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9.6 物质的分类 教学后记

 教化学的蜗牛君 2022-09-28 发布于广东
今日授课任务结束,当真觉得时间都塞得满满当当,昨天布置的作业今天仍未批改,还没适应起新的工作节奏,慢慢来吧。若要激情澎湃地上完一节课,当真需要很多精力,结束课后,需要好长时间休整。今天还得知高一年级科组让我去上一节公开课,毕竟高一年级化学科组除了我都是老前辈们,对于网课都不太感冒,我被推上去也是自然,也算是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了。今天除了上课,还听了师傅的教学,以及一位班主任的工作分享,还是有所收获。
我的师傅明年即将退休,但他对工作的认真程度让我敬佩,仍旧细心修改准备课件和学案,承担带徒弟的任务,真是淋漓尽致奉献教育生涯,学案上摘取的习题也新颖不陈旧。这种精神真的值得学习,不是用现成市面教辅,而是自己琢磨更新。他的教学方式每节课分发学案,边上课边带着学生思考做题填空,条理很清晰,也留有巩固练习直接作为学生作业,但可能灵活性较小。于是我借鉴了师傅的学案,课堂上的学习部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检测(看自己是否掌握),课后巩固作为学生课后作业,课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风格进行,这样既可以保持自己的风格,同时也可以保留住前辈的智慧结晶。其实学案是十分有意义的,学生课上可以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但是作为新手老师,教学设计甚至在上讲台的前一分钟还在改,没有办法实现学案同步,可以在下一轮教学中进行跟进。
对于这节课的整体思路,首先引发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分类的思索,很多同学都能想到书籍分类、超市分类、垃圾分类等,但很多隐性的分类容易忽略,比如衣柜的分类、厨房的分类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有人要求分类,但大家总是不自觉地去分类,并且每个家庭分类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家庭有各自的习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再引导对物质的分类。列举一系列物质让学生分类并思考依据,其实大家初中阶段都有分类的概念,可以复习整理,更多精力讨论分类的依据,比如单质底下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分类依据是什么呢?性质、组成、结构等其实都说得通,因为组成、结构决定了性质,同样道理化合物底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让学生既体会分类的依据,同时也体会性质背后包含的影响因素。网课期间我就让学生连麦进行了具体物质的归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纠偏提醒。进而关注同元素组成的物质,讨论价类二维图——但现在我觉得关于价类二维图的内容放在第三节物质的转化里更好,这样就可以让第一节的内容一个课时解决免得影响时间安排。对于分类又可以将下面的细分进一步打开,就讨论氧化物底下还能进一步分类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那根据定义刚才罗列的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呢?还有没有别的物质呢?可以注意到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那这些氧化物还有什么共性呢?好像都能与水化合分别形成酸和碱,但也有例外。那一氧化碳呢?讨论一些别的氧化物分类,如不成盐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完善氧化物的分类但不作重点。这样回过头也了解了有一些非金属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有一些金属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物质示例并非让学生硬记,而是体会一般规律中总有特殊,这也正是化学美妙之处,像每个人各有特点。这样就把物质分类更加完善,但树状分类法只是其中一种分类结果,换其他的行吗?比如只是单纯区分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也行。此外交叉分类法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举了不恰当的例子我是XXX毕业生,XX老师、XX学校老师,XXX学校校友会就会来找我不找别人,化学学科辅导就会找我等。同样物质分类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还可以讨论酸碱盐的交叉分类。最后利用教材的物质分类方法指导,体会还可以从结构、构成等进行分类,引出同素异形体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斟酌思考,比如关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相关讨论,怎样的逻辑梳理更有利于学生观念建立?需要再进一步思索,目前仍然感觉好像伸出很多额外的枝叉,主线可以更加清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