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编辑:毛毛虫Claire 定时推文:小助理 ✦ ✦ 每次去接娃放学,和妈妈们聊天的时候,不止一次听见妈妈们吐槽中文难学,也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怎么学的,就连我喜欢的女歌手Katherine Jenkins也这样说过。 ![]() 有的妈妈跟我说她的儿子学了好几年中文非常痛苦,有时候边学边哭,也只会写简单的字,有时候上完中文课,问他学的什么,他竟然用英文解释。 像这种不愉快的学习经历,会在不禁意间引爆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放弃学中文。 我们最近也开始加大毛豆学中文的力度了,为什么呢? 下图是半年前来自老母亲的吐槽,半年后虽然毛豆的中文依旧很有“个性”,但我能感觉到他学中文是开心的,而且很主动在用中文和我们沟通。 其实这已经不错了,因为在他3岁的时候,他对中文的理解基本处以“机翻”的水平。 他手里拿着个新买的玩具,姥爷过来说“这是什么好东西啊!给我看一眼吧!” 豆豆直接遮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迷惑的看向姥爷。 之前在纽约时报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叫林嘉燕。她的父母是1983年从北京移民到加州湾区的, 1993年她在加州出生,在家里他们说的语言是中文。 她童年的第一个中文学校,不同小学来的孩子会各自形成小团体,抢其他小学孩子的书包。他们也会按着父母的来源分帮结派,因为中文学校一半的同学父母是从台湾移民来的,一半是从大陆来的。 13岁的时候,她放弃了周末中文课。没想到几年后,美国的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创建了一个中文的SAT和AP考试。 这对林嘉燕来说申请大学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华裔孩子当时有一个很不好的名声——为了进好大学,什么都愿意做。有的父母愿意付过高的费用“包装”孩子的申请材料,实际上很多是雇人把孩子的申请书重新写一遍。 这导致林嘉燕更加拒绝中国文化,但之后她说,其实华裔孩子学中文实际上也是很不容易的,考过AP考试应该表扬才对,而不是看不起。许多华裔孩子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学中文,但是由于压力错过了。 时隔七年的时间,林嘉燕因为科幻创意写作班上的一篇上海故事,慢慢揭开了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面纱,大二第一天早上八点钟,她走进中文课教室,从此中文课是林嘉燕大学里最喜欢的课。 林嘉燕说她其实非正式地在家里学了二十几年的中文,但在每一个时段,她的情绪都不一样。 从一开始的憎恨,到主动投入中文学习,慢慢的中文课是她大学里最喜欢的课,后来不仅去北京做了一年交换生,还把专业改成了比较文学,同时研究美国和中国的文化。 她说,离开大学的校门,她不再生活在一个单面的世界里。她可以看中文的小说,读中文的新闻,想问题时候不只是从美国人的角度考虑,也会从中国人的角度想。她一直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学中文。 其实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激发内驱力非常重要。 我朋友在211当副教授,但最近更新的状态都在鸡飞狗跳的辅导三年级的熊孩子,说比自己读博申项目都累。关键是夫妻两个博士亲自上阵,效果不仅不理想,视光主任还说孩子没有远视储备了。 小孩子心智不成熟,就会动力不足。家长硬要补习也有点用,但投入产出比会比较差。 我觉得最好先让孩子吃到点甜头,把信心建立起来,有个基本的定位,这样后面添砖加瓦就比较容易了。 如果开始就打着骂着学,那这就不能激发内在的驱动力。随着长大,再让孩子明确定位,展望前景,回归现实。 再说个辅导毛豆的体会,低龄孩子吧,缺乏的是稳和细心。最起码上高中以前,这两点能做好,成绩就不会差。 但还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心智不成熟,孩子经常在家里会,到学校就不会了。要不然嘴上说着69,提笔写个96。家长们要做的就是自己先稳住心态,别崩溃,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还需要时间。 比如昨晚我陪毛豆上比邻中文课,毛豆沉浸其中,下课后还意犹未尽的和我讨论上课时老师讲的小故事。 ![]() 短短25分钟的一对一上课,内容有读有写非常充实,通过小故事来进行场景描述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纠正小朋友的中文发音,还有互动小游戏贯穿始终。 ![]() 比邻中文的CDN配置也不错,我们在电脑上的一笔一画,国内的老师都能立马看到给予反馈,完全没有滞后。 ![]() 其实低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安安稳稳坐定也就那么几分钟,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啦。 ![]() 负责毛豆上课的老师节奏把控非常稳,用小故事吸引毛豆的注意力后,会引导毛豆识字,适当给予夸奖后,乘胜追击带着毛豆一起去写比较难的字,比如高和矮。 ![]() 感觉毛豆因为太难要跑神了,又立马放出花花绿绿的图案,不仅稳住了毛豆的注意力,还能从图案中找到学习的这个字来加深印象。 ![]() 这时时间已经到了男孩子乖乖坐在凳子上的极限,老师放了大招——小游戏,毛豆又开开心心继续学习了相关词,最后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复习了全部内容。 ![]() |
|
来自: 毛毛虫_Clair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