,就是为了一个衣冠冢?夏中期派一支族人来绍兴,建立越国,也只为守护衣冠冢?”

文章图片210

我解释说,其实秦始皇也不知道会稽山是大禹衣冠冢,原因有五条:

一,自商汤灭夏,埋葬了二里头,无人知晓禹墓何在。二,武王改造了妇好契墓以后,又埋了殷墟甲骨文。三,秦始皇虽得先祖伯益殷史《山海经》,但已过去1000多年,辗转摘录,文字他已看不懂了。四,殷人徐福虽然可能知道禹祀之地,但不敢说实话(怕秦始皇破坏二里头三星堆和金沙)。所以骗取他信任,偷渡日本了,气得始皇“东临碣石”吹胡子瞪眼。五,大禹死时(公元前1650年左右),良渚洪水并未退尽,商契伯益还在三门峡开山放水,禹虽有叶落归根之心,但会稽山泽国四布,怎么埋葬真身?所以禹死水退,越人回来建个衣冠冢也是自然!

文章图片211

“南蜀莽盲”指长江流域,包括浙江良渚会稽山大禹陵,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九鼎畏苗”之“苗”为禹裔,史称三苗。

“焕册暮冥”之“册”为甲骨祭文,“冥”为少昊颛顼殷庙(妇好墓),此段即指禹铸九鼎礼摄三苗,朝祭龙册,暮祀禹功,冀九州太平。

总结,包括浙江会稽山/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都是三苗禹裔。因为没有挖出禹墓和骨骸及铭文是根本原因!而二里头发现大禹骨骸,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禹启“率姒”铭文,二里岗牛胛骨卜辞“又乙/又其”禹姒和启姒符号,符合妇好墓铭文破译后之唐虞夏殷商周六代王权继承人(先商13王)铭文,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12

证明,殷墟时间应从公元前1300年的商代中晚期,可以提升到公元前1600年的早商时期,与二里岗(前1630年)衘接。而妇好铭文也得到三星堆青铜树(商秦灭夏蜀)佐证。史记讲“契至汤八迁”,包括二里头→二里岗→三门峡→孟津→东下冯→濮阳→商丘→安阳殷墟。证明二里头/二里岗及殷墟是史记“禹生启”及“契至汤八迁”的王权转换之地…也即周人“宅兹中国”之地!

目前经过图腾/铭文考证的夏商周遗址有(草拟):

良渚虞舜南巢(北巢东下冯)。大汶口少昊陵。濮阳西水坡颛顼墓。陶寺平阳鲧城。二里头禹墓。三星堆禹南巢。二里岗夏启契城(汤西亳)。石峁后稷周弃城。安阳殷墟亚长商契墓。商汤景亳(北亳)。王亥殷都。妇好夏启祠。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丹朱墓(归德南亳)…

如上说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影响了东夷大汶口文化及红山和仰韶文化,也影响了庙底沟/石峁/陶寺文化,包括二里头和三星堆文化,形成了华夏文明“多源一体”之特征!

十八,为什么三星堆3200年属于殷墟一二期却没都有发现甲骨文?

二里头如果是夏代晚期都城(公元前1800年,首推夏桀都城斟鄩),没有甲骨文尚可以理解…但是三星堆却是商代晚期遗址(公元前1200年左右)就没有道理了!因为殷墟为盘庚迁殷之后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已经大量出现,三星堆本应遍地甲骨文才是…但为什么至今没有挖出一片甲骨文或者铭文?

仿佛彼此是敌对关系一样,有你没我,有我没你…难道三星堆遗址根本就不是商人遗址?根本不传承甲骨文?我想来想去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符合如上情况!

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有意思了!因为三星堆器物坑出现砸烧埋现象,正是殷人“燎祭”习俗,礼记所载的“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之描述,正是朝代更迭所致,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13

文章图片214

这就涉及史记商汤灭夏问题了!也就是说,三星堆是商汤灭夏的产物,是夏商王权转换产物,没有甲骨文十分正常!但三星堆已经C14检测是商代晚期遗址,怎么可能又同时是史记记载的商汤灭夏的早期遗址呢?

有网友讲,关键还是三星堆文化属于四川方言地区,要么存在一种有别于甲骨文载体的文字传承方式,因为农耕文明特发达,没有大量刻画文字的牛骨头可用,这也许就是青铜器特发达的原因;

要么是当地属于政教合一的农耕文明,没有甲骨文发展的文化底蕴,比如常年战争等……也许三星堆文化人群更看重面子,特别是川剧变脸……

还有网友说,1:殷墟早中期的甲骨文还没有被发现,或者并没有刻在龟甲和骨头上,而是易烂物品上,所以找不到了;2:妇好墓未破坏是因为没有发现或者未被盗挖;3:有研究成果表明,周原甲骨文是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过度;4:三星堆大概率没有文字,因为在那么多青铜器上面,都没有发现文字;二里头没有发现文字,并不能证明没有文字。

我反问,一,如果殷墟是甲骨文原生地,一定有早中期形态,找不到的可能性很小。刻甲总有练习过程。成熟阶段还分四期,何况中早期?二,商墓被盗,而且干干净净,为什么妇好墓却秋毫无犯?没有发现不可能,墓上是有享堂“母辛宗”的,人人看得见!三,周原甲骨文布局没有殷甲严整,结字也松,刻痕细浅,灼痕呈方形(殷甲呈圆),明显早期习刻。若和二里岗牛肋骨卜辞相比,刻痕又深一些,布局也完整一些。所以二里岗应为早期,周原中期,殷墟晚期。四,三星堆文物都是二里头遗物(禹契遗物),属于夏代图腾祭品,自然就没有殷商甲骨文了!至于如何迁徙搬运,商汤灭夏,先砸后水运(南下汝河入淮至武汉盘龙城溯长江北上入川),燎祭三星堆,西攻石峁,也是可以的。

还有网友说,四川这么多少数民族,自古就有文字传承的没几个,更遑论挨着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还传承个鸟蛋啊…有网友更直接,“有甲骨文,就是没放…”

其实,从考古角度出发,网友古史微的“夏与商周并行”观点是深刻的!也就是说,商灭夏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贯穿整个商代历史过程,尤其甲骨卜辞中屡屡提及的“羌/土/鬼方人″应即是夏人…商人数次迁都也是灭夏行动导致,包括丹朱南下九嶷山,建盘龙城,纣王攻打东夷皆是如此…

我们必然改变“文献至上”信仰,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进行“田野考古”,才能发现真相!否则史料互相矛盾,错综复杂,十分容易走偏…

尤其《史记》《说文解字》已距夏商1000多年了,不可全信!我为此提出“四重证据法”,即“史料+文物+铭文+图腾”综合断代法,陆续发现并解释了史料中诸多矛盾!

比如商汤灭夏,根据《史记》记载,商汤本应是黄帝第17代孙,商契第14代孙才对…但矛盾的是,与黄帝第19代孙周武王姬发相对比,仅仅相差两代时间,可能吗?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15

如果按一代时间50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顶多1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计算: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 ~1046年(有说1105年),共500多年,经14世共17代王…那么史记商汤的100多年,能容下14世17王吗?只有砍掉汤前13王,让商汤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或者砍掉周武王世系13代王,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的夏桀呢?

文章图片216

比如说汤前13王,一般史学家认为是契与其子孙的王权传承关系,但是夏代王权至今没有考古证据,先商各王是不是父子关系尚不敢说,尤其是上古社会禅让制的存在,不能排除是氏族间的伯位(叔侄)关系!否则黄帝18代孙周文王,怎么可能会被黄帝37代孙帝辛(纣王)诛杀?差13~15辈呢!

而且甲骨卜辞中含有高祖名号的人很多,但称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说明什么?说明所有高祖都是一个级别(伯位),只有亥一人是王权拥有者!这就十分关键了!也就是说,所有甲骨文中提到“王”字,都是专指禹生启之王亥,而不是专家随意解读什么商代某王!

汉史误区:

①汉史专家破译的夏启不是大禹儿子,而是商祖契。甲骨文中的“禹生启”是氏族禅位传承关系。包括汤前13王都是伯位关系!②长子口墓证明,商汤是契侄尧子丹朱,不是契十四代孙。③甲骨卜辞“妇妌/妇好/妇辛”也不是武丁贵妃:“妇妌”甲骨行文是“帚戉女”,是指司马(皋陶);“妇辛”甲骨行文是“帚辛女”,是指司辛(帝喾);“妇好”甲骨行文是“帚子女”,是指帝喾子契。④殷墟的真正主人原来是商契!北蒙→亚长→举人→子契!不是商汤和盘庚。

文章图片217

而出土王陵区的“举族”小臣缶鼎铸有“举祖辛禹”铭文!其实是误冀为“举”,冀即北蒙→殷墟,“辛”指商契,《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史记记载: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封商地”,证明商地即北蒙安阳,主人亚长契→举人也!不是盘庚和汤都亳…而是契宅殷土北蒙!

附录:

妇好墓十三铭文解读表(初稿):

文章图片218

少昊颛顼上古世系表(草拟):

文章图片219

少昊颛顼王权传承表(草拟):

文章图片220

二帝一后:

少昊(司日/玄氏),公元前1880年~1800年,曲阜。

颛顼(司日/阳氏),公元前1800~1750年,僕阳。

帝喾(司曰/辛氏),公元前1750~1700年,安阳。

二伯一后:

司马皋陶(公元前1670~1625年),陶寺/殷墟;

司空伯鲧(公元前1670~1650年),陶寺/王城岗;

后马伯益(公元前1670~1625年),侯马/易水。

二王一后:

帝挚(司日/陶氏),公元前1700年,平阳。

帝尧(司日/唐氏),公元前1700~1638年,易水。

帝丹朱(司日/臣氏),公元前1638~1634年,鹿邑。

二夏一后:

夏姒大禹(公元前1670~1650年,二里头/三星堆);

夏启商契(公元前1650~1638年,二里岗/殷墟);

夏后虞舜周弃(公元前1670年~1625年,东下冯/石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