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世遗中,唯一的道路点位 | 崤函古道石壕段与鸿庆寺石窟寻访

 浮生偷闲 2022-09-27 发布于安徽

条连接洛阳与长安之间的古道,搭建了这条访古路线的历史背景;也串联起这条古道上重要史迹的丝丝缕缕。

西周时期,周公旦依天象勘查地理,走遍了中原大地终于找到了天地的中心,并依据天地之中,立木测日影而定四季,筹划建造当时的洛邑城今洛阳而定国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洛阳太行,南望伏牛,西有秦岭,东有嵩山地形上可以算作一个盆地,地势西高东低,符合山川大势的地利

如今的洛阳,钢筋水泥土的背后,虽然有市区的高楼耸立、也有在地面爬行的国道交错还有大桥上穿行的高速在山间奔驰的铁路和高铁但流年翻转中总有蛛丝马迹的线索,

如同它曾有过的繁华,在交出时过境迁的接力棒,沿着古道西望,芳草碧连天的旷野里,汉函谷关在望,穿过关门向西,则是入关西去,从关门折身返回,便是出关东行史迹就此打开。

图片

图片

上二图:隋唐洛阳城遗址定鼎门雪中,国三

公元759年春天,48岁的杜甫从洛阳老家出发,沿着崤函古道最后一次西行。就是在这一年,他彻底割裂了和家乡故土的联系,从此再也没有踏足过故乡半步,直到死后落叶归根。就是在这次西征中,他写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别”。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离开故乡热土,走向历史深处,沉郁的杜甫形象最终被补上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崤函古道石壕段,其实是一条悲壮之路

你是否记得唐诗《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诗句?唐肃宗乾元年间,杜甫回到洛阳看战乱后的故乡他曾在石壕村投宿,当时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彼时在国家大势面前,诗人自己的苦乐又何足挂齿?沦落贼手多日的长安和洛阳,终于在唐军一鼓作气的胜仗后,回到了朝廷的手里。再没有比叛军节节败退、朝廷平叛有望更令人兴奋的了。长安洛阳收复后,两京之间的通道也打通了很久没有回过家乡的杜甫向朝廷告假,回到了首阳山下的陆浑山庄兴奋之下,写下了被王安石称为压卷长诗的《洗兵马》。诗中歌颂平叛的将领和兵士,他憧憬叛乱的终止与消停,他甚至看到了笼罩大唐的乌云裂开缝隙,阳光正在照射进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到洛阳后的次年春天,杜甫的假期结束了,起身踏上西行之路时,按照预定的计划,当晚他抵达了新安县,以为很快就可以入关了。然而就是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在安史之乱之前所写的《车马行》里的悲惨画面。唐军平叛的形势突然发生了扭转20万大军围攻邺城胜利在望,却因为群龙无首,被来援的叛军打败,唐军全线崩溃军队减员严重,官府开始到处抓丁于是有了《石壕吏》的诞生。

虽然只是“三吏”中的第二篇,但这篇《石壕吏》却被选入了教科书数十年这首诗里,后人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看到一个山河破碎时代的悲歌那是安史之乱下恐怖。

图片

以上四图:崤函古道石壕段(国八、世遗点位)

这条道路曾经是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洛阳到长安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上唯一一个道路遗产。道路一侧,曾经的饮马池已经干涸高坡上面,纤夫催赶的马牛早已化为尘土,只剩下一块留有穿孔的拴马石。那个时代修路工所居住的窑洞多数都已闭,曾经和古道并行流淌的河流,河床已被荒草覆盖

北魏晚期的“降魔变”,鸿庆寺石窟

西周时期,周公在洛阳建了两座城,一个是王城,另一个是周城。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就设在成周城。到了西汉初年,刘邦本拟定都洛阳,但因娄敬张良劝谏,最后定都长安。汉魏洛阳故城记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周朝成周城、秦朝三川郡治、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东汉与曹魏,西晋灭亡时战火将洛阳城毁灭,直到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洛阳再次恢复作为都城的繁荣。然而北魏的分裂后,东魏建都邺城,西魏建都长安战乱再次让洛阳城六神无主,如今访古在汉魏洛阳城遗址上,只能从宽广的太学废墟、高大的灵台旧址、壮观的永宁寺木塔基址嗅出昔日大国京都的气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三图:汉魏洛阳城址永宁寺塔基(国一)

新安县城东南,两山对峙的狭长地带,陇海铁路与310国道穿行而过,从秦函谷关流淌而过的涧河,流经这里数度蜿蜒。水岸紧挨石崖,崖上火车隆隆驶过,鸿庆寺石窟就在函谷关一侧,沉寂的氛围就像曾经战乱的形势,有葳蕤的野草和茂盛的花朵。

鸿庆寺石窟开凿于北魏,繁复的工程断断续续延续至唐史载鸿庆寺石窟原有窟,现存窟。虽风化严重,乍一看颜值不高,但仔细看!一副“出城娱乐图”是开凿之时,朝代背景中真实的建筑影像,第一窟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浮雕刻划佛祖降魔时惊心动魄的过程。画面中众魔面目狰狞,或持大刀、长茅,或手持弓箭、棍棒,或赤着上身骑着怪兽,或穿着铠甲口吐毒气,无不向菩提树攻击。其场面宏大、形态各异,在同时期北魏石窟中罕见,无论是造像本身传递的故事还是雕刻手法的艺术性都是极其珍贵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鸿庆寺石窟(国五)

窟顶刻莲花藻井并二飞天,正壁坐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是曹植《洛神赋》里的美人抑或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悠扬的笛声或是近代洛阳铲下的凄婉悲歌此刻的秋,洛水悠悠,邙山苍苍,伊洛茫茫。本文中记录的两处国保级史迹在三门峡,或许你会问我,非要扯上洛阳干啥?我想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两处史迹都与洛阳城息息相关,崤函古道石壕段因杜甫而著名,杜甫是洛阳人;鸿庆寺石窟的地理位置在崤函古道边,开凿的背景是北魏,怎能不提洛阳?

图片

上图:新安故城(国八)

地势险要的崤函古道连接了长安和洛阳,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干线。秦国在古道上设函谷关作为长安门户这是西行第一关。汉武帝时,将函谷关东移到河南洛阳新安,是为“汉函谷关”这座关口也是丝绸之路世遗点位,位于洛阳新安,在你西出洛阳的必经之路上很好找,六处国保的详细点位,均可参见微信小程序“斯飞坐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七图: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国七、世遗点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