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早年时期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9-28 发布于北京

早年时期(1770-1802)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像前辈巴赫、莫扎特一样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波恩市的一个音乐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这个城市的宫廷音乐家。他的父亲发现年幼的贝多芬的音乐天才后,想模仿莫扎特的父亲尝试将儿子培养成少年天才第二个莫扎特,便强迫他整天不分日夜的练琴。不过他的父亲粗暴并酗酒成性打骂呵斥是常有的事。

图片

                              波恩故居

       贝多芬最早是师从于宫廷教堂的内弗先生,11岁贝多芬在教堂担任助理管风琴手。内弗先生发现了他的天资和超人的音乐才智,决定倾尽全部心血来培养他。内弗选用了巴赫的《钢琴平均律》来指导贝多芬,使他能较好掌握复调音乐的演奏技巧。同时又有选择的让他欣赏名作,帮助他了解什么才是真正优秀音乐。

图片

       1791年12月莫扎特的去世,让原本打算拜他为师的愿望化为泡影。1792年年迈的海顿从伦敦回来路经波恩,贝多芬怀着景仰的心情将自己的一首钢琴奏鸣曲献给海顿,后者非常赞赏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提出让他去维也纳随自己学习。在维也纳,贝多芬从海顿那里学到多少东西无人确知,但是他一直受业于海顿。不仅跟随海顿学习作曲,在此期间,贝多芬买了一些新衣服,请了一位假发师和舞蹈教练,目的是获得进入奥地利首都富裕人家的权利。他很快达到了这一目的,不是因为他那糟糕的社交技巧,而是杰出的钢琴才能

图片

       贝多芬很快有了很多贵族崇拜者,收到了贵族赠与的礼物。他有了许多家境富裕的学生,出售自己的作品。也有许多贵族向贝多芬预定作品,他请求并最终得到了来自三位贵族的一笔年金,以保障他的创作不受干扰,让我们来看看贝多芬的合约和海顿在40年前所签的合约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反差。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有尽可能地摆脱了所有的后顾之忧,才能把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他的专业。只有当他的创作成为他唯一的追求,排除了一切不必要的义务之后,他才能创作出这些伟大而崇高的、可以使艺术得到提升的作品。因此,这份文件的签署者作出决定,以保障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工作不会由于他的基本生活需要而陷入困境,也不会使他卓越的天才受到阻碍。

       作曲家不再仅仅是一个仆人,音乐从一种工艺走向了一门崇高的艺术。这是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的音乐价值观。

图片

失去听力的贝多芬

1800年左右,贝多芬开始抱怨他的听力和耳朵里的嗡嗡声,为此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贝多芬有一种特别的“内心听觉”,即使失去了聆听外界音响的能力,他也仍然能够作曲。贝多芬最终克服了精神危机,结果使他相信人是能够战胜自身的混乱。“遭受磨难的艺术家”这一西方概念的兴起,部分地与贝多芬有关,他被他的同时代人视为一个不幸和厌世的人。当然他的经历也成为他以后音乐的主题: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从平静到凯旋和欢乐的发展过程。

创作明显留有海顿、莫扎特音乐的一些影响的痕迹,但同时更多地反映出他本人的一些创作个性。代表作品有:第一、二交响曲、第一、二钢琴协奏曲,10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等)。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从原文来看"悲怆"(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的意思与悲无关,而是"情绪", "多情/激情"意思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板,似乎是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激愤之后累了,需要休息一会而刻意放缓节奏。十分的柔和优美,使听闻此声的人如沐春风,仿佛在微风和煦的日子里安闲而惬意的生活,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柔软的一方面。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