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ase of the Week:鉴影识病-认识桥小脑角肿瘤

 国国u0zeu7qq4f 2022-09-28 发布于广东

        Case of the Week

图片

患者,女性,45岁,因“头晕半年余”就诊。

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持续性,近期有加重,无视物旋转、耳鸣、肢体乏力、感觉麻木、意识丧失、抽搐等,遂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殊。

查体:神清,对答切题,言清语利,颅神经(-),四肢肌力V级,感觉无异常。闭目难立征(+)。

图片

图1:头颅MRI平扫可见左侧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红色箭头)

综合患者病史、体征、辅助检查,该患者诊断为桥小脑角肿瘤。

桥小脑角肿瘤:

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是后颅窝一楔形空间,由岩骨内缘、桥脑外缘及小脑半球前外侧缘构成前外侧界、前内侧界和后侧界(如图1)。

图片

图1:桥小脑角解剖部位

桥小脑角肿瘤是后颅窝的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多为良性。

常见症状

桥小脑角的解剖空隙给肿瘤提供了生存空间,开始症状不是很明显,当肿瘤逐渐增大时会产生症状。

桥小脑角区域汇集了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岩静脉、小脑前上动脉等。因此,当此区域出现肿瘤后会产生上述组织受损导致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听力下降、面瘫、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痛等(如图2)。

图片

图2:桥小脑角肿瘤常见症状

常见种类

桥小脑角肿瘤中听神经瘤最为普遍,约占70%左右;脑膜瘤次之,约20%左右;表皮样囊肿约占5%,其他还有一些血管母细胞瘤、转移瘤、胆脂瘤、其他神经鞘瘤等(如表1)。

表1:桥小脑角常见肿瘤占比

图片

诊断

除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查体外,因其起源、肿瘤种类多,临床上又有许多相同症状而难以定性。

桥小脑角含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诊断、初步定性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尤为重要。

(1)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瘤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类圆形占位病变,T1WI为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水肿,常有一蒂与内听道相连,内听道扩大最具特征性,为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图片

图3:头颅MRI增强示左侧桥小脑角听神经瘤(黄色箭头)

(2)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血供丰富,瘤基底宽,瘤体相对较大,肿瘤以宽基底与颅骨或硬脑膜相连,明显强化,常可见脑膜尾征。脑膜瘤不以内耳道为中心生长,故内耳道及听神经大多正常。

图片

图4:头颅MRI示右侧桥小脑角脑膜瘤(红色箭头)

(3)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为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留组织异位所致,其内含有丰富的类脂肪、胆固醇等。该肿瘤呈囊性,呈匍匐样生长,见缝就钻,密度与脑脊液类似表皮样囊肿在T1增强序列不增强,DWI像上弥散受限为其特征表现,周围常无明显水肿,占位效应轻微。

图片

图5:头颅MRI示左侧桥小脑角胆脂瘤(黑色箭头)

(4)三叉神经瘤:起源于Michel腔的三叉神经节或神经根,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增强扫描囊性部分常无强化,信号与听神经瘤相似,跨颅中窝和颅后窝生长,呈哑铃状,内听道无扩大。

图片

6:头颅MRI示左侧桥小脑角三叉神经瘤(红色箭头)

(5)血管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高信,增强扫描显小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周围水肿明显,即可确诊。

图片

7:头颅MRI示右侧桥小脑角血管母细胞瘤(红色箭头)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入路包括枕下、幕上下联合和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等。根据起源部位、肿瘤主体部分的位置、肿瘤与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以及病人术前神经功能选择不同的入路方式。

手术成功的关键:

①严谨的术前评估和完善的术前准备。

②术中应尽量寻找肿瘤与蛛网膜之间的界面,注意对周围血管和神经的保护。

③术中电生理监测可大幅度提高术中脑神经的保护成功率,特别是对于面神经和听神经的保护。

预后

一旦诊断明确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手段,病理结果可明确其分类。

桥小脑角肿瘤多为良性,复发率不高,肿瘤切除程度和病理特征是影响复发的两个重要因素。

图片

本文作者:刘明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