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假高手联合专家,让假藏品卖了5200万,拍卖行的水有多深?

 荣纳堂 2022-09-28 发布于天津
人们都说收藏界水很深,拍卖场上看似天价的艺术品,不仅是卖方与富豪间单纯的交易关系,背后还充斥着造假、欺骗以及复杂的利益纠葛。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收藏爱好者人数已超过1亿,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其实,绝大多数民间藏家没有丝毫机会能接触到高端市场。


一件作品如何才能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万、一个亿?拿书画举例,首先得是名家作品,然后要有“传承有序”的证据,还必须得到业内知名专家的认可和签名证书,这时候此件作品就有了“身份”,让富豪们争相举牌竞价。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专家鉴定,因为艺术品不像其他商品,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各个时期的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专家的职责就是在泛滥的赝品中,火眼金睛认出真品,往往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富豪就有底气掏钱。


可问题是,仅靠“眼学”鉴定,没有科学论证,完全靠人的自觉,就很容易被钻空子。一旦专家为了利益“黑化”,结果就是灾难,比如著名的乾隆真迹《嵩阳汉柏图》,专家刘岩故意把真说成假,17万骗过来然后拍出8700多万。

专家们一边说着民间无珍宝,一边又干出“骗宝”的事情,这也导致民间收藏者对专家群体产生强烈的不信任。反过来,专家和背后的拍卖行,也能将假货“洗白”成真品,有个造假事件就揭开了他们的“遮羞布”。


出生在北京的汪某,受艺术世家的熏陶,从小就有过人的书画天赋,还曾师从启功、徐邦达等书画大家,可以说起点极高。他从14岁就开始仿造各大名家作品,能仿得分毫不差,混迹圈内多年,成为有名的字画鉴赏家。

不过即使小有名气,汪某还是没能成为名家,他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一平尺最多卖3万,和真正的大师级作品有十数倍的差距,他不甘心,在贪婪的驱使下,决定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造假心得,以假冒真赚大钱。



为了能做得天衣无缝,汪某请了一批刻章、做旧、装裱的专业人士,还邀请圈内书法高手郑某加入,二人“强强联合”,汪某负责绘画部分,郑某负责书法部分,在贵州遵义等地建立了假画制作工厂。

他们曾临摹了一幅名家作品,然后拿给名家本人欣赏,结果连本人都分辨不出来真假,可见技术有多高。但光有技术还不够,想要把假货堂而皇之的放到拍卖行骗钱,就需要“洗白”获取“身份”,这得获得业内人士和专家的配合。



利用人脉,汪某请某拍卖行高层周某等人帮自己送拍假画,还请鉴定专家徐某等人帮自己开具鉴定证书,成交后“七三分成”甚至对半分!从2004年开始,汪某仿制的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作品成交额超过6000万元,郑某伪造的启功、郭沫若等书法大家作品,也获利一千多万元。

他们还会制造话题炒高价格,比如2013年一幅仿制李可染的《江山胜境图》,拍卖前汪某故意跑去和李可染家属合影,请家属在画上签字,又让拍卖行专家大呼:“这是艺术巅峰!”一番造势下来,最终这幅画拍出了5200多万的天价,2016年又用同样的方法,将仿制李可染的《井岗主峰》拍出了1380万。倒霉的富豪买家怎么也没想到,会被造假者、拍卖行和专家联合戏耍。


至2017年在贵州遵义破获了这起特大制假售假案后,参与造假的26人受到了惩罚,涉及26位名家的1165幅作品也被查封,但拍卖行和专家却没受到什么影响,因为国内拍卖行自成立以来,就有一条奇葩的规则:拍卖不保真。

没错,就算是经过专家认可上拍的作品,拍卖行也不保证是真品,捡漏了算运气,但买到假货就是自己倒霉,拍卖行不负任何责任。正是这条“拍卖不保真”,让他们可以明目张胆的知假拍假、欺骗买家,而一些专家,更是可以随意判定古董书画的“生死”,出了问题一句“看走眼”就可以推卸责任。


事情发生后,轰动了整个收藏圈,北京某拍卖行负责人赵先生表示:“这只是文物造假的冰山一角,很多公司都是这么干的,在圈内不算稀奇。”知名文化学者吴树曾说过,收藏圈假货泛滥,某些专家又不负责任,导致民间真正的文物得不到重视,在现代社会还有大量文物流失到国外。不断出现的丑闻给收藏界敲响了警钟,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某些人一旦失去了底线,重创的不仅是艺术品市场,也伤害了我们中国文化市场的声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