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不妨在文题上做点文章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不妨在文题上做点文章

□ 于德明

     案  例:

 师: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两个“生命”呢?

 生:作者想强调生命的重要。

 师:反复强调,要我们珍惜生命。

 生:一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两个。

 师:有道理!

 生: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叹,所以要两次。

 师:啊,不停地感叹,很独到!那现在请你根据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为这两个“生命”加上标点,透过这两个标点,来表达你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说出你的理由。

 生:生命?生命!作者一开始提出问题,后来她明白了。

 师: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

 生:生命!生命!强调生命的重要。

 师: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是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

 师:真有意思!

 生:生命,生命……因为生命永不停止。

 师:生命是什么?它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去感悟。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历程来证明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生命 生命》一课执教者利用课题资源组织教学的片断。教师巧妙地利用——为何用两个“生命”这一文题资源,引导学生谈见解,加标点。这一细节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深入思考,而且还有效地引起了学生对于词语重复现象的品味和推敲,最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反刍和品味,一石三鸟。这一设计不但让文题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而且还整个教学过程隽永而耐人回味。

 常言道:一个题目半篇文。对于一篇课文来讲,课题也是我们教学的有效资源。如果我们也能像这位执教者一样,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课题,就可以做出很多的“文章”来。

其一、抓住文题,引导质疑。进行探究式学习,需要由问题做引线,这就必须要求学生会质疑,而课题就是很好的抓手。比如《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一题目,它本身不仅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信息——遇难者在遇难前拨打了三个电话,而且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这些疑问——遇难者究竟是谁呢?它为什么要拨打三个电话?这三个电话都是分别打给谁的?为什么课文要写“第三个电话”呢?当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引导他们从课题质疑,那么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能够让他们顺着问题的指引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触摸到文本的灵魂,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其二、补充文题,训练说话。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很多时候,文题恰恰就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如在学生初读感知了《在急流中》(作者赵丽宏)一文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训练题——请结合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在急流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利用了课题对孩子们进行说话的练习,而且为孩子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方法,自然就能够直指文本的重心了。

其三、读写结合,品题改题。语文教学要注重读写的结合,而利用文题品题改题其实就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多的题目都是作者出示给我们学习的范例。一方面,我们可以围绕文题进行品味的练习。比如案例《生命生命》教学结尾的训练是品题。教材中有很多既新颖奇妙,又富有情趣的课题,如《把耳朵叫醒》《恐龙在我们头上飞》《“妙极了”与“糟透了”》《“零”的突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教学过程中如果利用这些课题,引导孩子们品味作者拟题之妙,不但能让他们明白拟题对于习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对他们习作拟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文题改写练习。如在《一只贝》(贾平凹)教学结束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针对文本的理解改换题目,结果孩子们就拟出了很多有趣的题目——《丑贝》《美与丑》《丑贝不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既增强了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孩子们拟题的能力。

其四、变式书写,解读文题。对于文题的利用,还表现在解题上。比如戴建荣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时候,对课题是这样处理的——请看老师写题目,我先写一个字——板书“送”;再写两个字——板书“元二”;我再写一个字——板书“使”,我最后写两个字——板书“安西”。这样的处理不仅渗透了诗题朗读节奏的教学,而且也让孩子们在观察和思考中明白了题目的意思——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样的课题处理方式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歌的时候,都可以借用。

 课题就像人的眼睛,通过它,我们能够透视到文本的心灵,引发出很多精彩的教学片断来。所以教学中,我们需要利用好课题,需要在课题上做出更多更精彩的“文章”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