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大授衔,何长工为何没有军衔?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好长工

 快乐老年435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前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开始,所有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革命家门都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衔。可大将名单中却没有何长工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毛主席

按照何长工的功勋,他在军事上的建树也不容小觑,毛主席曾说他是人民的好长工,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将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

“你就叫何长工吧!”

说起何长工,他的名字并不是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可他为中国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原名叫何坤,“何长工”这个名字还是毛主席给他起的,期望他为人民当一辈子的长工。

青年时期,何长工就凭一己之力考上了岳阳第三联合中学,毕业后他又到了湖南省的工业学校学习机械。这与他后来为中国发展重工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后来,何长工赴法国留学,在工厂做工,亲身体验工人阶层的生活。在这里他认识了周恩来,在上学期间,跟着周恩来一起展开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斗争。在法国的那些年,何长工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1922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成员,这是何长工人生的转折点。

何长工

回国后,何长工决定回湖南展开工作,原因是湖南既是他的家乡也有他的朋友毛泽东。他与毛泽东是在北京认识的,那时他去北京遇到了同样在北京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他们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

没有想到缘分是如此的奇妙,在亲人的信中得知,毛泽东也在湖南展开工作,于是他将工作的第一站就安排在了毛泽东身边。

先开始,何长工靠着自己在家乡的影响力,在湖南华容县担任了团防局局长,将这支队伍建造成了当地重要的武装力量。

正当何长工想要靠着这支武装力量大干一场的时候,大革命失败了。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何长工的身份也被暴露,无奈下,何长工只能跟着地方同志离开家乡,到武昌找毛泽东。毛泽东安排何长工在警卫团工作。

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毛泽东决定给他换一个新名字,毛泽东对他说:“你既然在工厂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希望你为人民做一辈子的长工!”这个寓意非常好,何长工也非常喜欢。

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把何长工安排在警卫团难免有点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毛主席

何长工自己并没有觉得进入警卫团就不能发光发热了,他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绝对热情,努力干好每一件事情,很快他就被提升为排长、副连长,到后来他成了警卫团6连党代表。

他出色的能力令毛泽东非常欣慰,当毛泽东意识到革命战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红军干部,想要创办自己的“红埔”的时候,他想到了何长工。

毛泽东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何长工,他说:“国共合作时期有黄埔,现在我们要创办自己的学校'红埔’,给你调几个军长、师长,还有几十个团长和政委,来办学校。”

何长工每每回忆起这个场面,都会泪流满面,毛泽东信任坚定的眼神,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就这样,何长工离开了战场,来到后方与干部们创立了红军学校。

条件苛刻,生活艰苦这都没有难倒这个年轻人,他呕心沥血一点点将学校办得壮大。没有宿舍,他和学员们就一砖一瓦地建造;没有教员,他就请周恩来、朱德来当教员,排除万难,只为了能完美执行每一项任务。

红军学校校舍

何长工从没有怨言,党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

当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东北这片土地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地。何长工又收到了党传达下来的任务。

抗日军政大学搬到东北后,何长工担任副校长,但我党在东北的军工业生产跟不上战争的脚步,中央派他领导军工业的生产。要知道,虽然在上学期间当过工人,但那并不代表他对工业生产有经验,这一次,是对他艰难的考验

可何长工还是一声不吭地扛起了这个大旗,一头扎进了军工业的生产中。

扛起工业生产大旗

东北这块地方,从战争开始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后方。党中央要求东北局在未来的两年内就将军队发展成12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要想顺利完成这个宏伟的计划,罗荣桓曾说过三个重点:第一,参谋工作要做好。第二,加紧训练干部。第三,是要军工业生产跟得上。

可想而知,何长工肩膀上面扛着多么重要的任务。毛主席也非常重视东北军工业的生产,他不止一次说过:“用全力加强军事工业之建设,以支援全国作战为目标。”

何长工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他发誓就算是拼上命也要将工业生产搞上去。他知道他将要面对的是无数个困难和打击,但他已经做好了接受万难的准备。

当时,军工业生产的组织分散,没有固定的统一,很难调动人员。为了能统一调动,何长工提出要铲平“山头”,把分散在各地区、各单位的军工业生产全部集中于军工部,由军工部统一领导。

想要生产跟得上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员工。参与军工业生产的工人里面有很多日本侨民。为了能让他们安心生产,何长工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优待,而且还向他们保证。要是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一定将他们安全送回国。

听到何长工真诚的保证,日本侨民们愿意相信他,为军工生产出了不少的力气。当这些日本侨民回国的时候,都非常感激在中国的这些日子所受的照顾。他们痛哭流涕,非常不舍。

解决了工人的问题,原料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当时国内的技术非常落后,设备陈旧,除了这些问题,产品的规格也不统一,不标准,做出来的军械质量差,原材料还极度缺乏,这让何长工十分头疼,整晚睡不着觉。

为了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何长工派出两支队伍,分头去找材料。一支队伍与苏联交涉,另一只队伍就到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时,在地下仓库中残留的军械,能用的就直接送上前线,不能用的则送到军工部拆卸重造。

就这样,原本从事教育工作的何长工,临危受命领导军工业的生产。他将这个任务做得有模有样,极大地保证了前线的需求。东北军工生产支援了整个解放战争,是解放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贺龙参观东北军工生产后,对何长工说:“这些年辛苦你了,有了你们的军工,前线战士们的腰杆子也硬了。”华东野战军司令粟裕也写信慰问何长工,信中说:“非常感谢你们,你们的辛苦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需求,华东的解放,一是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二是离不开大连的炮弹。”

贺龙

何长工听到大家的夸赞,心里乐开了花,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此刻激动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仍旧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正朝着他走来。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各行各业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经济严重下滑,发展重工业成了富国强民的第一步,但是由谁领导重工业的生产呢?这令中央十分头疼。

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两人坐在一起商量着此事,细数能与工业挂上钩的将领们,都有着重要的任务,根本腾不出手来。这时,他们想到了何长工,两人欣喜万分,异口同声道:“何长工!”

毛主席和周总理相视一笑,多年来两人还是一样的默契。毛主席将想法传达中央,最后中央决定任命陈云担任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担任第一副部长。

当时陈云还担任着政务院副总理、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建设国内经济上面,根本无暇顾及重工业,所以领导重工业生产的担子,就压在了何长工的肩上。何长工还是义无反顾、毫无怨言接下了任务。

陈云

那时我国刚刚稳定下来,可想而知重工业是多么的糟糕,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重工业部成立后,何长工总结了发展重工业最主要的几点。

首先要恢复生产建设,通过企业民主改革,将国内的资本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第二,他提出要在武汉建立钢铁厂,再聘请和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邀请苏联专家帮助和指导。他的建议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一致赞同。

同时他认为有苏联专家指导固然非常重要,但要是能借此机会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研究人员也非常重要,所以在他的坚持下,中国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国防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当时重工业中包括航空工业,在一切都进行顺利的时候,航空成为了中国最薄弱的力量。航空工业的经验为零,这是何长工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1950年,美国的飞机试探中国的底线,各种狂轰滥炸,中国士兵只能在陆地上忍耐,那种滋味何长工怎么能忍受得了,面对美国的挑衅,何长工意识到航空工业不能不发展,要想抵挡一切外来侵略者,就一定要有强大的航空军事。

何长工将这个想法报告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十分支持他。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何长工赴苏联谈判支持中国航天发展的事宜。

出发前,周总理与他彻夜长谈关于航天发展的计划。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何长工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现在光靠买飞机、修理飞机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是先搞修理,然后搞制造,最后是设计。”何长工也表示赞同。

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在协议上签了字。

地质界的拼命三郎

1952年,何长工被任命为地质部副部长,这一次他又被召唤了,这是对他新的考验,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接受。

战争时期,何长工有次受伤严重,由于医治不及时,他的一只脚落下了残疾。积年累月地工作,何长工的身体一直处于长期负荷的状态,每况愈下。就算是这样,何长工依然坚持工作,从没有喊过疼痛。

鉴于跛脚,他本想让分配工作的同志将他安排在其他部门工作,但当那位同志说是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决定时,何长工心里涌过了一股暖流。毛主席信任他能将工作做好,他要对得起主席的信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因为自己的跛脚,地质工作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何长工将自己的爬山经历记录了下来,我们这才知道,每次需要爬坡的时候,何长工都会爬得非常艰难。

有一次在海南岛石碌铁矿检查工作,山坡比陡。何长工只能用双手拉着茅草,一点一点爬山,中途累了,就坐在上坡上歇一会儿,之后继续爬。

他在江汉平原指导石油地质勘探时,遇到了挖不到石油的困境,他说:“要是打不出油来,我只好跳长江!”

经过夜以继日地工作,何长工终于和同事们找到了石油的突破口,将石油打了出来。当石油从地底钻出来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哭出了声。何长工留着激动的泪水,向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鞠了一躬,发自内心地说:“谢谢大家!”

在他的努力下,地质部门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一穷二白到1966年的时候地质部的科研院所发展到了16家,此外还建立了地质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和地质图书馆。

从此,地质界多了一个传奇,大家都戏称何长工为地质界的“拼命三郎”。

就是这样一个将建设当做生命的何长工来说,从来没有把职务当做是与功劳相平衡的东西,他一直把职务看成是党的事业,从不将自己的贡献挂在嘴边,默默无闻地做着每一件事情。

1955年,按照何长工在军事上的贡献,他足以凭借实力授予大将头衔,但名单上面却没有他的名字,众人都十分疑惑。

有人问起他时,才明白了其中道理。由于他早就脱离了军队职务,从事政治工作,考虑到他之后的发展也不会从事军队职务,所以就没有参与评衔。

当何长工提名中央委员候选人失败的时候,他也不在意,有人替他打抱不平说:“你是井冈山会师的有功之臣,为什么选不上中央委员?”何长工对他说:“毛主席曾对我说过,中央委员会不是同乡会,中央委员会里湖南人有很多。”

这句话幽默风趣,更让人感受到他胸怀宽大。

何长工

在他将重工业搞得有声有色的时候,何长工感觉自己的任务已经结束,他悄然退场,回到了教育事业中。

1975年,何长工在军政大学和军事学院工作,他的革命热情依旧没有减少,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工作人员。他给工作人员下达了一个“硬性要求”:凡是老区来的人,不论什么人他都接见;来了解他过去经历和历史事件的人也不能拒绝;一切来信都要当天接收,不得拖延。

从1975年到1986年,何长工撰写的文章又300多篇,接待来访的人有1300多人,处理的信件有4300多封。对工作他从没有一天懈怠,将党一直都放在心中。

在学校工作的这些年,何长工曾三次请辞。第一次是在1980年,他主动请求从军事学院副院长的职位上撤下来。第二次是在1982年,他主动辞去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第三次是1985年,响应党中央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号召,何长工给中央写信主动提出辞去职务。

他在信中写道:“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何长工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中国的建设中,他不求高官利禄,不贪图享乐,将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中国。

“不求高官显赫,一生只有奉献。”这是很多与何长工共事过的同志对他的一致赞叹。他始终奉行毛主席对他的期望“做人民的一辈子长工”,从未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