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29、130条条文·藏结总纲)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9月8号,现在是晚上的08:36。感谢大家守护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第129和130两条条文。 那么为什么用白居易的这一首《放言五首·其三》的这首诗作为开篇呢?因为这个章节,这个《伤寒论》就129,130两条条文,关于藏结的解释的很不清晰,怀疑他这个有脱简,就是有一些疑似的条文或者内容。而且这个遗失的内容,很蹊跷,他遗失的这些内容刚好是难治,或者是说不可治的,甚至是死证的这些情况。 我们联想到《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那一篇的血分病里面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金匮要略》在血分病,水气病的这个血分病突然又没有方子,好像又脱简了,而且仲景也说了难治。 《金匮要略》里面有原文,他这么说的。他说: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好,那么重点把这些条文说完之后,到后面说治法的时候,关于水分病的方子,他都给了,就这个血分病的没有,为什么?难治,可能治不好,那么这里,就有可能是癌症, 由癌症引起的一些水肿,重点认为难治或者是治不好,所以他连方子都没有,那么这个癌症在《金匮要略》里面这一部分的癌症,更像是指宫颈癌,或者说输卵管、卵巢等这些地方的癌症,由于这些癌症引发的腹水或者水肿,难治、或者说治不好。所以连方子都没有,那么,这里的血分和水分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水肿和一个因为癌症引起的癌性水肿的区别,所以他认为如果由肾虚啊,或者是气虚啊,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这个水肿容易治,如果是由癌癌症引起的癌性水肿难治。 那么,为什么我们通过第129条和130条,这两条条文讲,这个藏结联想到了《金匮要略》里面水气病的血分病呢?那是因为这个藏结和血分病,同样是非常蹊跷的脱简,而且同样都是难治的病,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癌症。 但是仲景的道理呐,又讲的很透彻,他在《金匮要略》里面说的很清楚,他说血不利则为水,在血分病里面有这么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如果血分病是癌症引起的癌性水肿,是因为血滞不畅结在一起,形成积聚类的这种严重性的疾病,那么血不利则为水,因为血和水它都属于津液,同宗同源,可互为转化,那么血既然不利,那么就可能形成水,而这些水又不是正常的水,是一些坏水,比如说腹水啊,水肿啊,这些不属于正常的津液,所以血不利则为水,重点说出了我们今天为什么癌性的水肿很难治的原因。 你看我们现在有很多癌症,仲景在这个《金匮要略》水气篇里面说的这个血分证,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类似于妇女的下焦的癌症引起的癌性水肿,而这个我们今天所讲的藏结,有同样的地方,只不过藏结篇在宋本《伤寒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129和130条条文。所描述的是一种阴寒凝为主的某一种癌症,癌症当中的某一种而已,只是透过宋本《伤寒论》我们得到了这个结论,而这种病也是难治。 那么宋本《伤寒论》仅仅用了两条条文说了这一个难治的藏结,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两条条文呢?关于本藏结。有没有其他内容?首先,如果我们只看宋本《伤寒论》的话,从我的行医角度和感悟,以及行医历程来看,这个章结绝对不应该只有这两条条文,我在上结课已经讲过了。不可能全部都是阴寒凝结,脏气虚衰的这一类,仅仅只有这一类情况。而藏结,脏有五脏,为什么在这里只用了两条条文,就说了一个藏结而已? 无独有偶,我的怀疑?既然是符合临床实践的,那么肯定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那么,有的人可能看过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不错,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将藏结描写的很清楚,把藏结分为了五藏结,也就是说肝心脾肺肾他都写了,而且不仅仅限于寒证,热证也有。那么问题就来了。有很多医家认为,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乃后世之伪作,说白了,说它是假的。 在这里呢,我也不过分去讨论桂林古板《伤寒论》的《伤寒杂病论》的真假,我先把条文讲完再说。 好,我们先看宋本《伤寒论》的129条和130条两条条文的原文,129条条文: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第130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把它直接从文字上白话解的话,那么可以这么去理解它。什么叫藏结?师傅回答道,证状与结胸相似,但是饮食如常,常常腹泻,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细小沉紧,这就是藏结的表现。舌苔白滑者是难治之证。 藏结没有阳热证状,或者说藏结没有这一个表证,因为这个无阳证有几种理解,藏结无阳证,一种说是没有表证,是指没有太阳表证,一种是说没有阳热证状,两种解释,但是都差不多,第130条的,藏结没有表证,就是没有太阳证,不往来寒热,证明是没有少阳证。 其人反静,证明是没有阳明证。说白了,藏解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这个就是说藏结既没有太阳证,又没有少阳证,也没有阳明证。因为其人反静,它是和这个阳明证的有燥热的这个情况相对比的。那么意思就是说白了,藏结三阳证不具,就没有三阳证,藏结没有阳热证状,或者说没有表热证状。 也没有往来寒热的表现,病人不烦躁,反而安静,舌苔滑,这样的情况不能采用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没了,就这两条,就说了藏结,说完了之后,从下一条开始就开始讲大陷胸丸,一些方药了,讲的都是结胸证,再也没有讲藏结了。所以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就这两条讲藏结的,如果说按照他这个没有脱简,条文假设他没有脱简的话,那么从表面上看这个藏结就是阴寒凝结,脏气虚衰的这么一种情况,但是我上结课已经讲过了,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着存在着一种病证,它只有阴没有阳的。那感冒不是有伤风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吗?那么藏结为什么有没有寒藏结和热藏结呢?那么人有男人,他也有女人。不可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或者只有女人没有男人,这不合理,哪怕就是结胸,它大多属于热证、热实结胸,但是仲景也给出了寒实结胸的三物白散,是不是?所以说藏结,在这个地方肯定是脱简严重。 既为藏结,那肯定与腑无关,所以130条说:无太阳证,无少阳证,无阳明证。说白了,就是与腑没有关系的,把腑排出来,把腑排出来,就是脏。藏结当然是脏的病,不是腑的病。 好,那么我们剖析一下宋本《伤寒论》129条和130条,如果他没有脱简的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129条: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藏结证也具有和结胸一样的,或者胸,或者胸胁,或者是胃脘这些部位硬满疼痛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疼痛,和结胸的疼痛很相似,但是由于藏结是邪结于脏,这个没有影响到腑,至少是腑,它本身没什么问题,所以,它饮食如故,为什么饮食如故,它是对比的,它对比结胸来说的。 因为结胸,它有实邪阻滞,所以影响到胃腑,所以结胸它的饮食可能就不如故,而藏结是饮食如故,那么饮食如故,是不是说他吃饭挺香,很好啊怎么样。也不是。一个癌症病人吃饭能有多香,这个饮食如故是和结胸证相比较。对比来说,他的饮食算好的,而结胸呐他饮食就有问题了,因为结胸,他是有实邪与痰水相结,可以阻碍这个胃腑,因为胃腑,它被这些邪实,实邪阻滞,影响胃腑的受纳。 那么脏为阴,腑为阳,这个是肯定的,那么邪结在脏,他根据这个条文来讲,他就认为脏为阴,而且,这个脏还有阳虚,本身就有阳虚,阳虚有寒,所以这个人,即便是饮食如故能够吃,但是他消化不好,阳虚有寒,那么就会出现什么?便溏哦,拉肚子哦,时时下利哦。 那么由于这一个藏结和结胸一样,它的邪气可以是由表入里的,因此,这个寸脉浮,它也是表达了病因病机的问题,并不一定会寸脉浮,这是以脉说医理,这是仲景的一种手法。 那么他又说,关脉小细沉紧,这一看就是什么?脏气虚衰,寒邪内结。 如果见到舌苔上,这个舌苔是白滑的,就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阳虚寒气凝结,里阳已经很衰,但是他这个邪,又是实邪,实邪又非攻不可,但是这个病人的体质呢,又是本身阳虚有寒,又非补不可。那怎么办?有实邪非攻不可。本身又阳虚有寒,又非补不可,于是乎就出现了什么?攻补两难,那攻补两难就难治喽。 这个是129条要表达的意思,那么130条表达的什么?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说白了,藏结没有表阳证,阳为表。阴为里。表里分阴阳的话,表就是阳,里就是阴。这里的无阳证可以认为是无太阳证,但是阳证,也有可能是热证,那么你把它理解成无热证呢,也是另外一种理解方法。但是根据后面的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来说的话,这里的无阳证,我个人更倾向于无表证,所以藏结没有太阳表证,没有太阳证,你可以这么认为,不往来寒热是没有少阳证,其人反静是没有阳明证。因为阳明证会有燥热。 所以他用其人反静作为对比,说他无阳明证,说了这么多,一句话就是什么?藏结就是阴证,不是腑证,不是阳证,就这么个意思。那么这种情况下,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那和第129条一样,舌上苔滑。阳虚寒凝,那么这种情况呢,阴证要补,阳证要泄,如果说阳为有余,那么要泄。阴为不足,那就要补。这个时候藏结视为不足,阳虚的要补,所以,即便是有实邪,也不可攻也。 那么关于藏结就这么多,而且后世医家呢,根据这两条条文,还说了仲景没有给方啊。有的医家就说,我这个可以用理中汤加枳实,用理中汤来温补中阳,用枳实来破气散结。从表面上看,从表面上看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太信任宋本《伤寒论》了,导致了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内容这么少,而且只有寒证,没有热证,有没有问题? 好,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关于藏结的描述。 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他把第129条和128条这个两条合在一起了,但是不是直接合的,是部分合的。 好,我们看一下桂林古本的原文,他在这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里面的第一条条文就这么说。他说:病有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紧接着,他说:何谓藏结?师曰: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大家现在明白我为什么刚才要讲《金匮要略》水气病的血分病吗?因为这一个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已经指出藏结是要宜求血分的,而血分病是属于难治的,因为《金匮要略》里面已经说了。 紧接着他说:假令肝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你看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把藏结说的是寒热都有的,而且还有宜求血分,而且他还直接指出了藏结用什么方。 把藏结的方子也给说了,首先就说了肝藏结,我们接着往下看。 心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赤小豆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渣,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桃仁20枚,茯苓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接着,他又说了,肺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治,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瓜蒌桔梗牡丹皮汤主治。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 括萎实大者一枚(捣) 桔梗三两 牡丹皮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脾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疑为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 枳实二两 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 干姜一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半夏一升 甘草一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然后是:肾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劈)。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二两 枳实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就是桂林古板《伤寒杂病论》关于藏结,而且分了五脏,均给出了两个方子,那么他这个方子究竟能不能治藏结呢? 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首先搞清楚藏结、五藏结,我们下结课会逐一的给大家把这个五藏结进行剖析,而且结合我本人的临床来进行解读。 好,我们接着看关于藏结在伤寒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最后一条条文。他说: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也就是说,他把宋本《伤寒论》的第130条和第129条合在一起,有机的合在一起了,说明了藏结在没有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的情况之下,是难治的,是不可攻的。而其他藏结,他都给出了方药,说明是可治的。 所以这么一对比,我们就发现宋本《伤寒论》里面所说的难治和不可攻也,应该是藏结里面比较严重的情况。 那么按照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这样把条文一柔和、一调结,再插进去关于藏结的五藏结的内容,表面上看Perfect,非常的完美。 完美到不敢相信,就用这么几个简单的方子可以治疗五藏结,这些方子治不治疗五藏结,我们下节课慢慢的跟大家剖析,现在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前人在注解《伤寒论》的时候都没有怀疑藏结这个地方脱简很多呐?甚至连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补充的内容,他们也只字不提呢。 那么我们看一下桂林古本《伤寒论》究竟是什么时候公布于世的,桂林古本这个《伤寒杂病论》啊,它也叫伤寒12稿,为什么叫伤寒12稿?说这个《伤寒论》写的时候写了13稿,13稿啥意思?是写了改。改了写,写了改,改了写,写了13次,最终定稿,而这个桂林古本呢是12稿。 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说是第7稿,当然这都是传说啊。也就是说,王叔和所得的版本是第7稿,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第12稿,都是张仲景所作。那么按照这个说法的话,这第12稿应该比第七稿更加的完美,完善喽。当然这些东西都缺乏历史考证,只是说桂林古本《伤寒论》的序里面这么写的。 那么他是什么个来历啊?桂林古本的这个《伤寒杂病论》,他是清朝同治六年,也就是1867年,公元1867年,桂林的左修之这个人受之于医圣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那张仲景的后代,第46代人,一个叫张绍祖的。这个张绍祖的祖上有本书叫《伤寒杂病论》。 而且说得振振有词,说这《伤寒杂病论》的有13稿,他的祖宗张仲景写的,他的这一个是第12稿,王叔和的那个是第7稿。 那么这个左修之就得到了这一本第12稿的《伤寒杂病论》,秘不传人,悄悄的自己一个人像《葵花宝典》一样藏着,像《辟邪剑谱》一样藏着,一直到了光绪20年。 光绪20年是哪一年?公元1894年,说白了,27年以后,他藏了二三十年,藏在手上。有一个叫罗哲初的人就跟他学习,于是乎,他就把这本书传给他了,传过来一个叫罗哲初的。 罗哲初这个人得到了这本上寒杂病论,又悄悄的藏着,秘不示人。你看中医界就这样,有点东西就藏着掖着。不像我这样光明正大的讲课,人人都可以听,人人都可以学,能学多少就靠自己了。他们就是藏着,不给别人看,不让别人知道。 转眼间,又到了民国,民国呐长沙的刘氏得到了古本《伤寒论》。那么于是乎,就由这一个湖南的,因为长沙在湖南嘛,湖南的这个何氏,就开始手写,复印。这个版本叫什么?叫长沙版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也叫湘本《伤寒杂病论》。 另外,1934年有一个姓黄的也抄写了一本这个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称之为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 抄来抄去,在1939年的时候由这个张伯英资助校刊发行,所以,这一本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就人人都能看到了。 那么按照这个说法,也就是说到了民国的后期,这一本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才公之于世,那么在民国的初期和清朝,很显然,这些医家都是没有见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 所以啊,哪怕是清末的医家都没有见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但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些医家是见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在坐的听我讲伤寒论的同行或者爱好者也是可以随便在网上买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只不过我们当代的一些伤害大家,他们通过各方面的一些考证,认定此书,或者是说不排除此书是后人假托张仲景之名写的, 说这本书是假的,不是张仲景的书,然后,为了证明他是张仲景的书,搞个姓张的人来,说他是这个张仲景的第四十几代孙子,家传的,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对伤寒杂病的很有研究的人,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补了一些《伤寒杂病论》的里面遗失的东西,补的还非常完美,为什么?哪里有缺的,他就哪里都有补的,更像是一个房子经过了很多年的风化,缺胳膊少腿。缺砖缺瓦的,那么,后世有一个能工巧匠把它给补起来了,这么个意思,就跟我们现在的黄鹤楼一样,根本就不是以前的黄鹤楼,是补的,甚至是重建的,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他是真是假?我们的确无法考究了,为什么?你如何去证明张绍祖,他就是张仲景的后代呢?你到哪里去找DNA?你找不到了,所以有的人就开始查张绍祖的身世,他说他是张仲景的后人,有没有带有这个忽悠性质,欺骗世人的这种嫌疑?这是一个方面,要朝他找证据。 我个人认为这些人是吃饱了没事做,你找那些证据干嘛啊?你验证一下这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那里的方子有没有效不就行了,我们这也不是搞鉴宝活动,我们又不是搞鉴宝活动,我们又不是搞历史考究,我们治病救人呐。如果说桂林古板的《伤寒杂病论》,那里的一些方子对证了之后疗效比较好的话,那管他是不是张仲景写的呢,是其他高手托张仲景之名补起来的又何妨?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能够治病救人,这是终极目标。 所以啊,我们才有白居易的这首诗啊,“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你知道他是好还是坏,用他的方子不就行了!管他其他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你是好是坏,谁又说的清楚?是真是假,谁又能真正的搞明白?真亦假,是假亦真,因此才有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