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做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文/金汇昆 昨天备课时,我突发奇想,计划让学生做一个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具体方向是审题指导。要是这样的话,我就是学生,他们就是老师。所以,我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来思考作文审题。 他们要分析的话题是“出路”,有人找到了、走通了出路,有人一生都没有找到出路,比如辛弃疾。 而同学们的审题指导也令我惊讶不已。 “该题由材料、提示、要求三部分组成。首先,材料可分为三正一反。即三位名人找到了'出路’,一位名人未找到出路。在三则正向材料中,又分为从毛主席的国家民族出路、但丁的学术出路、朱自清先生的个人出路。这样,国家、学术、个人,在材料中构成了递进关系,暗示考生可以从递进关系着手写作。” “本题的话题为'出路’,这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但在出题人构建的材料语境里,明显偏褒,比如找到出路的三位,并且在当前'新时代’的语境下,青年一定是被勉励去奋斗,即去寻找自己的出路。毛主席开创时代,辛弃疾不融于时代。而我们当今青年正可以顺应时代,即找到出路。在写作中,既要分析找到怎样的出路,也要升华如何找到出路,以这两点入手,既符合题干要求,也符合当今的命题环境——青年奋斗。” “但是,深思才能深刻,以上两段是一般普遍性的思维,在这样的立意限制下,文章属于'容易写对,很难写好’的类型。即降低了门槛、难度,也降低了得分的天花板。所以要在平凡的立意下写出来深刻的文章,必须在分论点、材料(论据)与论证等方面下足功夫,鞭辟入里,由浅入深,这样才能更深刻。” 以上是小崔的分析,在赞美他思考的深刻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不足,那就是对辛弃疾找不到出路分析不够透彻,要知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同时,要从最后一句'辛弃疾未能寻得出路’上展开思辨,如'出路难觅但仍须保持本心’、'不要被挫折打倒’。本题应从正面立意,辅以反面的思辨,启迪青年要有志向、寻志向的精神和态度,并揭示出'立’和'寻’过程中展现的宝贵精神,同时也不要向困难屈服、要保持初心、本心,写作时,考生务必将材料、话题与写作要求紧密联系,切中要点,精准立意。” 以上是小葛的分析,只是截取一段,但这一段很关键,她看到了辛弃疾的重要价值。而小连同学的分析则升华了审题指导的层次。 “本题应从正面立意,启迪青年要从前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坚韧的精神动力,学会在困境中'穷且益坚’,找寻人生的出路。如'破旧立新,寻找出路’、'寄情自然、寻找出路,’'坚守信念,宁可为时代所困、无路可走,也不愿折节改向’(最好三个并写)。出路并不一定可走,并不一定要走,穷途末路之时也并非少见,如何在困境中树立精神人格,才为本质。” 看完三位同学的分析,我惊喜不已,尤为喜欢小连同学的那句“出路并不一定可走,并不一定要走。”我想这件事很有意义。 榷山 壬寅菊月(09.28)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生命的启蒙不断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